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學生的三十六計!反思道德教育實踐,定制恰當激勵教育策略!
《教師如何表揚學生:道德教育中表揚流行現(xiàn)象的反思》旨在說明,為避免表揚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應如何采用合適的表揚策略,使教師的表揚能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真正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如何表揚學生:道德教育中表揚流行現(xiàn)象的反思》主要分為分析問題和提供建議兩個部分。
書中以多個案例說明,在以往和當前的學校實踐中,將提高學生道德品質(zhì)寄希望于表揚的做法并不鮮見,指出在年幼兒童習慣的養(yǎng)成、紀律教育、法律教育、在課堂管理甚至知識學習等方面,表揚是一個必要而有效手段。但表揚在教育中的運用,需關(guān)注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本書隨后從追問道德教育的本質(zhì)目標出發(fā),指出過分追求表揚可能使學生不是從道德對人存在的意義,而是從道德有何用出發(fā)來看待道德,這絕非我們所要實現(xiàn)的教育目標。道德教育不應該使學生注重外在功利的獲得,而應該讓他們學會自我修養(yǎng),達到自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當表揚失去效用時,教師便應該尋找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本書認為,表揚需要教師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慧眼,一種包容寬厚的心態(tài),以及從容不迫的意識。書中從表揚的心理學、倫理學基礎(chǔ)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表揚的優(yōu)點與弱勢,并結(jié)合中小學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經(jīng)驗,給師生雙方開出藥方,如鼓勵學生正確歸因、積極自我評價,鼓勵教師成為反思性的激勵者,分析具體教育情境,了解學生需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描述性語言和及時反饋,等等。
作者希望中小學教師能從中獲得同感,也希望家長能從中獲得啟迪。
激勵教育、成功教育、快樂教育……形形色色的教育模式在給孩子們帶來嶄新的學習體驗。然而,教師們在廣泛使用表揚這種常見且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同時,忽視了表揚只是手段,而非目的。表揚流行、表揚至上不但給學生身心健康和道德養(yǎng)成帶來隱憂,也為教師教學和德育工作帶來新的問題。比如,學生的抗壓力弱,管教不得;學校好孩子,家中小霸王;轉(zhuǎn)化不成功,問題生逆反,等等……這些問題因何而來?為何產(chǎn)生?怎樣解決?如何防范?
“教師如何做”叢書再度關(guān)注教師日常工作,針對當下表揚流行的教育現(xiàn)象和問題,答疑解難。
書中明確地指出了知識學習和道德習得間的不同,認為表揚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是一柄“雙刃劍”。作者為教師們“支招”,在正確認識表揚的優(yōu)缺點、反思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標的基礎(chǔ)上,如何從教師和學生雙方出發(fā),選擇恰當激勵教育策略,恰當對待激勵與獎勵,合理規(guī)避可能的風險,最終掌握這柄武器,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李先軍,男,副教授,1973年9月生,湖北潛江人。中師畢業(yè)后,曾在農(nóng)村中學工作12年。2009年7月在華東師范大學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史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基礎(chǔ)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北省學校德育中心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德育原理、西方教育史、教師教育。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一項,省部級課題一項。著有《績效工資與師德建設(shè)》一書,在《中國教育學刊》等學術(shù)雜志上發(fā)表30多篇論文。
自序1
引言:表揚流行的隱憂 1
第一章 表揚的心理學基礎(chǔ) 001
第一節(jié) 表揚傳遞了教師的期望 003
一、教師的良好期待使學生積極進步 004
二、教師要賞識學生的點滴進步 011
第二節(jié) 表揚強化了學生的積極行為 016
一、表揚滿足了學生追求快樂的心理 016
二、表揚為學生提供了模仿的對象 024
三、表揚激勵學生學會社會行為規(guī)范 028
第三節(jié) 表揚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外部動機 030
一、表揚提高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030
二、教師的認可是學生進步的動力 032
三、表揚讓學生信心百倍 034
第二章 表揚的倫理學基礎(chǔ) 039
第一節(jié) 表揚表明教師關(guān)注學生的成長 041
一、表揚讓學生獲得快樂 041
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 047
三、表揚融洽了師生關(guān)系 049
第二節(jié) 表揚滿足了學生獲得尊重和認可的需要 053
一、表揚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尊重 054
二、學生的道德發(fā)展離不開表揚 056
