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后現代文化中的多元化語境與復雜化趨向,借助復雜性科學與哲學,以當代先鋒建筑為研究對象,從其異質性的建構、實現異質共生的策略出發,來構想富有建設性和包容性的共生景象。可以說,以異質共生作為指導性原則和思想基礎,是當代建筑步入先鋒之境的根本策略。本書主要供建筑院校的學生、從事相關內容教學的教師、以及建筑與城市文化的研究者閱讀參考。
作為時代性產物,建筑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適應、觀察、思考和質疑時代的重要載體,在某種程度上表征著時代精神。然而,在當下這個急劇膨脹的時代,人們觀察、體驗、感知和理解建筑與城市的傳統方式都暴露出了明顯的局限性。人們既要面對社會對建筑形態和空間構成的多樣性要求,又要接受建筑所承受的社會使命正在削弱的事實,特別是當人們嘗試著用傳統的語言或方式去解釋反傳統的后現代文化現象的時候,總會產生一種力不從心或者思維紊亂的感覺。這確實令人倍感困惑:為什么會這樣呢?概括而言,五大要素對此產生著重要影響,即科學與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商品化和消費主義的極端泛濫、個人主義向大眾社會的全面轉變、后現代文化形式的深度擴散,以及超二元世界的多維“時-空”觀。顯然,人們所依附的語境變了,一味地繼承和延續傳統的操作,或者模仿那些備受世人推崇的大師作品都不是長久之計,人們需要從先鋒派思想觀念中覓得良策。
自先鋒派思想誕生以來,它都不曾獨立出來作為社會發展的階段,而是作為從屬身份指引著各個階段的發展。本書從回顧先鋒派思想的源流及其美學范式出發,系統地闡述了其在文學、藝術和建筑等領域的大致發展,并依據時空的脈絡,論述了歷史先鋒派與早期現代主義建筑理論、后現代先鋒派與解構主義建筑思想、當代先鋒派與建筑中的復雜性趨向的階段劃分和演進歷程。其中,對于深受后現代文化和復雜-非線性思維雙重影響,全面突破現代理性限制的當代建筑而言,在異質性的建構、實現異質共生的策略和對共生場景的構想等方面都表現出了更具適應性的價值和意義。
本書從“思想”、“參照”、“形態”、“功能”、“空間”和“語言”等六個層面出發,對于當代先鋒建筑的異質性建構展開論述。具體表現為理性超越、去總體性、中心的消解、界定的模糊、變異、反邏輯、多義性、不確定性、多場景構圖、戲劇性、斷片的對峙與非連續等特征。它讓人們能夠更加清晰地理解當代先鋒建筑維持批判與創新精神的邏輯方式和手段,撥開當代先鋒建筑高不可攀、居高臨下的神秘面紗,并通達其建構背后的相關語義。
作為后現代意識下的產物,異質性本身在人類社會從機械秩序向生命秩序過渡的過程中,開始與當代先鋒思想出現錯位,但是,它并沒有被后者所擯棄,而是嫁接與共生思想的結盟來修復錯位。洞悉當代先鋒建筑異質性的建構及其相關語義,是促成異質與共生結盟的大前提。然而,要實現當代先鋒建筑對多元化語境和人性撫慰的雙重作用,人們還需要找到實現異質共生的根本性策略,復雜-非線性思維的發展和完善為此提供了理論指導,讓人們能夠從各個層面預見異質共生的全息圖景。
本書結合當下建筑創作和空間敘事的需要,依托于當下復雜-非線性思維的成熟和對建筑學科的交叉貢獻,建立起了異質共生對空間敘事的設計策略,主要包括“抬升的‘地景’介入建筑”“消解的表皮關聯浮動的邊界”“疊置的層次對接空間中的運動和事件”“開放空間構擬不可預見的復雜”“媒介空間生成流動的‘鏡像體驗’”以及“仿生自然擴展有機增殖的適應性”等六個層面。在以上六大策略結合相關案例的剖析中,當代先鋒建筑嘗試走出后現代文化與解構思想漩渦所做出的改變清晰可見,它在強調異質性建構之外,開始賦予建筑更多的屬性和意義,使其日益趨于共生的秩序。
在當前這個矛盾與沖突日益凸顯的時代,單向化與排他性思維范式開始失效,對于共生場景的構想體現出更大的智慧性,表現為一種曖昧的包容。當代先鋒思想對于共生的闡述涉及到很多領域或層面,比如說人與自然的共生、藝術與技術的共生、歷史與未來的共生,以及民主與集權的共生等。而具體到當代先鋒建筑的表現上,則主要體現在地域性與全球化的共生、局部與整體的共生、透明與模糊的共生,以及真實與虛幻的共生四個方面。其實,在共生的秩序之間并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沖突或對峙,更多表現為一種新型的平行關系,并剔除了“主客二分”的假設性前提。
在全球范圍內,強調異質性的先鋒設計比比皆是,其中一些當屬當代先鋒建筑師的大智慧之作,非常值得人們全面體驗和感知。本書最后一章精選了8個極具有代表性的當代先鋒建筑案例,力求在對其進行系統的觀察,體驗和感知,以及整體性剖析的過程中,讓人們充分理解信息時代的巨變、異質性的建構、實現異質共生的策略,以及對于共生場景的構想。
當然,本書并非試圖建立一種普適性的理論或概念,僅僅是針對當代先鋒階段的轉變所做出的一些積極探索和構想,它讓異質性成為一種保持批判性的力量能夠在當代建筑中自然而然地呈現,并讓復雜-非線性思維成為當代先鋒建筑構擬和還原現實世界復雜的有效策略。換言之,在本書中,不管是“異質性建構”、“實現共生的策略”,還是“對于共生場景的構想”,都是開放而又可被延展的架構,而非封閉的系統或體系。
前 言
001 導 論 由安倍晉三廢止哈迪德設計的東京奧運會主體育場事件說起
015 第一章 先鋒派建筑思想的源流及其美學范式
017 『先鋒』概念的源起及其在文學、藝術和建筑領域的發展
025 歷史先鋒派與早期現代主義建筑理論
034 后現代先鋒派與解構主義建筑思想
045 當代先鋒派與建筑中的復雜性趨向
061 第二章 當代先鋒建筑中的異質性建構及其相關語義
063 思想:理性超越與去總體性
070 參照:中心的消解與界定的模糊
076 形態:變異與反邏輯
082 功能:多義與不確定性
088 空間:多場景構圖與戲劇性
096 語言:斷片的對峙與非連續
105 第三章 當代先鋒建筑實現異質共生的策略
107 策略一:抬升的『地景』介入建筑
114 策略二:消解的表皮關聯浮動的邊界
121 策略三:疊置的層次對接空間中的運動和事件
128 策略四:開放空間構擬不可預見的復雜
138 策略五:媒介空間生成流動的『鏡像體驗』
144 策略六:仿生自然擴展有機增殖的適應性
151 第四章 當代先鋒建筑對于共生場景的構想
153 地域性與全球化的共生
160 局部與整體的共生
169 透明與模糊的共生
175 真實與虛幻的共生
183 第五章 典型案例的整體性剖析與知覺體驗
185 案例一:達拉斯佩羅自然科學博物館
194 案例二:上海巨人網絡總部辦公樓
206 案例三: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
214 案例四:西雅圖中央圖書館
222 案例五:釜山電影中心
232 案例六:斯圖加特新保時捷博物館
242 案例七: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
255 案例八:臺中大都會歌劇院
264 結 語
268 圖片來源
269 參考文獻
274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