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曾經指出,中國從前無所謂科學,唯用哲學、以玄想獨斷推測事物。
近一百年來,這種情形不但沒有得到改變,而且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甚至更為普遍。
《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揭示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不科學”“非科學”乃至“偽科學”的現狀,剖析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缺乏科學性的深層原因,闡述了現代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理念,并系統介紹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方法。
北京大學喬曉春教授多年來持續呼吁改革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不科學”的現狀,積極推廣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反響。
《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秉承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憂患意識,揭示了中國社會科學研究中“不科學”“非科學”“偽科學”現象長期泛濫的原因,警示了這種狀況延續下去的嚴重后果,指出了走向“科學”的方法和路徑。
引 言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特別是喜歡數學和物理學,對社會科學不是很感興趣。我上大學時學的也是數學,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統計局工作,并參加了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后來去讀人口學研究生,從此進入了社會科學領域。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感到很茫然,主要是因為摸不清社會科學研究的思路,似乎感覺社會科學研究并沒有什么規矩,既沒有研究規范,也沒有具體的研究方法。論文怎么寫的都有,有“開門見山”式,有“夾敘夾議”式,還有“倒敘”式。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有談感想、談體會的,有領導講話,更多的是論述作者個人想法的、給政府提建議的。
研究生學習期間,我有兩件事情一直搞不懂。一是在很多社會科學教科書里,論述社會理論和社會問題時,基本上依靠的是主觀判斷。人們經常會把兩件關系很遠的事情,論述成相互聯系的甚至是有因果關系的事情。很多論述,看起來似乎有道理,似乎有聯系,但仔細想想會發現二者之間關系并不是那么密切,而是存在很多中間環節,甚至根本就構不成“因果聯系”。然而,作者卻非要用一些思辨的語言把二者硬拉到一起,并以因果邏輯進行推演和論述,很難讓人信服和接受。但是到底怎樣做才會更好,自己也說不清楚。二是在學校學習時從來沒有人講過社會科學的“研究規范”和論文寫作規范。開始學習寫論文時,只能依靠閱讀學術刊物,看別人的論文是怎么寫的、結構是什么樣的,然后再照貓畫虎,照著人家的樣子去寫。后來論文看多了才發現,社會科學論文并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規范和格式,也不存在大家公認的好的結構,寫作方式五花八門。后來索性不去照搬任何體例,完全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自成一體,倒也感覺很不錯,讀者的反應也很好。我由此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即社會科學既沒有明確的研究規范,也沒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是一種可以隨心所欲、自由發揮的學科。
讀研究生時,也看過本專業的一些國外學術論文,發現國外的社會科學論文幾乎每一篇都有數據,而且都用數學或統計學模型。我從來沒有學過這些數學模型,既看不懂人家寫的是什么,也搞不懂他們為什么一定要用模型,更不知道他們為什么不像中國學者那樣用哲學的或思辨的方法分析問題,感覺二者的研究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當時我給出的解釋是,可能是政治制度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不同,導致研究視角不同、思路不同、方式不同,所以索性不再去關注國外的研究了。盡管如此,外國學者為什么要那樣做研究,在我的腦袋里仍然是個沒有解開的謎。
后來我有機會去了美國,在國外學習和工作了幾年后,才知道在國外社會科學并不是一個隨心所欲的、什么人都可以隨便進入的學科,而是有自身的規矩和規范、使用特定理論和研究方法的領域。那些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不可能進入到這一學科中來,更不可能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相比之下,中國社會科學并不是這樣的,在中國做社會科學很容易,甚至什么人都可以做。中國社會科學是以科學的名義做著非科學的事情。國內社會科學研究與國外的研究差異如此之大,是我以前未曾意識到的。
我在美國工作的時候,曾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我:“你認為中國的社會科學與美國比能差多少年?”我發現,要想回答中國社會科學與美國相差多遠,首先應該回答“中國社會科學離科學還有多遠” ,然后才可以回答“差多少年”的問題。從此我開始反思和思考:為什么中國和美國社會科學會有這么大的差距;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到底在哪;如何來盡快縮小差距;等等。這些正是本書要討論的主題。
本書討論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面臨的問題,其目的是希望有關部門以及社會科學學者能夠了解和認識到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努力改變這一局面,使中國社會科學能像自然科學那樣,早日走上正軌,并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使中國不僅能夠在經濟上走到世界的前列,而且在教育、文化特別是社會科學方面也能夠走到世界的前列。
盡管本書特別強調要做科學的研究,要以事實為依據,但本書并不是一本科學研究著作,而是在討論什么是科學以及為什么中國社會科學做得并不科學的問題。正如回答“什么是科學”的問題是哲學家的任務一樣,本書同樣采用的是哲學史的思辨式討論,其中很多是筆者個人的感受,給出的很多也是價值判斷,與某些人的判斷可能并不一致,這也是很正常的。如果本書能夠引起大家關注社會科學研究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并能夠使中國的社會科學做得越來越好,也就達到了其目的。
查看全部↓
喬曉春,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人口中心博士后,F任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從2006年開始發起并組織“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暑期班”,曾開設過多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領域的課程: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社會科學應用統計學、應用線性回歸模型、分類數據分析、生存分析、結構方程模型、應用多元統計分析、社會項目評估方法、生命歷程理論與方法等。
目 錄
第一章 中國社會科學“怪象”
1.1 為什么中國社會科學不設院士?
1.2 為什么老百姓瞧不起社會科學學者?
1.3 為什么未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也可以成為專家?
1.4 為什么將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歸為同類學科?
1.5 為什么社會科學研究做得很容易,文章很高產?
第二章 “科學”是什么?
2.1 什么是科學?
2.2 什么是社會科學?
2.3 科學的特點是什么?
2.4 什么是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
第三章 中國社會科學“不科學”的現狀
3.1 “不科學”的現狀
3.2 “不科學”的思路
3.3 “不科學”的特點
第四章 不科學的后果
4.1 影響政府決策
4.2 影響學術發展
4.3 影響學者成長
4.4 影響學生培養
4.5 影響國際交流和創建世界一流大學
第五章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比較
5.1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異同
5.2 為什么社會科學更容易做得不科學?
5.3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誰更難?
第六章 社會科學與哲學的關系
6.1 科學的起源和演進
6.2 我們為什么獲得的是哲學博士?
6.3 哲學對科學的認識
6.4 社會科學的本質
6.5 哲學演繹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第七章 科學研究中的不科學問題
7.1 科學研究的邏輯過程
7.2 測量中的“測不準”問題
7.3 樣本的代表性問題
7.4 總體估計的穩定性問題
7.5 樣本對總體的推斷問題
7.6 選擇對照組的問題
7.7 如何下結論的問題
7.8 數據識別問題
7.9 模型選擇問題
7.10 模型使用問題
7.11 因果關系問題
第八章 中國社會科學的差距在哪里?
8.1 研究規范和方法使用方面的差距
8.2 科研體制方面的差距
8.3 科學態度和敬業精神方面的差距
8.4 人員引進和考核方面的差距
8.5 科研保障和服務方面的差距
8.6 科研資助方式和經費保障方面的差距
8.7 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差距
第九章 中國社會科學應該如何走上正軌?
9.1 營造社會科學發展的大環境
9.2 大力普及科學的研究方法
9.3 如何學習研究方法?
第十章 社會科學的局限性
10.1 科學能力的局限
10.2 科學視野的局限
10.3 科學觀察的局限
10.4 科學判斷的局限
附 錄
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暑期班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