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1930年,命運安排年輕的考古學家馬克斯•馬洛萬和當時已負盛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相識,但阿加莎的名氣并未阻礙她分擔丈夫的工作。她參與了馬克斯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每一場發掘,與他同甘共苦,在考古學家遭遇的各種災難事件中不斷篩取笑料。她愛她的丈夫,對考古有著濃厚的興趣,當朋友問起她的異鄉生活時,她決定用這部輕松的游記來告訴他們答案。 本書初版于1946年,描繪了考古旅途中的艱辛和樂趣,從中能體會阿加莎獨具的魅力,同時也能找到《古墓之謎》和《死亡約會》的影子。
【編輯推薦】:當年阿婆風華正茂,踏上敘利亞新婚之旅阿加莎•克里斯蒂唯一一部游記,獻給一生摯愛歷經四年戰亂,我對敘利亞的念想越來越強烈。我愛那片平靜肥沃的土地,上帝保佑,讓我再回到那片土地,保佑我愛的這一切不會從世間消失……——阿加莎·克里斯蒂如今戰火紛飛的敘利亞,曾經是一片寧靜的鄉野,那里盛開著金盞菊,白胡子老者跋涉在驢子后,渾然不知遠方的戰爭,那里的人民純樸、悠閑、快活,知道如何大笑和享受生活。如果說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偵探小說中略去了人物刻畫,在這本書里,她寥寥幾筆便將一個個體描繪得栩栩如生。這是一部充滿溫情、諧趣的“愛的勞作”此行挖掘的真正寶藏是她筆下的酋長、廚子、司機、工匠、農夫、護身符雕刻師、屠夫、烤餅師傅、燭臺匠人……
第一章 出發去敘利亞第二章 勘察之旅第三章 哈布爾河與杰格杰蓋河第四章 相約恰加爾巴扎爾第五章 一季之末 第六章 旅途的尾聲第七章 恰加爾巴扎爾的生活第八章 恰加爾和布拉克第九章 重逢麥克第十章 覓途去拉卡第十一章 告別布拉克第十二章 艾因厄爾阿魯斯后記
【作者簡介】:阿加莎•克里斯蒂(1890-1976),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短篇小說家、劇作家,三大推理文學宗師之一。196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埃克塞特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被冊封為女爵士。她的《東方快車謀殺案》和《尼羅河慘案》膾炙人口。至今她的著作已被翻譯成超過103種語言,總銷量突破20億冊。
【目錄】:
丘墟之上序 杰奎塔·霍克斯前言第一章 出發去敘利亞第二章 勘察之旅第三章 哈布爾河與杰格杰蓋河第四章 相約恰加爾巴扎爾第五章 一季之末 第六章 旅途的尾聲第七章 恰加爾巴扎爾的生活第八章 恰加爾和布拉克第九章 重逢麥克第十章 覓途去拉卡第十一章 告別布拉克第十二章 艾因厄爾阿魯斯后記
【在線試讀】:第一章 出發去敘利亞
再過幾星期,我們就要動身去敘利亞了!在秋冬季節要置備炎夏衣物多少有些困難。原本寄希望于去年的夏衣,卻發現已然“無法將就”。一則它們似乎(像令人心疼的家具受損清單)有“凹傷,碰擦,污損。”(還有點縮水,褪色,古怪!)二則——哎呀,哎呀竟得說出口——哪兒都太緊了。無奈只好去商店:“夫人,這個季節當然還沒有上架!不過我們有些迷人的小套裝——深色有加大碼。”啊!可惡的加大碼。穿加大碼夠丟人了!更丟人的是一眼就被人認定要穿加大碼。(縱然也有美好的時光:當我裹著瘦長的大毛領黑大衣,女店員會熱情地說:“夫人不過是稍顯豐腴。”)我看了眼小套裝,竟有少許皮草裝飾,搭的還是百褶裙。我有些遺憾,解釋說想要不易褪色的絲綢或棉布衣物。“夫人可以看看航海部!”夫人看看航海部——但希望渺茫。航海依舊封存在羅曼蒂克的幻想王國里。有點田園牧歌的意味 。這是獻給出海航行的女孩的——穿著防皺亞麻喇叭褲,翹臀凸現,苗條的年輕女孩。這是獻給穿著賞心悅目的運動裝的女孩的。這是獻給那些能駕馭十八款不同短褲的女孩的!負責航海部的漂亮姑娘不留情面。“哦沒有,太太,我們沒有加大碼。”(太可怕了!加大碼和航海!哪兒還有羅曼蒂克可言?) 她補充道: “很難買到合身的吧,是不是?”