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這本書讓我們洞悉全球金融市場的陰暗角落,洞悉那個角落里種種光怪迷離的故事。書中講述了很多成功地做空投資案例,也有很多自殺式的冒險,對很多知名做空大師的策略進行了解析。作者聚焦于他們為鎖定做空目標、設計交易結構并通過投資達到做空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方法和風格。《做空》以編年制的筆法,記敘了做空行為給金融、監管、道德以及社會等各個層面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闡述了投資者看跌市場的種種動機。
《做空》帶領我們洞悉全球金融市場的陰暗角落,洞悉那個角落里種種光怪陸離的故事。
做空者是集矛盾和爭議于一身的人,在很多人眼里,他們是在利用金融管制的空白打擦邊球。在《做空》中,曾經任職于《紐約時報》《彭博新聞》的理查德·泰特爾鮑姆介紹了十位全球做空投資家,講述了他們如何在做空投資中成為億萬富翁或者一敗涂地。書中記錄了很多成功的做空投資案例,也有很多自殺式的冒險。在作者的筆下,做空者似乎是一群生性孤僻、善于煽風點火或是憤世嫉俗的騙子和失敗者。
作為一名善于刨根問底的記者,理查德·泰特爾鮑姆揭示了做空者如何趁人之危——譬如對市場的誤判、欺詐,成為其他人、公司、市場乃至國家失敗和崩潰中的受益者。書中對很多知名做空大師的策略進行了解析,如對沖基金管理人和做空理論研究家詹姆斯·查諾斯、曾做空康寶萊的威廉·阿克曼、被稱為“都市盜俠”的曼紐爾·阿森西奧以及前職業賽馬手多格·卡斯。作者聚焦于他們為鎖定做空目標、設計交易結構并通過投資達到做空時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方法和風格。
《做空》采用了不同于常規財經作品的文筆,或許會讓很多讀者將本書誤認為驚險偵探小說。但作者卻在貌似娛樂的文字間,揭示出這些做空者如何引誘投資者和他們一同打壓股票,記述了做空行為給金融、監管、道德以及社會等各個層面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并詳細介紹了由此招致的矛盾與紛爭。
究其本源,做空的本意就是押注于事物或產品的失敗和崩潰。盡管大多數人的本性是崇尚好的一面,但也有人只盯著事物的陰暗面——所有那些有可能將我們引向災難的誤判、欺詐和愚蠢行為。與災難共生的本性就是貪婪——抑或可以說,就是人類靈魂中罪惡的那一面。
對世間萬物,招致失敗的本源無不是秩序的喪失。而做空者深知這一點,并試圖在這種失敗和秩序的喪失中趁火打劫。早在2012年著手這個項目時,我就知道這些伎倆。畢竟,我在大學時就深諳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的理論,而且癡迷于法國作家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戲劇。后知后覺的我只能慚愧地說,我的所作所為更多的是出自功利主義。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初降臨時,很多學者和業內人士紛紛出手,推出很多令讀者叫好的大作。我當時還在為《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而奔波,不食人間煙火的主編讓這份月刊雜志銷量慘淡。不過,我還是為自己的這份工作感到自豪——在這里,我居然創紀錄地發表了23篇頭條報道。有些報道也對金融危機的根源問題進行了探究。不過,我的很多同行已成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脫口秀節目的嘉賓,更讓我相形見絀的是,有些人的作品甚至已經被搬上銀幕。
后來,約翰·威立出版公司(John Wiley & Sons)找到我,建議我寫一本關于做空的書,不過,我曾懷疑他們馬上就會為這個想法感到后悔。做空者原本應該是投資者中最另類的一批。當華爾街強大無比的營銷機器搖旗吶喊、高調造勢的時候,他們毫不留情地用噩夢驚醒市場的美夢,毫無疑問,他們是這個舞臺上最光怪迷離的演員:一群生性孤僻、善于煽風點火或是憤世嫉俗的騙子和失敗者。這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的無法證實的偏執懷疑始于我在2012年1月的《彭博新聞》上發表的一篇調查性報道。2008年7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親赴伊頓公園資本管理公司(Eton Park Capital Management),約見了一些對沖基金管理人及華爾街大佬,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出自高盛,而保爾森則在1999—2006年擔任高盛的CEO。據與會人士透露,這位財長向他們透露了極其重要的內幕信息——政府正在籌劃接管作為抵押貸款擔保機構的“兩房”,也就是說,政府將接手這兩家政府支持企業的股權。我在報道中援引法律人士的觀點稱,保爾森透露這個消息顯然有違法之嫌。但保爾森后來又說,美聯儲不會采取類似舉措。
