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解剖臺》是薩吉伯法醫三十余年的法醫生涯之精華特寫,以十個經典的案例,將神秘的法醫鑒定變成扣人心弦的法醫探案。
在這十樁薩吉伯博士經手過極具挑戰性的案件中,作者用小說般引人入勝的筆調,與專業的剖析,帶領讀者深入每個優秀法醫都會遵循的勘驗調查過程,跟隨他探訪令人毛骨悚然、有時卻出人意表地平凡無奇的犯罪現場,檢驗尸體、剖析傷口,在毛發和肌膚中搜尋線索;并運用紫外光、奇特的測量工具和顯微鏡,檢驗尸骨。通過這些栩栩如生的描述,我們看到法醫如何鑒定死亡時間、兇器類型,以及兇手的逃逸路線,并進入實驗室這個高科技的犯罪偵察領域,了解DNA檢驗、指紋、槍傷模式、齒痕和X光等種種比對與偵察技術。
然而,并非每樁案件最后都能以罪犯伏法收場。薩吉伯博士在最后一章檢視了近年來的兩樁轟動案件,包括“選美小皇后命案”與”辛普森殺妻案”,它們正是因為偵辦手法及證物呈堂方式有誤才會讓兇手得以逍遙法外。
想知道“辛普森殺妻案”的律師是如何操弄法醫證據,反黑為白,讓有罪變無辜??為什么法醫會搞砸了“美國選美小皇后”的命案,令它至今無法真相大白?就讓薩吉伯法醫專業的評析為您解開這些線索與迷團!
斐德列克·薩吉伯博士(Frederick Zugibe, M.D., Ph.D.),薩吉伯博士曾任紐約州洛克蘭郡主任法醫近三十五年,是全美受尊崇的法醫學專家之一;他曾就此主題著有專書,所寫的參考書籍不僅被多方運用,其內容的可靠性也是眾所公認。
多年來,他發明了無數的創新技術,其中包括了軟化木乃伊化尸體手指的藥劑,使其得以采下指紋,確認一名死亡多時的被害者身分。也曾以專家身分多次在媒體上現身說法或出庭作證,且從未有陪審團舍棄他的證詞,而去采信為另一方出庭作證的專家。
第一章 冰人之謎與法醫學的魅力
對從事刑事調查以及執行法醫或刑法工作者而言,最重要且應永遠具備的是一顆溫暖仁慈的心。
第二章 犯罪現場:兩名失蹤的美女蘇珊
在犯罪現場,命案死者的尸體,尤其是被犯罪者精心處理過的,往往會成為在場所有人的目光焦點。即使尸體如石像般靜默無聲,但它怪異而沒有生命的存在,卻讓周遭空間都籠罩在它呆滯又令人難以抗拒的光芒當中。
第三章 戴皮面具的死尸
我們很快便斷定,他不是告密者,而是兇手。
第四章 毀容殺人案
這個嘛……它們飛走了。
第五章 枝微末節足以定罪:布林克運鈔車搶劫案
星期一的布林克搶劫案聯邦審判,竟淪為一場政治辯論;被告跟檢方與證人爭論,為何別人眼中的銀行劫匪和殺人兇手,卻被他們視為革命義士。
第六章 金錢、香煙與透露秘密的鞋子:加油站命案調查
金錢與香煙竟比人命還有價值,這實在太可怕、太令人不齒了。
第七章 失蹤的瓊恩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里!薄R太福音第十八章第六節
第八章 一,二?三!保姆殺嬰案剖析
如今,謠言傳遍全城,提到托嬰所發生的怪事:如果小孩啼哭,他們的雙手就會被捆起來,嘴巴用毛巾綁;還有關于自稱罹患癌癥的保姆、夜里的南瓜燈、上帝的作為、命運及可怕內情的傳言,也甚囂塵上。
第九章 “點三八亞莫克帽“命案
關鍵詞:自衛、案情重建、遠距離槍傷、亞莫克帽、警方濫用武力。
第十章 查明他是誰:記者失蹤案
別存著幻想了,你弟弟不在我們的優先考量之列,去找私家偵探吧!
