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人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序》中說:“然此書之體,適會多途,皆夫子平生應機作教,事無常準,或與時君抗厲,或共弟子抑揚,或自顯示物,或混跡齊凡,問同答異,言近意深……”“應機”,其實就是抓住了人的真性情,從此入手,直指人心,言簡意賅,立時悟道。《論語》二十篇,從頭至尾,只是說見真性情,做真君子!如針砭治病,直指患處,沒有高深的理論,沒有浮夸的言說,一片純粹的反省精神,一份高尚的道德指引,默默融入中國人的精神之中。
適讀人群 :9-12歲
1.“仁”、“義”、“孝悌”、“君子”……孔子的諄諄教誨,弟子的勤勉好學,《論語》為您講述不一樣的智慧人生。
2.150余幅精美插圖,講述了孔子的人生軌跡,蘊藏著儒家的精神之光,《論語》的別樣精美在這里展現。
3.通俗的講述,簡練的注釋,如話家常的解讀,《論語》的精髓被剖析出來,讓你汲取知識的養分。
4.獨具特色的裝幀設計,每一個頁面都會有驚喜,每一個細節都會有不同,閱讀更精彩。
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孔子,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是春秋時期最博學者之一。孔子的言行舉止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論語》一書,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也一直被后人推崇為經典。《論語》全書二十篇,其中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國見解以及他評價古代圣賢的言論,更有孔子因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而表現出來的深深的無奈。
孔子學說,發前人所未發。他教導學生要學思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等學習方法。他的思想,離不開“忠恕仁德”,這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等著名論點中可見一斑。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他對周禮的崇敬達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程度,他曾無限感慨“事君盡禮,人以為陷也”,對這種不被理解,他除了無奈,也只能自我安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
《論語》流傳至今,經過多次編改、修訂,版本已多種多樣。但其中多以簡體或繁體文言文為主,一般讀者讀來生澀難懂。故此,我們精心編撰了此本彩圖版《論語全解》。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即原文、譯文和圣人的智慧。這三大部分相互聯系,譯文是對原文的意譯,使其簡單易懂;圣人的智慧則是以原文為基礎展開的評論,其中有幽默生動的故事,也有發人深省的寓言,更有從孔子言行中悟出的生活感言。為了便于展開圣人的智慧,書中將原文相關章節進行了順序調整,這樣更有利于孔子思想的完美體現。
千年之前,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出將入相者如子貢、子路之輩不勝枚舉,這是孔子學說最好的應用實例。而今天,在緊張忙碌的工作學習之余,我們也要品味國學的魅力,感受孔老夫子帶給人們的思想啟迪、心靈震撼。
方韜,男,陜西漢中人。1998年至2002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至2010年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古籍與傳統文化研究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博連讀),獲文學博士學。2010年7月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導師劉家和先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左傳》學與魏晉學術史。在《文史》、《中國文化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篇,并出版古籍譯注多部。
學而第一
共16章,此篇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對孔門“為學”、“孝悌”等基本范疇進行了發揮,引導初學者步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共24章,此篇主要圍繞“為政”、“君子”、“為學”等問題展開討論。
八佾第三
共26章,此篇主要記錄的是孔子論“禮樂”的內容。孔子所處的春秋末年,禮崩樂壞,孔子極力想恢復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創制的禮樂制度。本篇是我們觀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內容。
里仁第四
共26章,此篇孔子仍然是圍繞著“仁”、“德”和“孝”的主題有所議論。
公冶長第五
共26章,此篇主要記錄的是孔子對眾弟子以及對當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評論。本篇集中體現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標準和思想。
雍也第六
共30章,此篇主要記述了孔門眾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對他們的教導。
述而第七
共38章,此篇涉及孔門師徒間的對話并不多,更多記錄的是孔子吐露自己為學和為人的心聲。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見本篇之中。
泰伯第八
共21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對古代圣賢的評贊。
子罕第九
共30章,此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提倡禮制,勉勵弟子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生平贊同和反對的事情。
鄉黨第十
共27章,此篇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先進第十一
共26章,此篇主要論述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及孔子對諸弟子的評價。
顏淵第十二
共24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和弟子們關于“仁”的問題的探討。
子路第十三
共30章,此篇篇包含的內容比較廣泛,其中有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政治主張,孔子的教育思想,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品格完善等。
憲問第十四
共44章,此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
衛靈公第十五
共42章,此篇內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觀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季氏第十六
共14章,此篇以箴誡為主,主要記錄君子如何以禮治國、擇友擇樂、修身處世、學詩學禮等。
陽貨第十七
共26章,此篇主要記錄孔子教育弟子們要講究仁德,闡發修德治民、以禮樂治國的道理。
微子第十八
共11章,此篇主要記錄古今人才、賢士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國的行為。
子張第十九
共25章,此篇主要記錄的是孔子的弟子們對學問、品德的探討以及弟子對孔子的敬仰與維護。
堯曰第二十
共3章,此篇記載的是古代先賢圣王堯、舜、禹、湯等的言論以及孔子對從政的看法。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孔子說:“子弟在家的時候孝敬父母,出外的時候順從兄長,謹慎而有信用,廣泛地親近百姓,親近仁者。在道德實踐的空隙,則應該提高知識修養。”
圣人的智慧
