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民主是防范公權力異化的重要機制之一。本書在對財政民主的基本理論作出詳盡闡述,就公權力及其異化問題進行細致分析的同時,重點闡明財政民主防范公權力異化的機制原理。在此基礎上,著力研究財政民主防范公權力異化的制度載體,主要包括防范財政權力異化的選舉法律制度、稅收法律制度、預算法律制度、財政透明法律制度。最后,從觀念、制度、主體、技術四個維度,進一步就我國當前財政民主機制在發揮防范權力異化功能上存在的問題進行大膽假設,對具體的完善建議予以小心求證。
呂慶明,1979年生,吉林榆樹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講師、河北大學國家治理法治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財稅法學。從事法學理論、財稅法學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參與《西方法律思潮源流論》、《國際反洗錢立法對中國反洗錢法制的影響及其完善》等多部專著、教材的編著。在《金融理論與實踐》、《南方金融》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研究項目。
導論
一、研究的意義
二、文獻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內容和創新點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財政民主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財政民主的界定
一、民主的概念界定
二、財政的概念
三、財政民主的概念
第二節財政民主的本質
一、財政學視角:公共物品需求與供給的均衡
二、政治學視角:權利和權力的良性互動
三、法哲學視角:權利本位
第三節財政民主的構成要素體系
一、財政民主的核心要素:參與
二、財政民主的保障要素:法治
三、財政民主的實現方法要素:分權與競爭
第四節財政民主的哲學基礎
一、價值論基礎:自由和平等
二、方法論基礎:實用主義
三、認識論基礎:多元主義
第五節財政民主的實現條件
一、文化條件
二、社會條件
三、經濟條件
四、政治條件
第六節財政民主的實現形式
一、租稅法律主義
二、預算法治
第二章財政權力異化及其民主防范機制
第一節財政權力概述
一、財政權力的界定
二、財政權力的公共性本質
三、基于信任的財政權力合法性
四、財政民主過程中權力的類型
第二節財政權力異化及其表現形式
一、財政權力異化的界定
二、財政權力異化的具體表現形式
第三節財政權力異化的原因分析
一、財政的職能與官僚預算最大化
二、政府自生理論與官僚預算最大化
第四節防范財政權力異化的民主機制
一、防范權力異化的三種機制
二、權利制約權力的機理分析
第五節財政民主對防范財政權力異化的意義
一、民主自身的控權意義
二、財政自身的控權意義
三、財政民主的控權意義
第三章財政民主防范權力異化的制度載體
引言制度建構及其意義
一、制度建構的邏輯基礎:人性惡假設
二、制度建構的意義
三、克服舍遠圖近本能的制度進路
第一節防范財政權力異化的選舉制度及其作用限度
一、作為財政權力非財政約束的選舉制度
二、選舉制度施加財政權力民主統制的限度
第二節防范征稅權異化的租稅法律制度
一、財政民主視角下租稅特點檢討
二、形式法治原則對征稅權的控制
三、稅法原則對征稅權的控制
四、稅制選擇對征稅權的控制
第三節防范預算權異化的預算法律制度
一、約束預算權的稅制選擇
二、預算過程的分權與制衡制度
三、預算赤字、公債、通貨膨脹與預算平衡原則
四、預算方法選擇對預算權的控制
五、預算的法律性與依法行政
第四節防范財政權力異化的財政透明法律制度
一、財政透明的界定
二、財政透明與財政民主的關系
三、實現財政透明的路徑選擇
第四章財政民主防范權力異化的改進路徑
引言權利實現
第一節觀念改進路徑:公共權利意識的覺醒
一、公共權利意識覺醒的路徑選擇:道德進路抑或制度進路
二、制度進路下公共權利意識覺醒的困境
三、財政幻覺與公共權利意識的覺醒
第二節制度改進路徑:財政透明和納稅人訴訟
一、財政民主下財政透明制度的民主改造
二、預算民主過程的司法參與——兼論納稅人訴訟制度的
構建
第三節主體改進路徑:社會法治國下的給付行政
一、民主機制下的給付行政及其風險防范
二、行政給付中競爭機制嵌入:地方政府競爭
