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世界文明史綱要(近代部分)》是作者郭圣銘晚年的代表作,文字流暢,脈絡清晰。蓋亦欲探究人類歷史演進之跡,通古今之變,明當世之務,用以教育自己,嘉惠方來。《世界文明史綱要(近代部分)》適讀于大專院校師生、圖書館、廣大讀者,是《世界歷史文化叢書》之一,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發行。
序言
第一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革命前夕英國的經濟和政治,議會與斯圖亞特王朝之間的斗爭
二、革命戰爭的爆發,查理一世的就刑
三、克倫威爾獨裁——共和國時期(1649—1660年),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掘土派的原始“共產主義運動”
四、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
五、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的最后確立
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17世紀英國的文化概況
第二章 從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末期的法國
一、波旁王朝專制政體的確立——黎塞留與馬扎然
二、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內政
三、路易十四的對外戰爭
四、路易十五時代的法國
五、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梅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百科全書派、馬布利、摩萊里
第三章 17—18世紀的德意志,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
序言
第一章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一、革命前夕英國的經濟和政治,議會與斯圖亞特王朝之間的斗爭
二、革命戰爭的爆發,查理一世的就刑
三、克倫威爾獨裁——共和國時期(1649—1660年),英國的內政和外交,掘土派的原始“共產主義運動”
四、斯圖亞特王朝的復辟
五、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代議制政體的最后確立
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17世紀英國的文化概況
第二章 從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末期的法國
一、波旁王朝專制政體的確立——黎塞留與馬扎然
二、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內政
三、路易十四的對外戰爭
四、路易十五時代的法國
五、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梅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百科全書派、馬布利、摩萊里
第三章 17—18世紀的德意志,奧地利帝國和普魯士
一、三十年戰爭后神圣羅馬帝國的衰微
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
三、普魯士的興起
四、奧地利王位戰爭和七年戰爭
五、俄、普、奧三國瓜分波蘭
第四章 17—18世紀的俄羅斯
一、近代俄羅斯的形成
二、彼得大帝的改革
三、彼得大帝對瑞典和土耳其帝國的戰爭,圣彼得堡的建立
四、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的俄羅斯,俄土戰爭,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大起義
第五章 北美殖民地的獨立戰爭和美國的成立
一、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概況
二、獨立戰爭的爆發——大陸會議的召開和獨立宣言的發表
三、獨立戰爭的進程,歐洲各國對于美國的援助,1783年的《巴黎和約》
四、獨立戰爭結束后的美國,謝斯起義,1787年憲法
五、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意義
第六章 17—18世紀的印度和日本
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二、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第七章 英國的工業革命
一、英國資本主義發展中的原始積累
二、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手工工場中的分工、紡織業和礦冶業方面的技術發明
三、瓦特改良蒸汽機,火車和汽船的發明,電力的最初應用
四、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八章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
一、革命形勢的醞釀成熟
二、法國大革命的開端——三級會議轉變為國民議會,巴士底獄的攻陷,各地的反封建斗爭
三、《人權宣言》的發表,1791年的憲法,革命期間的主要黨派
四、列強的武裝干涉,革命戰爭的開始,路易十六的就刑
五、革命直線上升的發展,忿激派的興起,雅各賓派與吉倫特派的斗爭,吉倫特派的被清洗
六、雅各賓派的民主專政,封建殘余的肅清,革命的恐怖主義,雅各賓派的分裂,熱月9日的反革命政變
七、法國大革命的歷史意義
第九章 1794—1815年的法國和歐洲
一、熱月黨的反動,1795年的憲法,巴貝夫及其所領導的起義
二、1796一1799年的拿破侖戰爭,霧月18—19日的政變
三、執政府時期法國的內政和對外戰爭
四、拿破侖帝國的擴張,大陸封鎖政策
五、拿破侖帝國的危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民族解放運動,1812年俄國的反拿破侖戰爭及其世界性的意義
六、1813年的萊比錫各民族大會戰,拿破侖帝國的傾覆,波旁王朝在法國的復辟,滑鐵盧之戰
七、拿破侖戰爭的影響
第十章 維也納會議,神圣同盟與19世紀20年代的革命運動
一、維也納會議所造成的政治秩序
二、神圣同盟的反動,四國同盟與五國同盟,神圣同盟扼殺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革命
三、神圣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各國的獨立運動,美國的門羅主義
