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云大師指出,“禪”可以開拓吾人心靈,開發(fā)人們的智慧,引導人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覺,背妄歸真,這即是覺,也即是禪。虛云大師對禪學的開示絕非晦澀難懂,而是令人久讀不厭,如同親承法炙。愿借此書,向世人引述虛云大師禪學的思想,幫助世人解除煩憂困擾,鏟平困苦,得一個平靜自由的心境!
古人說:“莫向名場立,山中夢亦微。”世上利鎖名韁,層層纏縛,去了一層又一層,習氣毛病,籠罩到轉(zhuǎn)不得身。有覺照的人,不隨他去;無覺照的,都隨他去了。故做人有種種為難處,古德每每說:“比丘住山佛歡喜,住在鬧市佛擔憂。”比丘應住阿蘭若,《大日經(jīng)疏》曰:“阿蘭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于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城廂鬧市,騾馬交加,名、利二字,把人縈絆系縛,終日是非鬧不清,所以古來祖師,居山者多。釋迦世尊出家修道,于雪山苦行六年。在家在城市不是一樣修行嗎?何必定要到雪山去呢?因為雪是冷的,下雪在臘月間萬物收藏的時候,山河大地,成了銀色世界,萬種色彩多封閉了,這種境界,就是道人的境界。叫你二六時中,冰冷冷地萬念俱灰,不為境轉(zhuǎn),這就叫雪山。不在世間叫出家,不打妄想叫落發(fā),佛修行都要躲到雪山去,我們凡夫,何以反敢在鬧市里過日?
古德一住深山,就不染世緣,任你皇帝來請也不下山。昔日汾州無業(yè)禪師說:“古德道人得志之后,茅茨石室,向折腳鐺中煮飯吃。過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懷,財寶不為念,大忘人世,隱跡巖叢。君王命而不來,諸侯請而不赴。豈同我輩貪名愛利,汨沒世途,如短販人。”他這些話說了也做到了。唐憲宗屢召師,皆辭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赍詔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愿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圣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乃澡身剃發(fā),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jīng)云:‘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逝。荼毗日,祥云五色,異香四徹,所獲舍利,璨若珠玉。由于他不向名場立,全心在道,所以來去自由,不被生死所轉(zhuǎn)。一般人就不同了,以為陪皇帝行過就了不起。
我平生很苦,一世背時,多難多障,多魔多病,幾十年騙空門飯吃,南來北往,生慚愧心。因自己一生下,母親就去世,我這不孝,怕遭雷打,所以發(fā)心為母作功德,拜舍利,拜五臺,遇文殊靈感,雖是向外馳求,也有些好處。第二回再朝五臺,遇庚子年義和團起義,我想到陜西,去不成,回北京又遇八國聯(lián)軍之役,皇帝逃難,親人、熟人一同走,太后、娘娘也能一日走幾十里路。徒步無轎,走到阜平縣,才得甘藩岑春暖帶三千兵來接駕,才乘轎出玉門關(guān)。走口外,進雁門關(guān),我出入陪帝一路,若是清平無事,皇帝威勢最大,每逢出宮,起身時先鳴炮九聲,經(jīng)過的街道,兩旁店鋪都要關(guān)門,留出一條肅靜無人的御路,路心鋪黃土,一切人不準看。這回逃難,急急忙忙,擺不起架子,沒有轎子坐,跑也跑得,苦也能吃,見他也好見,話也好說,沒有什么尊貴了,什么都放下了。到了陜西西安,岑春暖為陜西巡撫,李鴻章在北京與聯(lián)軍講和,在西華門立德國公使紀念碑,要中國人八個人頭祭墳,拿假人頭抵數(shù)了事,李鴻章才請皇帝回北京。當時我在陜西,住臥龍寺,一天到晚,和宰官來來去去,落在名利場中,煩煩惱惱的,哪有功夫可用?那時行住不安,怕說錯話丟了頭殼。你看在名利場中有什么好處。我怕煩累,所以入終南山去隱名,還躲不了。又走太白山,山高一百八十里,上山后還是有人,我不能住。又跑到云南,以為沒事了,不久還出是非,天下抽提寺產(chǎn),眾推晉京告上狀,又請藏經(jīng),是非更多了。皇帝因我一齊和他逃過難,給我嘉獎,我就走進名窠。
到民國成立初期,因為我在滿清時代的歷史,就以我為敵,要辦我。李根源派兵入雞足山捉我,山上迦葉祖師顯圣,大難過去了。以后在上海辦佛教總會,又入京見孫中山、袁世凱,然后在貴州、云南、西藏設(shè)佛教分會,顛三倒四。舊政府去,新政府來,就疑我是舊政府那一黨那一派。現(xiàn)政府也疑我,因為曾在重慶和林森等往來,辦過祈禱世界消災和平法會,正值民國三十二年正月甲午初一子時立春,這是個好年份,吉祥如意,那年各國取消不平等條約,以后日本投降,中國勝利。李任潮在桂林當行營主任,我也走進了名場,又攪不清楚了,因此引起云門一場禍事。在湖北又出頭,又晉京,離京后,政府又屢次要我再回京,騎坐虎背上,怎樣死法還不知。現(xiàn)在又叫我晉京,省統(tǒng)戰(zhàn)部來了人,我不去,叫我派代表,慈藏、性福二人去了,與我何干?昨天又來了信。不去,心中有疙瘩。想起古人說,“莫向名場立,山中夢亦微”,才悔以前出頭無益。
