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東主編的《世界文明大觀(上中下)/品讀經典》經過精心策劃與設計,從歷史、宗教、文化、城市與建筑、藝術、教育、科技、民俗等多個角度,集中展示埃及和瑪雅文明杰出成就的各個側面。
孔慶東主編的《世界文明大觀(上中下)/品讀經典》對希臘、羅馬、巴比倫、印度、埃及和瑪雅六大文明的存亡興衰及其發展的方方面面做了通俗而又全面的介紹,把掩埋在漠漠黃沙下的昔日輝煌重現在讀者面前。編者試圖以具體、形象的插敘形式逼真地再現當時的歷史場景,結合考古研究成果,對幾大文明的成就與未解之謎進行歸納總結,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尼羅河的泛濫不僅能使土地灌透一次,而且還留下了從上游帶來的大量礦物質和有機質,形成了一層厚厚的淤泥。那里的莊稼可以一年三熟。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那里(古埃及)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灌溉,再退回河床。然后,每個人就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讓豬上去把這些種子踏進土里,以后只是等待收獲就行了。
”每年6月17日或18日,尼羅河水開始變綠,這是河水即將泛濫的先兆。這一天埃及人會舉行一次歡慶活動,以慶祝“落淚夜”。河水漲水初期,河水轉為紅褐色,成千上萬的人會排起長隊,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簇擁著尼羅河之神“哈伯”的木雕像來到河邊,舉行祭河大典。到了河水溢出河岸的那天晚上,人們還要高舉火把,在尼羅河上劃船。在閃耀的火光和粼粼的波光中,人們盡情地歌唱,頌揚尼羅河賜予他們的恩惠。
尼羅河的泛濫,雖然給古埃及人民帶來了希望和生機,但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破壞。在人們尚未準確掌握河水泛濫的規律之前,他們認為是因為尼羅河發怒,才淹沒他們的田地,沖毀他們的房屋的。于是,當時的人們決定每年為尼羅河選出一個漂亮的新娘,把她拋人河中,與河神完婚,以平息尼羅河的怒火。
尼羅河賜給埃及一份厚禮一一尼羅河三角洲平原。它地勢平坦、河渠縱橫、土地肥沃。在燦爛的陽光下,河谷里的谷穗閃閃發光,青草生機盎然,葡萄紅艷欲滴。在廣袤的沙漠的包圍之下,出現了一片花果叢生、豐沛富庶的“人間樂土”。
最早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被視為人類文明最重要的締造者之一,他們來自何方?長什么樣子?有何過人之處?現在,就讓我們穿越漫漫時空,去認識一下那些將無數奇跡留給現代世界的人吧。文明的締造者一一古埃及人非洲被認為是整個人類的發源地,但是在埃及,至今尚未發現早期人類的化石。不過,早在幾十萬年,甚至上百萬年以前,埃及境內的尼羅河谷地和利比亞高原等地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那時候,非洲北部的氣候濕潤溫和,雨水豐沛,綠草深林遍布,各種動物隱沒其間。當時的居民主要以漁獵和采集為生。大約是在一萬年以前,最后一次冰河退去,北非逐漸變成浩瀚無垠的沙漠,于是許多居民便向尼羅河兩岸遷徙。
關于古埃及人來自何方、屬于哪種人種的問題,一百多年來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但不管學者們持何種觀點,他們都一致認為,古埃及人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不可能是單一型人種,而是由多個人種混合進化而來的。
通常認為,最早移居到尼羅河谷地的是非洲的土著尼格羅人,也就是黑人,這一點在許多古希臘和拉丁學者的著述中都有所反映。之后,亞洲的哈姆人來到了尼羅河谷地,征服了這里的土著居民。接著,西亞的塞姆人接連不斷地抵達埃及。這樣,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非洲土著人、哈姆人和塞姆人就同化為一個新的部族,這就是古埃及人。
“埃及”這個詞,源于古希臘語Aigyptos。古埃及人則稱自己的國家為“凱麥特”,意思是黑土地,也就是經過尼羅河水灌溉過的土地,以有別于未經河流灌溉的“紅土”一一沙漠。
在古代流傳下來的各種藝術作品中,古埃及人的樣貌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他們有的身材偉岸、體魄健壯、顴骨高聳;有的身材矮胖、鼻子扁平、嘴唇較厚;有的鼻子大而直,略呈弓形。
在古埃及人漫長的氏族公社階段中,已擁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和畜牧業,除了石鏟、石鋤、石刀等石制生產工具,還有用天然銅制造的鋼刀、銅錐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