第十一章 搞砸的案子,巧妙的方法,法醫的好奇心
法醫鑒識領域充滿了如此多病態又迷人的事物:詭異的景象、獨門的鑒識方法、高明的解剖技巧、令人傻眼的任務、恐怖但偶爾很可笑的狀況,這一切讓我想寫本厚厚的大書,描述我多年來在法醫病理學上所目睹的奇事。
查看全部↓
墻邊的尸體
紐約州的奈亞克(Nyack)位于哈德遜河谷(Hudson River Valley),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鎮,向來以古雅的店鋪和實惠的餐廳聞名。人們經常從二十英里外的紐約市駕車前來,逛逛鎮上別致的小店,或在廣袤的帕利沙迪(Palisades)游樂園前方便利通達的河畔步道上漫步,度過一個慵懶的午后。畫家愛德華·霍柏(Edward Hopper)①的故居現已改為博物館,是該鎮主要的觀光景點。而作家尤朵拉·衛爾提(Eudora Welty)②出生的小屋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這是個典型的美國小鎮,但多了點雅致,而非粗俗喧鬧。
然而在一九八三年一個和暖的九月天,帕利沙迪園區的警察愛德溫·岡薩雷斯(Edwin Gonzalez)在離村鎮四分之一英里的克勞斯蘭山路(Clausland Mountain Road)開車執行早晨的巡邏勤務時,看見揉成一團的女用襯衫棄置在馬路南面的一片老石墻附近。
岡薩雷斯巡警下車察看。
他走近時,卻留意到更可疑的東西:一個建筑商常用來裝工地廢棄物的大塑料袋,看似很重,塞得滿滿的。這袋子顯然是被人扔過石墻,滾下一個小斜坡,最后停在兩塊大石間。袋子上捆了好幾圈繩子和膠帶,散發著惡臭,幾塊凸起的輪廓看起來很象是人的四肢和頭部。
巡警審視袋子好一會兒,感覺不太對勁,但他知道,對法醫鑒識而言,貿然碰觸或移動任何可疑的證物是非常不妥的。由于他的所在轄區屬于洛克蘭郡的橘城(Orange town),因此他聯絡了橘城警察局的副局長楊曼(Youngman)前來調查。
楊曼副局長很快便抵達現場。
他也認為此時拆開袋子是不智之舉,況且也無此必要;而當他繞著袋子審視時,發現有只腳從袋底的破洞露出來。
于是楊曼副局長聯絡洛克蘭郡法醫處。我身為洛克蘭郡法醫處的主任法醫③,前往現場檢查尸體、再將尸體送到停尸間解剖,屬于我的職責,于是我立刻開車前往陳尸現場。
當我走近惡臭四溢的大塑料袋時,第一眼看到的是一條花斑蛇從袋底的破洞溜出,大群蒼蠅瘋狂地嗡嗡飛舞;一隊食尸甲蟲從塑料袋的小洞爬出來,有些還扛著腐肉。
大多數人如今都已從媒體對辛普森案④等案件審理過程的大肆報導中得知,警察和法醫抵達犯罪現場后,一開始進行驗尸及采證工作的最初數分鐘,對案件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樁袋尸案自然也不例外。尸體必須非常小心處理,否則就可能破壞重要證物。
慢慢來,這三個字是處理的準則。
怪異的包裝方式
但慢慢來這三個字,與后來的發展相比,卻顯得微不足道。
拍照小組抵達后,便開始拍攝袋子和樹木環繞的周遭環境。當他們各自就位,從不同角度拍攝犯罪現場,我則站在一旁,審視袋子。它的包裝方式令人費解,在場的人皆有同感。
首先,當兇手打算棄尸前,通常只會稍加捆綁,草草塞進紙箱或桶子內,然后運到涵洞或荒郊野外之類的隱蔽無人處丟棄。
但這個裝著尸體的袋子,卻經過極謹慎的處理。扎捆袋子的方式甚至可以說別出心裁,簡直像在包裝禮物,棄尸者顯然費了一番心思。從這點可大略看出他或她的性格。
這個人應該相當細心謹慎,對其工作抱持著一絲不茍的態度;雙手靈巧,因此可能具備與手工或藝術相關的技能。他或她就如受過訓練、警覺性高的職業殺手般,明了不可忽略任何細節的重要性,也知道一個愚蠢的小錯誤就可能暴露形跡,害自己被捕。
由于現場的拍攝工作仍在進行,因此還不到碰觸袋子或運走尸體的時候。里面顯然不止一層袋子,就像大盒套小盒般,很可能包了很多層袋子。
為何這么費勁包裹尸體?通常一個大袋子就夠了。
此外,還有一點令人費解。多年來,我檢查過無數用來棄尸的櫥柜、鐵桶以及埋尸的墓穴,里面的尸體通常都腐爛到相當程度,無可避免會散發出惡臭。就像雪松和牛糞都有其特有的氣味,死尸同樣也會散發出令人一聞即知的臭味。
雖然這只袋子也發出難聞的惡臭,但它聞起來與我以前經手過的腐尸不同。事實上,從我擔任法醫以來,從沒聞過像它這樣的氣味。
一切都令人費解。
更多層怪異的包裝
我們小心地抬起袋尸,開車將它運回法醫處,放在臺上照X光。
沖洗出來的片子證明我們早已知道的,袋內是一具完整的人尸,而且頭顱里有金屬碎片。
我們開始進行緩慢冗長的拆封過程。除了外面那層袋子外,里面竟然還包了多達二十幾層的袋子。里層的袋子看起來比最外層的袋子舊,而且每一個都以兩英寸寬的膠帶捆好,再用一段段細晾衣繩綁住。當我們一拆開膠帶,食尸甲蟲和其他蟲子便從袋內逃竄出來。我看到尸體的一只手被緊緊地用膠帶捆在胸前,另一只手則沒綁好,可能是在裝袋和封捆時松脫了。尸體的雙手曾被放置在某種物質或極干冷的環境中,變得又干又硬,以法醫術語來說,即木乃伊化(Mummified)。
我們終于拆下最后一層袋子,露出整個尸體。那是一名白人男子,身穿有美國皇家騎士牌(Royal Knight)免燙服飾字樣標簽的短袖襯衫,以及賀加牌(Haggar)便褲和花格襪,右邊的前褲袋里有十五塊美金和幾個硬幣。我們小心地除下他的所有衣物,并仔細注記每樣物品:包括它們的顏色、尺寸、樣式和衣服標簽。當有人出面指認,這些衣物便可與被通報失蹤者在別人最后一次見到他時的穿著做比對。
這個身份不明的死者應該年約四五十歲。雖然尸身已經干縮,但他可能約六英尺高,體重兩百磅以上。盡管他的外觀在鑒識上仍存有許多疑點,但從尸身的狀況研判,應該死亡三到四周左右。
而且他的后腦有個彈孔。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