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拉德小說主體研究》以康拉德的主體“三界說”理論即想象界、象征界、實在界為理論重點,通過對小說文本的細讀及其歷史文化語境的分析梳理,試圖揭示康拉德小說主體的結構及解構過程。進一步審視作者潛藏于文本書寫過程中焦慮心態及道德價值取向。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目的
第二節 康拉德研究現狀與意義
2.1 國外研究現狀
2.2 國內研究現狀
2.3 問題與展望
2.4 本論文研究價值及創新點
第一章 小說中的主體幻象
第一節 主體在“想象界”的矯形與認同
1.1 語言對主體的建構
1.2 主體形成的鏡像階段
第二節 西方鏡像
第三節 小說主體鏡像與認同
3.1 《黑暗的心》:文明的載體
3.2 《吉姆爺》:“我思”的幻像
3.3 《諾斯托羅莫》:虛妄的名聲
3.4 《秘密分享者》與《文明前哨》:虛幻的鏡像
3.5 《“水仙號”上的黑水手》:身份認同
3.6 《間諜》:主體間性
第二章 小說中的主體解構
第一節 主體在象征界的異化與分裂
第二節 小說中的主體異化與分裂
2.1 《黑暗的心》:異域的眾生相
2.2 《吉姆爺》:虛幻的行為理想
2.3 《諾斯托羅莫》:利益的忠實奴仆
2.4 《間諜》:異化的主體群像
第三章 小說中的主體重構
第一節 主體在“實在界”的瘋癲與死亡
第二節 主體的瘋癲
2.1 庫爾茨:原野的呼喚
2.2 斯迪威:瘋狂世界的“替罪羊”
第三節 主體的死亡
3.1 主體的自殺情結
3.2 死亡的覺醒
結語
參考文獻
康拉德作品
研究文獻
康拉德相關文獻
國內學術論文(以發表時間為序)
國內博士學位論文(按寫作時間順序)
國外博士學位論文
相關理論文獻
在拉康的理論體系中,主體理論始終占據著首要的位置,它是拉康所有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按德里達的說法,拉康思考的是“主體的真理”。與大多數試圖消解和清除關于人類主體之概念的后結構主義者不同,作為精神分析學家的拉康發現主體性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著力探究諸如作為一個主體意味著什么、一個人如何才能成為一個主體以及主體瘋癲的原因等問題。可以說,在當代思想大師中,拉康對主體性概念作了最為周密、獨到的闡述,顛覆了傳統的主體性觀念。拉康充分認識到了語言對于主體的重要性。他認為,主體和語言是密不可分的,沒有語言就不可能有人類主體。語言是主體建構的場所和內容,但也是主體異化、分裂、解構的始作俑者,不存在獨立于語言之外的主體。拉康通過將語言之維引入主體性的研究,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人文主義的理性自我觀;另一方面,他又將語言和無意識聯系起來,認為無意識像語言一樣被結構,反之亦然,語言也像無意識一樣被結構,從而顛覆了結構語言學的理性語言觀。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符號具有任意性,語言作為一個價值系統,既不是憑借內容亦非憑借經驗,而是憑借純粹的差異建立起來的。語言學符號不能以自己的名稱創造一草一木,而只能增加一個有著聲音意象的概念,而概念與聲音意象之間的關系是任意性的。他沒有賦予能指對所指的優先權,而是認為能指和所指猶如一體兩面,是不可分離的。符號既是一個標記,又是一個匱乏,從一開始就具有雙重性。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索緒爾把語言和言語嚴格區分開來,語言是抽象的、不變的,而言語則是具體的、可變的。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在于語言而非言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