第四節技術改進路徑:現代信息技術對財政民主的影響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言論自由和公共輿論的影響
二、現代信息技術對財政透明和知情權的影響
三、現代信息技術對信息成本和平等權的影響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指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財政”與“財”有關,與“政”相連,是經濟與政治的交叉領域。在現代民主政治背景下,財政的經濟與政治雙重屬性,是基于民主視角研究財政問題的立論依據。現代的國家財政,既是一種具有公共取向的公共財政,也是一種具有民主取向的民主財政。財政的公共性通過民主性來保障和實現,民主財政是公共財政的實現路徑。同時,財政民主與財政法治密切相關,民主的財政必然是一種法治的財政,財政法治是財政民主的具體實現方式和方法,這是基于法治視角研究財政民主問題的立論基礎。公共財政、民主財政、法治財政三者間存在一種目標——手段的實用主義內在關系。公共性突出了財政的經濟屬性,民主性凸顯了財政的政治屬性,而法治則呈現了財政的法律屬性。基于對財政的多重屬性的分析與把握,盡管呂慶明博士基于法治的視角分析財政民主問題,即側重于財政之法律屬性問題的研究,但也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財政的經濟性和政治性問題。
通觀全書,作者力求在學術研究上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
在研究進路和研究方法上,學界對財政民主問題的研究方興未艾,但更多的是基于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研究視角。而本書作者則側重于從法學視角來研究財政民主。同時,圍繞防范財政權力異化這一中心問題,將作為目標的防范財政權力異化和作為手段的財政民主二者有機結合,開展了系統性的綜合研究。同時,在橫向的共時性比較研究和縱向的歷時性歷史研究方法基礎上,將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應用于財政民主問題研究,契合了財政民主的經濟、政治及法律等多重屬性。
在研究內容和理論主張上,作者首先從財政民主的視角對“財政幻覺”進行了深入研究。“財政幻覺”普遍存在于財稅法律制度中,利用人們存在的認知偏差,“財政幻覺”能夠降低或強化納稅人對稅負痛苦的主觀心理感受,從而影響人們行為選擇的預期收益或預期成本。借助“財政幻覺”降低稅負痛苦能夠降低財稅法制度運行、財稅政策推行的阻力,但不利于納稅人民主參與積極性的培育,不利于權利意識的覺醒。作者反向利用“財政幻覺”,借以強化納稅人對稅負痛苦的主觀感受,以增加納稅人行使權利的預期收益及懈怠行使權利的預期成本,最終培育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民主觀念。其次,作者從財政民主的視角研究財政透明和納稅人訴訟制度。作者以權利本位為法哲學基礎,從知情權實現的角度重新厘定了財政透明的具體標準。對納稅人訴訟制度的構建,主要阻礙源于傳統觀念上的包袱和理論基礎的薄弱。再次,作者剖析了福利國家下政府的行政給付職能擴張、政府財政預算規模不斷膨脹的民主原因,指出給付行政過程中權力異化的風險——行政給付過程中家長主義式的極權傾向,提出以財政民主機制對行政給付權力予以有效規制。最后,作者研究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公共輿論、知情權實現、信息平等權的影響。現代信息技術使公共輿論的主導權由政府向人民、由官方向民間轉移;現代信息技術為知情權的實現提供了技術保障,使財政透明更加具有可操作性;現代信息技術降低了信息發布、傳播和獲取的成本,使信息消費不再局限于少數人,有助于實現信息的平等權,有效消除信息歧視。
本書是呂慶明博士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是其對財政民主與法治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希冀他以此為新的起點,在后續的研究中不斷深化、開拓創新,取得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
孟慶瑜
2015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