隨后,相關消息再無下文,直至2012年9月,《華爾街日報》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對該事件啟動調查程序。當時,我為撰寫本書而休假,而按業內常規,《彭博新聞》也未做進一步報道。于是,證交會的調查似乎并未給市場帶來漣漪。
唯一讓我感到有點意外的是,就在《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發表后一個月左右,當時我依然在休假,彭博總部卻突然通知我被降職,新的工作幾乎相當于一個初級數據錄入員。但不知道為什么,他們卻忘記調整我的高級作者頭銜。當然,當時很多人都被降職。直到后來,彭博的工作人員才透露,當時的紐約市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與保爾森有生意往來。實際上,他們都在一家名為“風險經營項目”(Risky Business Project)的環保組織擔任主席職務,該組織的其他負責人還包括前對沖基金管理人、曾經在高盛工作過的托馬斯·斯泰爾(Thomas Steyer)。
如果將本書的目的歸結為記述這段涉及金融、監管、道德和社會的危機史,那么,這項有悖時運的工作似乎還算說得過去。很多人拒絕接受公開采訪,有些人還算是客氣,但同意只做私下討論。很多時候我得到的都是些虛假信息,比如,一位采訪對象給我提供了假地址,更多的人聲稱未保留以前的投資業績。一位女性退休做空投資者的拒絕理由非常充分:她已經對做空交易徹底厭煩了,以至于不愿意和任何身高不足六英尺的矮個子男性進行交往 。
我曾邀請一位做空者到城區角落的意大利餐廳,聽聽他的“內幕消息”。吃過飯后,他提出,為了避人耳目,要到餐廳后面一個黑暗、廢棄的停車場去聊這些事。一句話,那段時間讓我心力交瘁。
但壞消息接踵而來。我在格林尼治住的公寓樓外墻正面亟待維修,總計花銷高達3 000萬美元,維修工人們可也絕不心慈手軟。在達拉斯的一次重大會議前夜,超級颶風“桑迪”席卷了紐約,我搭乘的航班被取消,計劃好的采訪也因此而泡湯。而洪水切斷了供電,迫使大批老鼠涌入公寓,這些老鼠和我同在屋檐下,這也讓公寓的修繕工作成為最緊要的事情。
幸運的是,我已經擁有了一批出色的蟲害殺手,因為我時常住進臭蟲出沒的便宜旅館而把這些臭蟲帶回家,他們經常來我家消滅這些蟲子。有趣的是,這些蟲子似乎對我的采訪記錄本和書里的漫畫特別感興趣。在我的做空者花名冊中,最后一個接受采訪的人同意在2013年上半年會面。當時,我的工作不只是被拖延了幾周,而是拖延了幾個月。和很多事情一樣,這個項目同樣讓我感到羞辱和難堪,但更艱苦的經歷還在后面。
2013年7月5日,絕大部分報告和寫作均已完成。我的休假即將結束,我的數據錄入員的新工作即將開始。
電話鈴響了,是從醫院打來的。妻子在電話里告訴我,女兒尼娜患感染性休克,她隨后把電話遞給醫生。“病情很嚴重,”醫生的語氣中帶著一點恐慌,“真的很嚴重。”
毒素已經遍布了尼娜的全身,而且治愈的機會已經很有限了。醫生告訴我,時間每過去一小時,死亡的危險就增加20%。
不過,隨后的一系列手術似乎還算成功——尼娜在隨后幾個月里將在重癥監護室度過。我回到《彭博新聞》上班,開始了自己的數據錄入工作,但每每想到還在醫院里的尼娜,我就很難靜下心來,也讓本書最后幾章的創作難以為繼。好在尼娜的病情持續好轉。
但隨后卻傳來一系列與本書不相干的人的死亡事件:先是我的一個表兄(死于心臟病),而后是90歲的姨媽,最后是我在《財富》雜志工作期間遇到的第一位編輯、59歲的約翰·庫侖(John Curran,死于肌萎縮側索硬化)。與此同時,我的信息來源以及即將采訪的人物也相繼去世:《巴倫周刊》(Barron)雜志87歲的艾倫·艾貝爾森(Alan Abelson)死于心臟病;尼克斯基金公司(Kynikos Associates)的道格·米利特(Doug Millett),49歲時死于唾液腺癌,他在揭露安然財務欺詐事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我本來就已經心懷疑慮,而這一系列事件則讓我開始變得越來越迷信。
2013年11月,彭博新聞社解雇了我,當然,和我一起被解雇的,還有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記者。尼娜馬上就要接受下一次手術,而且是一次費用極其高昂的手術(尼娜在醫院的第一天花費了330 637.54美元)。當然,我不知道她的下一步治療是否會影響到工作。做空者讓我知道,妄想狂患者隨處可見。一位做空者告訴我:“你看到的事情并非如你所見。”
虛構和妄想注定不攻自破。惡有惡報,這就是傷痕累累的做空者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教訓。或許他們可以賺上一兩次,但這又有什么意義呢?