四、希臘的民族獨立運動,神圣同盟的瓦解
五、俄國十二月黨人的起義
第十一章 1815—1848年的法國
一、波旁王朝的復辟
二、七月革命及其對于歐洲的影響,比利時的獨立
三、七月王朝統治下的法國
四、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和傅立葉以及其他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流派——布朗基、路易·勃朗、蒲魯東
第十二章 1815—1848年的英國
一、英國的經濟發展和工人運動的興起
二、1832年的議會改革法案
三、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
四、憲章 運動
第十三章 1815—1848年的德意志和奧地利帝國
一、維也納會議后德意志的政治,進步勢力與反動勢力的斗爭
二、德意志的經濟發展,德意志關稅同盟的成立
三、德意志文化——貝多芬、歌德、席勒、海涅、黑格爾、費爾巴哈
四、德意志的空想共產主義者魏特林,西里西亞的織工起義
第十四章 馬克思、恩格斯和科學共產主義的興起
一、產生科學共產主義的歷史前提,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年生活
三、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
四、《共產黨宣言》及其世界性的歷史意義
第十五章 1848—1849年的歐洲革命
一、法國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義,路易·拿破侖的政變
二、1848—1849年德意志的革命和反革命
三、1848—1849年奧地利帝國境內的革命和反革命
四、1848—1849年意大利的革命
第十六章 1848—1849年革命后的歐洲政治,各國的經濟高漲,近東問題與克里米亞戰爭
一、1848—1849年革命后的歐洲政治
二、19世紀中期歐洲各國的經濟高漲
三、近東問題和克里米亞戰爭
第十七章 19世紀50—60年代的英國
一、英國經濟的發展,《谷物法》和《航海條例》的取消,自由貿易政策的勝利
二、19世紀中期的英國政治
三、英國的殖民政策
四、愛爾蘭人的抗英斗爭,芬尼運動
五、英國人民的生活狀況,英國工人運動,1867年英國的選舉改革,英國文學中的寫實主義
第十八章 意大利的統一
一、19世紀50年代的意大利
二、意大利統一運動中兩種傾向的斗爭——馬志尼與加富爾
三、1858年薩法同盟和1859年的反奧戰爭
四、意大利南部的人民起義和加里波第的紅衫軍
五、意大利王國的建立和意大利統一的完成
第十九章 德意志的統一
一、19世紀50年代的德意志,普魯士與奧地利的爭霸,德意志統一的兩條道路
二、普魯士的憲法糾紛和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三、1 864年普魯士和奧地利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普奧戰爭
四、北德意志邦聯的建立和奧匈帝國的形成
五、19世紀60年代德意志的工人運動
第二十章 美國的南北戰爭
一、美國的領土擴張和經濟發展,美國的工人運動
二、美國南部與北部的沖突,罪惡的黑奴制,廢奴運動和約翰·布朗起義
三、林肯當選為總統和南部諸州的分離運動
四、南北戰爭的進程,《宅地法》,林肯宣布解放黑奴,北方諸州的勝利
五、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
第二十一章 19世紀50—60年代的東方國家
一、1875—187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二、日本的明治維新
第二十二章 第一國際
一、第一國際產生的時代背景
二、第一國際的成立
三、從1866年的日內瓦大會到1869年的巴塞爾大會——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反對一切非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流派而斗爭
四、第一國際在1870年以后的活動,第一國際的歷史意義
第二十三章 普法戰爭
一、普法戰爭的原因,第一國際關于普法戰爭的第一次宣言,色當戰役
二、第三共和國的建立,第一國際關于普法戰爭的第二次宣言,法國人民繼續抗戰
三、德意志帝國的成立,《法蘭克福和約》
第二十四章 巴黎公社
一、3月18日起義和巴黎公社的成立
二、巴黎公社的性質及其在行政上的措施
三、巴黎公社的失敗及其在歷史上的意義
第二十五章 1871—1914年的德意志帝國
一、德意志帝國的政治
二、德意志帝國的經濟發展
三、德意志帝國的內政
四、俾斯麥的外交政策,德、奧、意三國同盟的成立,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和侵略政策
五、德意志帝國的工人運動
第二十六章 1867—1914年的英國
一、英國在世界工業中壟斷地位的喪失
二、英國的兩黨政治,愛爾蘭人的獨立運動
三、英國繼續擴張殖民地
四、英國工人運動,英國工黨的成立
五、英日同盟,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英國的戰爭政策
第二十七章 1871—1914年的法國
一、法國的經濟發展,法國的高利貸的帝國主義國家
二、1875年的憲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內政,政治風潮
三、法國加緊掠奪殖民地,法俄同盟的成立,摩洛哥危機與法國的戰爭政策
四、法國的工人運動
第二十八章 1865—1914年的美國
一、南北戰爭后美國經濟的蓬勃發展
二、美國的兩黨政治,美國黑人繼續受壓迫的情況
三、美國的工人運動
四、美國的海外擴張——美西戰爭,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門羅主義的新解釋
五、美國對華的門戶開放政策
第二十九章 1870—1914年的意大利
一、意大利統一后的政治,教皇的作用及其與意大利政府之間的關系
二、意大利的經濟情況
三、意大利帝國主義的特點,它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四、意大利的工人運動
第三十章 1867—1914年的奧匈帝國
一、奧匈帝國的政治體制及其內部的民族問題
二、奧匈帝國的經濟概況
三、德奧同盟,奧匈帝國的侵略政策
四、奧匈帝國的工人運動,奧地利社會民主黨在民族問題上所犯的錯誤
第三十一章 1861—1914年的俄國
一、俄國農奴制的廢除
二、列寧早期的革命活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立,布爾什維克黨的產生
三、日俄戰爭與樸次茅斯和約
四、1905年的俄國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