《北大24堂幸福課》可以讓你領略到百年名校的非凡風采和人文底蘊,又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樹立科學的幸福觀。還可以幫助你跟多位北大文化名人實現心與心的互動和交流,讓您在思考之余體悟到幸福的真諦。
《北大24堂幸福課》:
2.感知幸福是一種能力內心世界的豐富、敏感和活躍與否決定了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此意義上,幸福是一種能力。
——周國平北大教授林語堂曾經說過,人生最理想的生活莫過于住在英國的鄉村,屋里裝上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個中國廚子,娶個日本太太。簡簡單單一句話勾勒出了很多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的確,擁有宜人的居住環境、便利且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美美地享受著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精致生活,再有一個善解人意的愛侶相伴,生活就很圓滿了。
不輕易滿足的現代人將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描畫又延伸了一步:除了想住英國鄉村、使用美國的家用設施、請中國廚子和娶日本太太之外,又加上了開德國汽車、穿法國時裝、戴南非鉆戒、聘英國管家、到韓國美容等。總之把世界上最好的東西都據為己有,生活就幸福了。北大文化學者周國平則認為幸福不在于你擁有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心靈感知不到幸福,占有再多資源也不會快樂。
在周國平看來,心靈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說:“在一個關注靈魂的人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有著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樣,家居中的簡單小事,諸如為門緊一根鏍釘,擦干凈一塊玻璃,都會給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對家產生更親密的感覺。”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從普普通通的事物、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一處常被人忽略的小細節中也能體察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不是每天吃滿漢全席,對于懂它的人來說,喝一碗溫熱的白粥也會感到幸福;幸福不是用豪車代步,對于懂它的人來說,下班能趕上最后一班公交也很幸福;幸福不是占有全世界最優質的資源,對于懂它的人來說,幸福是一種心理感覺,擁有多少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內心的充實和富足。真正的幸福感源自內心,別人可以盜走你外在的附屬物,卻永遠偷不走你的幸福。
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從小過著錦衣玉食、養尊處優的生活,可是她并不幸福,不是抱怨仆人奉上的飲品味道不佳,就是抱怨點心不夠可口,她辭退了一批又一批仆人,對生活越來越不滿意,整天亂發脾氣,越發變得嬌蠻了。后來她所在的國家受到了外敵的入侵,她在侍衛的保護下倉皇逃走,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處安全的落腳之地。
尊貴的公主從此失去了往昔優越的生活,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難民。起初,她感到非常喪氣,終日以淚洗面,可過了一段時間,她適應了目前的生活,反而變得開心起來,開始由衷地感激命運,她在信件中這樣對一個好友寫道:“有人正式收留了我們,我們的安全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居住條件也在慢慢改善,每天都有熱水供應,現在我感到很幸福。”寫完信,公主陷入了沉思,以前她住在華麗的宮殿里,日日享受豐盛的美食,有無數的仆人可供差遣,卻一點也不幸福,現在住在普通的房子里,過著平民的日子,什么事情都得親力親為,可是卻覺得很幸福,平平安安度過一天她感到慶幸,漸漸學會了一些勞動技能她感到驕傲,每天被鳥叫聲吵醒她感到很幸福。由此看來,幸福和擁有多少并沒有多大關系,什么都不缺的人未必幸福,兩手空空的人未必不幸,她能參透這一點,也算因禍得福吧。
幸福和物質并不同步,擁有一切的人并不一定幸福,而一無所有卻能微笑著仰望星空的人無疑是幸福的。即使你的人生遭遇了變故,失去了令人羨慕的光鮮生活,你依舊可以很幸福,因為你還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即使你年華老去、身體機能嚴重衰化,你依然可以很幸福,因為你尚有一顆健康的靈魂。當你步入耄耋之年,肉體和靈魂都將湮滅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很幸福,因為你曾有過一個美好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