理查德·泰特爾鮑姆(Richard Teitelbaum)是《華爾街日報》的高級編輯。曾任《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特約編輯和《彭博新聞》(Bloomberg News)記者。在《彭博新聞》工作期間,他獲得了專業記者協會頒發的關于調查性報道的獎項。他還曾擔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投資編輯、《福布斯》(Fortune)的記者、舊金山的交通播報員。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威廉·阿克曼:激進派的表演家 / 1
身披著美國星條旗,阿克曼說:“這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我說過,要終結這一切。我們必須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對策來終結這一切。”潘興廣場資本更愿意投資有助于美國發展的公司。
第二章 曼紐爾·阿森西奧:第三大道上的放逐 / 22
他說:“我更希望能洗清自己的名譽。”的確,阿森西奧需要的是一場勝利,或是某種救贖。“如果希臘在馬拉松戰爭中敗北,我們就不會認識柏拉圖。即使沒有耶穌復活,也會有另外一個猶太人死去。”
第三章 詹姆斯·查諾斯:亂局中的獨醒者 / 42
“收購,”查諾斯用清晰的口吻說,“無論是你自己的項目,還是對企業進行財務分析,這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關鍵性時點,通過收購,公司可以借助大范圍的結構重組掩蓋核心業務的問題。”
第四章 大衛·艾因霍恩:門口的反對者 / 74
在場的所有人都知道,盡管艾因霍恩從未拿過MBA學位,但他分析財務報表、揭露會計舞弊的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這一點已被他的屢次成功所驗證。現在,艾因霍恩開始對圣喬公司展開全面攻擊,他銳利的分析和犀利的揭露,往往會讓目標成為華爾街上被碾死的貓。
第五章 卡爾森·布洛克:中概股殺手 / 109
在公開場合,布洛克表現得目空一切,但實際上,他早已收拾家當,將總部搬到舊金山。為渾水工作的30名員工分布在美國和亞洲各地。布洛克始終沒有披露他們的名字或辦公地點,也不會泄露他們的出行計劃等個人信息。
第六章 比爾·弗萊肯施泰因:戰略與策略 / 131
早在2003年年底的時候,弗萊肯施泰因就已經對房地產市場的濃厚的投機氣氛提出了警告。“美聯儲和聯邦政府試圖以不動產貸款拯救股市泡沫遺留的夢魘,但這只是用一種泡沫去替代另一種泡沫而已,”他著文寫道,“最終,必然會招致災難。”
第七章 道格·卡斯:華爾街的劫掠者 / 152
私底下,有些朋友也指出,他在專業上的過分直白肯定會影響吸引客戶資金的能力,因為投資者更喜歡基金經理對觀點守口如瓶,從事做空操作時更應如此。“對卡斯來說,開誠布公比吸引客戶引來資金更有意義,”他的一位朋友說,“他更希望被人們稱為偉大的金融預言家。”
第八章 大衛·泰斯:真理護衛隊的領袖 / 176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偉大的分析師?”泰斯說,“一個能夠不拘一格進行思考、總能保持著懷疑的態度并理解會計學的人,能夠進行非常深入的研究,當然,他也需要學會時間管理。”
第九章 保羅·佩萊格里尼:偉大的次級貸博弈的背后 / 198
經濟學家已經注意到佩萊格里尼的瘋狂想法,這些瘋狂的想法可以削弱那些大型銀行的市場影響,在學術領域這被稱為“壓縮銀行業”。“這樣的觀點是非常脆弱、異端和具有煽動性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斯?羅格夫說,“在學術領域,我覺得這是個非常新穎的觀點。”
第十章 馬克·科霍德思:自然的力量,市場的輪回 / 225
“我認為出借股票的行業就是在搶劫,”科霍德思說,“我認為這個市場完全是不正常的。就是一個完全被操縱的黑洞,也是一個完全不透明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