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英國古典文學名著被譽為“英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十七世紀英國清教徒約翰·班揚因不信奉國教,被關押在獄十二年之久。《天路歷程》作為他獄中心血凝成的杰作,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斷再版,家喻戶曉的程度僅次于《圣經》。
本書講述了一個堅韌的基督徒為尋求永生而踏上荊棘遍布的漫漫長旅,充滿危險,誘惑與災難的塵世被他一步步拋棄,只為負罪的靈魂在高天之上得到迎接。小說人物形象豐滿,想像奇特,故事生活化,對人性弱點的觀照尖銳而深刻,理想主義的熱情震撼人心,因而超越了時間和宗教的局限,在成書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奪目。
約翰·班揚(JohnBunyan,1628—1688)是和莎士比亞齊名的、同屬英國文藝復興后期的著名作家。他出身貧寒,16歲便應征參加了一場集宗教和政治于一體的雙重戰爭,后來又經歷了歷時多年的生活和信仰危機。在多重的矛盾之中,班揚從1656年開始先后完成了《福音真理基要》和《律法和恩典的原則》等書。1660年查理復辟后,班揚因為信仰的緣故而遭到逮捕,開始了12年的監獄生涯。在漫長的監禁中,他寫出了《圣城》和自傳體小說《豐盛的恩典》,并在1667年—1672年間完成了《天路歷程》的第一部。
班揚的這部寓言體作品被稱為“具有永恒意義的百科全書”,是英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篇章。本書中的許多修辭造句也成了英語世界中廣泛引用的諺語、俗語、成語和經典表達手法。許多文學史家將他和莎士比亞、米爾頓相提并論,把《天路歷程》與但丁的《神曲》、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并列為世界三大宗教體文學杰作,班揚也被公認為英國通俗文學的鼻祖。
作為一部具有重要文學價值的英語文學作品,三百多年來,《天路歷程》突破了民族、種族、宗教和文化的界限,風靡全球,被奉為“人生追尋的指南”,“心路歷程的向導”。即便在非基督教文化的氛圍中,它也是學術界最熱門的研究話題之一。迄今為止,這部作品在全世界各地已有多達二百余種譯本,是除了《圣經》之外流傳最廣、翻譯文字最多的書籍。
第一部
作者為本書所作的辯解
一個夢境
結語
第二部
作者發表《天路歷程》第二部的方式
一個夢境
約翰·班揚的宗教立場與文學風格(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