第三節(jié) 表揚教會學生明辨是非 062
一、學生的成長需要價值引導 062
二、表揚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可能性 065
三、表揚強化了學生的對錯認知 070
第三章 表揚是柄“雙刃劍” 075
第一節(jié) 表揚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 077
一、表揚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 078
二、表揚使學生習慣于作秀 085
三、表揚容易使學生麻木,甚至逆反 091
四、表揚使我習慣于服從 095
第二節(jié) 表揚可能影響學生行為的內(nèi)在動機 101
一、表揚淪為控制學生的手段 101
二、表揚忽略了學生行為的過程 107
三、表揚損害了學生對行動本身的興趣 109
第三節(jié) 表揚難以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112
一、表揚忽視了學生責任感的培養(yǎng) 113
二、表揚影響了學生的自由選擇 134
三、表揚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147
第四章 老師表揚三十六計 157
第一節(jié) 讓表揚不再成為約束 160
一、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160
二、給予客觀公正的表揚 168
三、給予學生樂于接受的表揚 170
第二節(jié) 合理的方式讓表揚事半功倍 181
一、集體表揚激發(fā)合作學習 182
二、及時表揚讓學生迅速獲得反饋 184
三、間接表揚讓贊美更真誠 186
四、過程表揚使學生的善行更持久 189
第三節(jié) 使用描述性的語言表揚學生 193
一、學生需要積極反饋 193
二、描述性語言能為學生提供積極反饋 195
三、教師使用描述性評價語言的方法 200
第四節(jié) 學生應該怎樣正確地看待表揚 208
一、反省自身行為的意義 208
二、形成積極的歸因方式 217
三、進行自我贊美 224
第五章 做反思性的激勵者 231
第一節(jié) 反思,使表揚更恰當 233
一、反思有利于促進問題的解決 234
二、有效的表揚有賴教師素質(zhì)的提高 236
三、恰當?shù)谋頁P需要教師深思熟慮 238
第二節(jié) 教師的反思有法可循 240
一、從理論學習中汲取智慧 240
二、從實際情境中得到啟發(fā) 244
三、從個人反思日記中審察得失 246
結(jié)束語 251
后記 259
精彩書摘
結(jié)束語
本書的核心工作是探討表揚這一常用的教育方法在教育中的優(yōu)點和不足,使教師學會正確地使用表揚,合理規(guī)避錯誤表揚帶來的潛在威脅。在學校的實踐中,將提高學生道德品質(zhì)寄希望于表揚的做法并不鮮見。當前美國中小學流行的積極行為支持項目就旨在通過對學生良好行為的表揚和獎勵,引導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行為。
表揚雖確實有它的適用之處,但也其適用范圍。過分迷信表揚,就會導致出現(xiàn)“方法至上”的后果——對方法的頂禮膜拜。一次,女兒從學校回來,要我?guī)退恼铡T瓉恚齻儗W校要求全校學生去學雷鋒做好事,但做好事的過程必須用相機拍下來,上交照片后全校評獎,獲獎同學的照片將貼在學校的櫥窗里展覽。老師要求做好事的照片須在一周后上交。我聽后啞然無語。這正是“方法至上”的表現(xiàn)。正如美國教育家諾丁斯(Nel Noddings)所說,“眾多哲學家、科學家、倫理學家從笛卡爾時代起,就試圖為人類找到一種一成不變、完美無缺的方法。他們似乎忘記了,人類是被各種客觀條件所制約的、是活生生的、需要自己思考和決定的動物。方法變成最重要的東西。”
表揚在教育中的運用,需關(guān)注教育目的的實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已然脫離了培養(yǎng)“道德的人”這一目標。20世紀偉大的詩人艾略特(1888—1965)對現(xiàn)代教育評論道:“個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為了智慧,而是為了維持下去,國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國家,一個階層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階層,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階層所勝過,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術(shù)效力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同國家的地位相聯(lián)系……要不是教育意味著更多的金錢,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權(quán)力或更高的社會地位,或至少一份穩(wěn)當而體面的工作,那么費心獲得教育的人便寥寥無己了。”
表揚使學生不是從道德對人存在的意義,而是從道德有何用出發(fā)來看待道德。道德是應該有用的,但道德教育不應該使學生注重外在功利的獲得,而應該讓他們學會自我修養(yǎng),達到自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的人”的內(nèi)涵是什么?成為有道德的人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幸福。但幸福可作為目標,卻不能作為標準。 既然表揚本身可能影響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形成,那以它為主就更有問題了。不可否認的是,在年幼兒童習慣的養(yǎng)成、紀律教育、法律教育、在課堂管理甚至知識學習等方面,表揚是一個必要而有效手段。這就需要教師在不能摒棄這一手段的同時認識到它的潛在危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強化,讓學生親身體驗做出道德行為之后的愉快感、自豪感、欣慰感,以此轉(zhuǎn)化為產(chǎn)生道德行為的持久的內(nèi)部動力。