虛云禪師,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后由庶母撫養(yǎng)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云禪師幼時,從師讀儒書,17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24-1907)受戒。在現(xiàn)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余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shù)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云。
00虛云大師口述
虛云大師口述00
目錄
代序一莫向名場立,山中夢亦微001
代序二點點滴滴皆是道005
第一篇演講開示
第一章親躬篤行,一門深入
第二章念佛與參禪
一、念佛要在一心不亂
二、參禪要下死力參
第三章佛法的神妙及偉大處
第四章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二、《楞嚴經(jīng)》大意
三、學佛靠自悟自修
四、佛法只在心內(nèi)求
五、斷不可掛羊頭賣狗肉
第五章既為佛子,當行佛事
第六章水陸道場之緣起
第七章佛為眾生醫(yī)王
第八章三歸五戒是佛法大根大本
第九章佛法是人人本分之法
第十章禪凈原無二,根在戒定慧
一、戒、定、慧對治貪、嗔、癡
二、參禪與念佛,圓融無礙
第十一章如何參禪
第十二章禪堂開示
一、學佛的基本法門
二、四大要訣
三、用功的難與易
第十三章臨機說禪
一、參禪非得看話頭
二、論禪問答
三、參禪警語
四、修與不修大不同
第十四章學佛入門講座
第十五章老實念佛
第十六章玉佛寺打七開示
一、為什么要打七?
二、“念佛是誰?”
三、如何參“話頭”?
四、學道猶如守禁城
五、去泥存水,水清月自現(xiàn)
六、道念若同情念時
七、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八、正法眼藏與如來心法
九、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十、悟破客塵即菩提
十一、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十二、放下萬緣,立地成佛
十三、勇猛精進,內(nèi)外加修
十四、憑佛大愿,出離苦海
十五、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間
十六、解七法語
第十七章末法僧徒之衰相
第十八章禪者凈之禪,凈者禪之凈
第十九章云居山方便說佛
一、佛法不出因果二字
二、眾生與諸佛,無二亦無別
三、一絲不掛,纖塵不染
四、若能轉(zhuǎn)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
五、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六、一法通,法法通
七、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八、說得行不得,不是真智慧
九、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十、去盡習氣,即身成佛
十一、放牛要把穩(wěn)索子
十二、屎橛是佛,佛是屎橛
十三、把生死二字掛在眉毛尖上
十四、退步原來是向前
十五、十字街頭,婊子房里,都好學佛
十六、從外求道,皆是外道
十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十八、傳戒不如法,不如不傳
十九、能念念在道,則處處道場
二十、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二十一、時光長短,唯心所造
二十二、以毒攻毒,病去藥除
二十三、化煩惱與菩提
二十四、一念無生,跳出三界
二十五、誦戒要內(nèi)外一如
二十六、以戒為師,如見如來
二十七、平常心就是長遠心
二十八、放下萬緣,努力修行
二十九、得了什么病,就給什么藥
三十、勿被五欲七情轉(zhuǎn)
三十一、勿戀貪嗔癡愛
三十二、口誦心惟,朝斯夕斯,必定成功
三十三、與其遍求明師,莫如熟讀《楞嚴經(jīng)》
三十四、專心向道,本色禪和
三十五、了身如幻,不被境轉(zhuǎn)
三十六、動靜忘懷,不滯于中
三十七、一切法門,守戒為基
三十八、藥無貴賤,愈病者良
三十九、身尚應舍,何論身外之物?