我悲痛地承認很難買到合身的。仍存一絲希望。還有熱帶部。熱帶部主營遮陽帽。棕色遮陽帽。白色遮陽帽。專利款遮陽帽。有點輕佻因而放在不顯眼處的是雙層闊邊氈帽,它們猶如盛放的熱帶花朵,粉色藍色黃色的花朵競相開放。另外還有一匹大木馬,以及各式馬褲。不過——當然還有其他東西。這才是適合帝國建造師夫人的。山東綢!剪裁簡約的山東綢兩件式套裝——沒有胡里花哨的少女氣——骨瘦如柴和豐乳肥臀一樣歡迎!我抱了一堆不同尺寸款式的套裝進了試衣間。幾分鐘后我變身成了貴夫人 !我遏止住內心的疑慮——畢竟,它又涼快又實用,而且我能裝得進去。接著我轉移目標,想找頂合適的帽子。這季節找不到稱心的帽款,我只好找人定做。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我想要的,在找尋的,和得到可能性很小的,是一個適合我腦袋的毛氈帽。是那種大約二十年前人們遛狗或打高爾夫時戴的帽子。現在,唉,只有那種貼在腦袋上,能遮住一只眼,一只耳和后脖的玩意——遵崇時下的風尚——要么就是起碼有一碼寬的雙層寬邊氈帽。我描述著心目中的帽子,帽冠就像雙層寬邊氈帽,但帽檐是其四分之一。“做寬是為了更好的遮陽,夫人。”“沒錯,可我要去的地方分分鐘都狂風亂吹,帽沿那么寬戴不了一分鐘。”“我們可以為夫人加縫松緊帶。”“我希望帽沿不超過頭上這頂的。”“當然,夫人,搭配淺帽冠會很好看。”“帽冠淺不行!這帽子得一直戴在腦袋上!”勝利!我們挑起顏色,新色系有著漂亮名字:土壤,鐵銹,泥漿,人行道,沙塵等等。附帶買了幾樣東西——我有種預感,這些東西要么會棄之不用,要么會頻添麻煩。比方說,拉鏈旅行袋。當下的生活被冷酷的拉鏈統領了,變得越發復雜。襯衣有拉鏈,裙子有拉鏈,滑雪裝上到處都是拉鏈。“小禮服”上的拉鏈純粹為了好玩,毫無用處。為什么?還有比拉鏈更能壞的搗蛋鬼嗎?比起普通的紐扣,別針,扣環或掛鉤扣眼,拉鏈會把你逼入更加窘迫的境況。拉鏈初上市時,我母親對這種新奇玩意頗感興趣,她請人在胸衣前片安上了拉鏈。結果麻煩不斷!拉上去費勁周折不算,向下拉時索性被婉拒!脫件胸衣實在不亞于動場手術!我母親又堅持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端莊形象,于是乎,一度以為她的余生似乎要穿著胸衣度過了——摩登版穿鐵胸衣的女子。因而我對拉鏈一直存著戒心。可看樣子旅行袋個個都安了拉鏈。“舊式搭扣淘汰了,夫人。”售貨員同情地看著我說。“瞧這個,多方便。”他邊說邊演示。方便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我想到,袋子這會還沒裝東西呢。“好吧,”我嘆了口氣,“是得跟上時代。”我忐忑著買下那個旅行袋。于是我驕傲地擁有了一個拉鏈旅行袋,一套帝國建造者夫人套裝,以及一頂不盡如人意的帽子。還有許多事待做。我來到文具部,買了幾只自來水鋼筆和尖頭筆——按以往的經驗,鋼筆盡管在英格蘭舉止規矩,一旦放風到沙漠地帶,它就得了自由罷起工來:要么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墨水濺灑到我身上,衣服上,筆記本上或任何手邊的物件上,要么羞答答拒絕干活,不留痕跡地劃過紙面。我另外適當買了兩支鉛筆。好在鉛筆沒有那么情緒化,即便消失一支,手邊多少有支備用的。建筑師要是沒了鉛筆能干什么呢?接著買了四只腕表。鐘表在沙漠里可不受寵。待上幾個禮拜后,手表就不再每天固定工作。它說時間嘛,只是思維的模式。于是,它要么一天停個八九次,總共能停上二十分鐘;要么就喪心病狂地飛走。有時它嬌羞地交替兩種模式,最后索性停了。主人于是啟用第二塊腕表,如此種種。另外還買了兩塊四先令六便士的廉價表,以備我丈夫說:“借一塊表給工頭,行不行?”我們的阿拉伯工頭們很出色,但和鐘表打交道時總顯得笨手笨腳。讀表對他們來說可是相當費腦筋的事。你會見到他們認真地抱著塊大圓表,顛過來倒過去,全神貫注,表情痛苦,結果還是讀不對時間!上發條時他們像跟誰較勁似的,發條可承受不住這么大勁!結果到了季末,這些探險隊員的手表一個個犧牲了。我那兩塊四先令六便士的廉價表便成了末日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