這一章孔子講了三個層次。首先,他強調了孝悌是為人的基礎,父母和兄弟是人最先要面對的也是最基本的一個生活圈;其次,是面對他人的關系:要謹慎、講誠信、盡量地去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最后,在家能做個好子弟,在外是個善良誠信的人,這時候就需要去讀書學習圣賢之道,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了。孔子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總是從最基本的家庭開始的,所以我們出生以后的第一個角色是兒女。做兒女的本分就是應該孝敬父母。然后,我們漸漸長大,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自己也開始變成一個有更多交往關系的社會成員。這時候,我們要學會在人群中處理好各種復雜的關系,樹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有了這些基本的為人處世修養后,我們要想使自己再有所提高,就必須讀書學習,因為古圣今賢的智慧在此隱藏。反觀今天,我們片面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反倒忽視了做人處世的一些基本原則。我們從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到博士畢業,許多人讀書不少卻缺乏一些簡單的處世智慧。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所受教育的一個缺陷。看看孔子的言論,這里似乎并沒有多少智慧,而是一些最簡單的最基本的“規則”,如果按照這些規則去辦事,去約束自己,便是處世為人的良方了。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說:“敬重賢德替代喜歡美色;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獻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我必然會認為他已經學習得很好了。”
圣人的智慧
這一章實際上是子夏重申孔子的觀點。子夏強調了事父母竭其力——盡孝,事君王致其身——盡忠,對朋友重言諾——有信。在春秋時代人們的心中,父母和君王是有著崇高地位的。《國語》中說:“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養,非教不知。”這告訴當時的人們,沒有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導和君王的恩賜,我們是無法生存的。子夏的觀點充分顯示了孔子的“學”的觀點:道德先于知識,行為先于語言。
儒家學說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注重家庭和倫理,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夫妻、父子、君臣、朋友是倫理道德方面的重要內容,子夏繼承孔子的觀點,并進一步將之發揚光大,進一步對倫理道德的要求細化,提出“賢賢”“竭其力”“致其身”和“言而有信”四點要求。從目前看來,這些東西果真就成了陳腐的說教了嗎?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如果人們能按照這些原則去做,那么做到“賢賢”就不會以貌取人了;做到“竭其力”就能報答父母的大恩了;做到“致其身”在事業上就能無所畏懼了;做到“言而有信”就一定能立足于社會,自己的人生就會更為完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謹慎就會沒有威嚴,學問就不能鞏固。行為上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
圣人的智慧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舉止莊重,沒有一個嚴肅認真的態度,學問就很難牢固扎實。交朋友也要有選擇,不要和那些道德學問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來,朋友的檔次就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說:“不知其人,觀其友可也。”知錯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個重要的標準。孔子說:“小人必文過飾非。”子貢也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掩蓋缺點就如同掩耳盜鈴一樣危險,欺騙的只能是自己,當然受損的也是你自己了。
言而有信、選擇益友、知錯能改、知錯不怕改是個老話題了,可是我們又遺憾地發現:人總是犯同一個錯誤。一個丟三落四的人,今天忘拿一件東西,明日依舊會落下另一樣。我們有沒有想過:怎樣避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當不好的東西成為一種習慣后,就會減弱你的競爭力。人們常說:優秀是種習慣,當然指的是良好習慣。時刻對自己身上的不良傾向保持警惕,通過良師益友的幫助和自我的不斷反省,一定會非常優秀的。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思遠古的祖先,那么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回歸于淳厚了。”
圣人的智慧
在儒家學說的體系中,對待祖先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謹慎認真地辦好喪事,虔誠地祭祀祖先,人們就會知道自己對于祖先后代的責任和義務,民風也會因此變得淳樸。時代的變遷,有些東西會變得模糊,大多數人在父母逝世的時候,哀痛悲傷的心情到了極致,而謹慎戒懼的心情往往不足;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已經做到十分恭敬了,但感念思慕的精神卻很少。這些不單單是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孝子賢孫,而是讓我們知道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孤零零的,也不光是為了自己生活的。上有父母以至祖先,下有子女以至元孫。我們只是這個鏈條譜系中的一環,而并非全部。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雖然在這個時代里我們面臨著比祖先更大的生存壓力,但是我們沒有道理放棄這一切,更不要輕視生命本身。好好地活著,因為你身上流的血,有先人們的光榮還有后代的期盼!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問子貢:“夫子到了這個國家后,必然聽得到這個國家的政治。是他從別人那里打聽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回答說:“夫子通過溫順、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品德而得到,夫子求得的方式,大概和其他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1
圣人的智慧
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已經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兩千多年來的道德準則,同時也是儒家為國人塑造的理想人格。“溫、良、恭、儉、讓”,可以說這是孔子畢生努力所達到的道德修為。他自內而外地把人溫柔善良的本性展現出來,具有極強的道德人格魅力。同時,“溫、良、恭、儉、讓”又把東方人以“柔”為主的為人處世方式詮釋得淋漓盡致。
在我們今天這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環境里,“溫、良、恭、儉、讓”已成了膽小鬼逃避的借口嗎?是的,沒有勇氣和競爭意識就意味著失敗。然而,你想過沒有,除去追求成功,我們還有什么更該珍視的嗎?善良的人性和從容的心態。當人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爭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其實只需要你那一點謙讓就能化解多少怨氣和仇恨。古人常說“吃虧是福”,這里面不只是人生的一種苦楚和無奈,還有更高的智慧。老子說得好,“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真是至理名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