四十、難與不難,在乎一念
四十一、業(yè)障有定數(shù),躲也躲不了
第二十章冬期戒期開示
一、傳自誓受戒之緣起
二、外來者不得參加之原因
三、開自誓受戒方便
四、衣缽
五、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六、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七、大小乘戒之同異
八、三皈五戒
九、十戒、具戒、三聚戒
十、結(jié)勸
第二篇口述歷史
一、自述年譜
第三篇書問精選
一、致林森書
二、復邵武雙泉寺沿山上人問《楞嚴》第六徵心文“非知不知”義書
三、復觀本首座書
四、復蓮花山濟善上人書
五、復藏經(jīng)會籌備諸公書
六、代觀本法師復圓凈居士書
七、復岐山海清大師關(guān)中書
八、復鼎湖山巽海上座書
九、復新加坡普陀寺轉(zhuǎn)道和尚書
十、復韜公老法師書
十一、復陶冶公居士書
十二、答陶冶公居士十二問
十三、復圓瑛法師書
十四、復云南圓通寺自性、宏凈二和尚書
十五、復郭涵齋寬慧居士書
十六、復大溈山寶生和尚書
十七、揚州鄧契一居士念佛問答
十八、示王竹村居士寬禪說性
十九、復遠峰書
二十、復慧融和尚書
二十一、復昆明孫樂佛海居士書
二十二、復陳殊賢居士書
二十三、致鼓山盛慧、復騰二長老書
二十四、復潮州開元寺書
二十五、復湖南佛教居士林書
二十六、復孫語默書
二十七、復屈居士問法書
二十八、致馬來亞麻坡劉寬正居士函
二十九、復星洲卓義成居士
三十、致南洋麻坡劉寬簪居士函
三十一、致越南宣圣法師書
三十二、與寬賢居士書
三十三、致李濟深(任潮)、葉恭綽(譽虎)函
三十四、致中國佛教協(xié)會全體理事函
三十五、諭佛曦、修圓賢契書
三十六、致太虛大師信
三十七、致融熙法師函
第四篇行狀追述
一、優(yōu)曇缽華記
二、滇南弘法紀事
三、云棲雙鵝往生記
四、重建碧雞山華亭峰靖國云棲禪寺碑記
五、云棲菜梅記瑞
六、虛云大師在鼓山
七、重修南華寺記
八、南華枯木吟并序
九、白狐事記
十、靈泉應禱
十一、樹神求戒記
十二、南華寺七眾海會塔記
十三、黑龍怪乞求授幽冥戒
十四、云門老狐懲懶僧
十五、緋桃瑞應記
十六、云門感應
十七、重建云門寺殿宇紀略
十八、虛云大師在云門
十九、虛云大師印象記
二十、謁虛云大師
二十一、大人榜樣
二十二、慈悲心愿菜根香
二十三、滔天一筏之虛云大師
二十四、我領(lǐng)受了虛云老和尚的當頭棒喝
二十五、記虛云大師及其詩
二十六、重編《虛云大師法匯全集》序
二十七、天才建筑師
二十八、虛云老和尚與真如禪寺
二十九、最后一面和最后一書
三十、我皈依云公的殊勝因緣
三十一、悼虛云老人
三十二、悼念云公老人
三十三、我所知道的虛云老和尚
三十四、我兩次親近云公老和尚
三十五、《虛云老和尚法匯》序
三十六、虛云大師在云居山的事跡點滴
三十七、虛云老和尚晚年軼事
一篇演講開示
去歲戊戌春三月,予往云居,謁老人于茅蓬中。禮拜畢,老人拈花生,予合掌先問曰:“禪宗如何用功?”老人曰:“食花生。”予意老人不我聞,再問老人,又曰:“食花生。”予茫然不解。兩日后復申前問,老人嘆曰:“近代禪宗看話頭,話頭是何物?能看是何人?”予會意,嘆老人慈悲方便指示。
次日,予問老人曰:“《妙法蓮華經(jīng)·多寶品》云:‘釋迦佛有無數(shù)分身佛。’未卜十方世界,哪一尊佛是釋迦分身?”老人曰:“汝是那個分身。”予聞語,驚惶不解而去。次日,復問分身義,老人曰:“汝適從藏經(jīng)樓來,此就是分身。”吾默然首肯。
又問:“《法華經(jīng)·如來壽量品》釋迦成佛時云:‘無量劫以前成佛。’我等將來成佛之時,亦是無量劫以前成佛否?”老人曰:“一佛一切佛,心是如來地。”予所問畢,作禮而歸。不意云公老人今秋寂滅,再見無期。悲夫!
