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研究:信息獲取與傳播的角度》采用以定量為主的實證研究方法,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需求及信息傳播機制進行系統分析。在描述、總結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并與老一代農民工進行比較的基礎上,以“需求層次理論”為依據,驗證新生代農民工信息需求分層狀況及特點;并以衣食住行、醫療保健、維權社保、子女教育四類信息為例,分析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獲取渠道特點及影響因素,比較四類信息獲取渠道的差異,從而總結出農民工的信息渠道選擇模型;*后,分別從“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三個層面,剖析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傳播行為與傳播機制,緊緊圍繞信息傳播現狀、傳播結構、不同傳播方式對農民工信息生活的影響等方面,對新生代的農民工信息傳播機制進行總結。
《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研究:信息獲取與傳播的角度》可作為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的學習用書,也可作為政府決策人員的參考材料。
緒論
一、時代背景下的農民工概況
二、農民工及其信息傳播
三、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獲取與傳播機制研究:框架設計與方法
第一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獲取與傳播機制研究淵源
第一節 理論基礎
一、行為科學理論
二、社會學理論
三、信息學理論
四、傳播學理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一、傳播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研究
二、農民工的信息弱勢現象研究
三、新聞傳播學界的農民工研究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
第一節 主要社會特征
一、年齡
二、性別
三、婚姻狀況
四、生育情況
五、原籍地
第二節 群體素質特征
第三節 基本職業活動
一、行業分布
二、外出務工時間
三、外出務工目的
四、初次外出方式
五、就業穩定性
第四節 生活和社會認同
一、人均月收入
二、居住方式
三、身份認同
四、務工地方言掌握水平
五、未來打算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需求及評價
第一節 信息需求程度
一、農民工的信息需求現狀
二、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亞群體的信息需求
三、不同信息需求的自我比較
四、信息需求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信息獲取難易度
一、農民工的信息獲取難易度現狀
二、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亞群體的信息獲取難易度
三、不同信息獲取難易度的自我比較
四、信息獲取難易度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信息滿意度
一、農民工的信息滿意度現狀
二、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亞群體的信息滿意度
三、不同信息滿意度的自我比較
四、信息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獲取渠道
第一節 新生代農民工信息獲取渠道概況與評價
一、新生代農民工四種信息的獲取渠道
二、各信息渠道的有用性
三、各信息渠道的易用性
四、對各信息渠道的態度
五、對各信息渠道的使用意愿
第二節 新生代農民工不同信息的獲取渠道及影響因素
一、衣食住行信息的獲取渠道及影響因素
二、醫療保健信息的獲取渠道及影響因素
三、維權社保信息的獲取渠道及影響因素
四、子女教育信息的獲取渠道及影響因素
五、主要發現
第三節 新生代農民工信息渠道使用模型(ICUM)
一、研究假設
二、研究設計與模型
三、實證分析結果
四、啟示與討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傳播機制——人際傳播(個體網)
第一節 農民工的人際傳播具體形式
一、親身/面對面傳播
二、電話/手機傳播
三、書信傳播
四、網絡中介傳播
第二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人際傳播行為及影響因素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設計
三、人際傳播網絡基本情況
四、人際傳播行為特點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人際傳播對個人現代性的影響
一、關于現代性的相關研究
二、對農民工傳統性、現代性的測量
三、研究結果與統計分析
四、結論與討論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傳播機制——人際傳播(整體網)
第一節 研究設計
一、調查數據獲得
二、研究方法
第二節 人際傳播網絡的整體結構
一、社群圖
二、網絡基本屬性特征值
第三節 人際傳播網絡的微觀結構
一、中心性
二、無標度特征
三、結構洞
四、意見領袖分析
第四節 人際傳播網絡的中觀結構
一、二方、三方關系
二、凝聚子群
三、子群重疊性
四、結構對等性
第五節 人際傳播網絡的宏觀結構
一、核心一邊緣分析
二、網絡相關性(嵌入性)分析
三、個體特征與傳播網絡的關系分析
四、小世界特征
五、指數隨機圖模型(p模型)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傳播機制——組織傳播
第一節 傳播與組織管理
一、群體同化中的組織傳播
二、農民工管理中的決策與傳播
第二節 新生代農民工組織傳播現狀的實證調查
一、自組織——老鄉會
二、他組織——信息公告欄
三、對組織傳播信息的評價與態度
四、影響對社區信息評價與態度的因素
第三節 組織傳播個案考察:《打工族畫刊》
一、欄目設置
二、報道對象
三、報道重點
四、開篇報道
五、報道性質
第四節 基于信息溝通的農民工管理模式創新
一、流動人口管理模式演變過程
二、農民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三、基于信息溝通的農民工社區服務管理模式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新生代農民工的信息傳播機制——大眾傳播
第一節 新生代農民工的媒介行為
一、媒介普及率
二、媒介接觸頻率
三、媒介接觸動機
四、媒介接觸途徑
五、媒介接觸內容/行為
第二節 對媒介信息的態度與評價
一、信任度及影響因素
二、滿意度及影響因素
三、對接觸頻率、信任度、滿意度的橫向比較
四、媒體外來工報道覆蓋面評價及影響因素
五、未來使用意愿
第三節 大眾傳播對新生代農民工知識、觀念的影響
一、對知識水平的影響
二、對觀念現代化的影響
第四節 大眾傳媒與新生代農民工個人現代性形成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假設及設計
三、數據分析結果
四、結論與討論
本章小結
結論、建議及展望
一、九個主要結論
二、三個層面的政策建議
三、研究展望
附錄一 外來務工人員信息需求問卷
附錄二 外來務工人員媒介使用與人際傳播狀況調查問卷
附錄三 外來務工人員信息傳播狀況問卷(整體網)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
《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研究:信息獲取與傳播的角度》:
美國學者勒納(Lerner)在《傳統社會的消失:中東的現代化》(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發展傳播”(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的框架。他認為,現代化過程是城鎮化、教育、大眾傳播的普及和公眾參與這四個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他把大眾傳媒比喻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眾媒介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傳遞信息的作用,可以把社會流動和變革思想傳播給其他成員,因而,大眾媒介也成為國家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拉姆(Schramm)則進一步豐富了發展傳播的內容,他認為信息傳播對國家發展非常重要,強調“有效的信息傳播可以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可以加速社會變革的進程,也可以緩解變革中的困難和痛苦”。同時他還指出,傳播事業可以在推廣農業技術、普及衛生知識、掃除文盲、實施正規教育四方面發揮直接的作用。
基于發展傳播學的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陸續嘗試做了一些實證研究。祝建華等在1983年對上海郊區農村傳播網絡的調查中發現:上海郊區農村的傳播網絡,由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兩個子系統構成。大眾傳播的使用效率高于人際傳播;農村傳播網絡的實際功能,大眾媒介均以娛樂功能為主,信息功能為次,而人際傳播不同的形態扮演著不同的信息傳播角色,其中文化館側重娛樂功能,會議傳遞經濟、政治信息,串門聊天傳遞小道消息,茶館是各種信息功能的匯集地;除人際傳播和年齡之間無關外,“大眾傳播行為”和“人際傳播行為”分別受到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和經濟收入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