教師的最終目的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成熟、自立和自我激勵的個體。只有使學生的道德內(nèi)化和學生個體道德需要結(jié)合起來,學生的道德才會得到發(fā)展。道德教育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強調(diào)內(nèi)部獎賞,為學生提供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思的機會,相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具有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勵、自我調(diào)整、自我完善、自我提高,達到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提高。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來說,這個過程比外部壓力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這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道德教育方法,增加活動的吸引力,提高學生的興趣。
當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需要我們從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中吸取營養(yǎng)。中國傳統(tǒng)道德注重內(nèi)求的方式,其前提要求證明的是人是否具有內(nèi)在的價值之源。所謂內(nèi)在的價值之源是指人是否具有與生俱來的價值自覺的能力。喬姆斯基在心理語言學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語言結(jié)構(gòu)的復雜性和小孩子很快能夠自然地掌握語法。由此,他推斷人必然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在這個基礎(chǔ)上,他重新提出了人有“先天觀念”的問題。他批評斯金納的心理學的實驗結(jié)果絕大部分都不適用于解釋人的行為。
中國道德教育傳統(tǒng)方法強調(diào)讓學生不斷的進行自我評價,尤其是品德評價備受重視。“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論語·里仁》)立功、立德、立言是中國自古相傳的三不朽信仰,也是中國人“永生”保證。這一信仰一直到今天還是活著許多中國人的心中。中國人相信價值之內(nèi)源在于一己之心而外通于他人及天地萬物,所以翻來覆去地強調(diào)“反省”、“自反”、“反求諸己”、“反身而誠”之類的功夫,這就是一般所謂的“修身”或“修養(yǎng)”。孟子和《中庸》都說過“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的話。所以“反身而誠”不是“獨善其身”的自私或成為佛家所謂“自了漢”。自我修養(yǎng)的最后目的仍是自我求取在人倫秩序與宇宙秩序的和諧。這是中國思想的重大特色之一。 朱子在宋儒中最正視讀書明理,但他一再說“讀書只是第二義的事”,最要緊還是讀圣賢書之后,更進一步“切記體察”,“向自家身上討道理”。總之,中國人基本相信人心中具有一種價值自覺的能力。中國人由于深信價值之源在于人內(nèi)心,對于自我的解剖曾形成了一個長遠而深厚的傳統(tǒng):上起孔孟老莊,中經(jīng)禪宗,下至宋明理學,都是以自我的認識和控制為努力的主要目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個人比較具有心理的平衡和穩(wěn)定,不能完全以外緣條件來解釋。至少中國人特別注重自我的修養(yǎng),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文化特色。這當然不是說中國人個個都在精神修養(yǎng)方面有所成就。但二三千年來中國社會能維持大體的安定,終不能說與它獨特的道德傳統(tǒng)毫無關(guān)系。現(xiàn)代西方人遇到自我精神危機時往往向外求救,而心理分析又有偏于放縱本能的流弊,“自由”、“解放”反成為放縱的借口。從這一點來講,中國的修養(yǎng)傳統(tǒng)正是一種值得珍貴和必須重新發(fā)掘的精神資源。 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教給學生自我修養(yǎng)的方法,使他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走向自我完善。
學生對表揚的追求也容易使他們失去對知識學習本身的興趣。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本身充滿濃厚的學習興趣。對知識學習的興趣才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內(nèi)在源泉。2008年1月10日,來自瑞典的諾貝爾獎評審團一行3人在復旦大學為大學生們作了報告。在隨后與大學生的現(xiàn)場互動中,這些評審團的“考官”們表示,諾貝爾獎評選的標準是科技創(chuàng)新和為人類進步的貢獻,但是做學問不應該以諾貝爾獎為唯一的奮斗目標,因為一直以來,獲獎科學家的科研都應該源自對“未知”的興趣和熱愛,而不應該以金錢和名譽為研究目標,“一開始就以得獎為目的,未免有些急功近利,反而會影響科研本身的進展”。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教授也指出:“諾貝爾獎是對科學貢獻的褒獎,而科學家本人并不能因為追求諾貝爾獎去做學問。” 同理,把表揚當作目的,是舍本逐末。激勵學生對學習本身產(chǎn)生興趣才是表揚真正的目的。
總之,表揚的運用方法是由教師所應達到的教育目的所決定的。本書對表揚的探討,希望能在某種程度上幫助教師反思教育過程中表揚策略的優(yōu)點或不足,選擇最佳的教育策略,最終達到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