己亥年十一月釋圣一筆錄
第一章親躬篤行,一門深入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略談佛學。論到此事,老衲抱愧萬分,蓋緣自己毫無實行,雖然浮談淺說,無非古人剩語,與我本沒交涉。
想我佛為一大事因緣降世,垂訓八萬四千法門,總皆對病開方,果若無病,藥何用施?倘有一病未愈,則不可不服其藥。其方在我華夏最靈驗者,莫過于宗、律、教、凈,以及誦持密咒。以上數(shù)方,在此土各光耀一時,目下興盛見稱者,無越江浙,于臺賢、慈恩,東西密教,大展風光。諸法雖勝妙,唯于宗、律二法,多不注意。
嗟茲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實是人末。因甚人末?蓋談禪說佛者,多講佛學,不肯學佛,輕視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儀,故有如此現(xiàn)象。大概目下之弊病,莫非由此。既然如是,你我真為生死學佛之人,不可不仔細,慎勿暴棄!法門雖多,門門都是了生死的,故《楞嚴經(jīng)》云:“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所以二十五圣各專一門,故云“一門深入”。若一圣貪習多門,猶恐不得圓通,故持六十二憶恒河沙法王子名,不及受持一觀音名號也。凡學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愿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
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之濃,謬成十界區(qū)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yè),習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圣解。”喻水遭塵染,一經(jīng)放入白礬,清水現(xiàn)前。故修學亦如是,情習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zhuǎn)凡成圣也,但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凈土。念佛貴于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若專參禪,此法實超諸法,如拈花微笑,遇緣明心者,屈指難數(shù),實為佛示教外之旨,非凡情之所能解。假若當下未能直下明心之人,只要力參一句話頭,莫將心待悟,空心坐忘及貪玄妙、公案、神通等;掃盡知見,抱住一話頭,離心意識外,一念未生前,直下看將去,久久不退;休管悟不悟,單以這個疑情現(xiàn)前,自有打成一片、動靜一如的時候。觸發(fā)機緣,坐斷命根,瓜熟蒂落,始信與佛不異。
溈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豈欺我哉?每見時流不識宗旨,謬取邪信,以諸狂禪邪定,譏毀禪宗,不識好惡,便謂禪宗如是。焉知從古至今,成佛作祖,如麻似粟,獨推宗下,超越余學。若論今時,非但禪門,此外獲實益作獅吼者,猶罕見之,其余諸法,亦不無弊病。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shù)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工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總宜深究一門,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哪怕業(yè)根濃厚,有甚習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shù)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每嘆學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廣及多門,不審正、助,刻刻轉(zhuǎn)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yè),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虛云一介山野之夫,智識淺薄,因承列位厚意邀來,略敘行持損益云爾。
今朝九月正十九,共念觀音塞卻口。大士修從耳門入,眼鼻身意失所守,絕所有,切忌有無處藏身,當下觀心自在否?
(虛云大師一九一一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上海居士林的即席講演。——編注)
第二章念佛與參禪[2]
一、念佛要在一心不亂
你們學佛好多年,今天對這樣嚴肅佛七道場,給你倒插法幢了。佛法的門中,無論是禪是凈,貴在六根門頭用事,掉舉與昏沉,都是失念的病源。你們記得嗎?《阿彌陀經(jīng)》中說過,假如一天、二天、三天,甚至于七天,都一心不亂,那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和諸圣眾,現(xiàn)在他的面前,接引往生。現(xiàn)在你們諸位能不能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怎樣會聽到老僧到來?如果一心不定,念到阿彌陀佛現(xiàn)身到來,你也不認識,他是佛?是魔?你還不認識;是定?是亂?也弄不清楚,那前途危險,真是可憐!可憐!
你們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yè)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地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么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xiàn)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xù)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么?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空無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yè)?這樣就是你們置我于魔羅邊處了。
可嘆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么燒豬、雞、魚供養(yǎng)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花數(shù)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guān)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
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