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紀40年代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中,就明確指出,由蒸汽機和機器引起的工業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這是現代時期。現代時期西方政治經濟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馬克思著重提出的,其中就有現代性,如“現代私有制”、“現代工人”、“現代意義上的資本”、“現代國家”、“現代工業”,等等。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又明確指出:“《當代文化變遷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發展經濟學、發展社會學等新學科分支的建立,經濟增長的問題便成為世界性的問題,也是聯合國注目的中心問題之一,工業化及其在經濟上的持續增長已成為現代化研究的中心問題。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進一步深化,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經濟增長、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發展道路也進行了研究。我國譚崇德教授的《發展經濟學》(1985年),金德爾布格等的《經濟發展》,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的《發展經濟學》等,就是代表。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連續的、復雜的系統工程,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注視后現代哲學思潮、全球化、互聯網,帶給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困惑,最高校思想政治思想需要而且應當解決的時代主題。
李佳國,男,漢族,生于1956年3月,四川省通江縣人,四川文理學院副教授。1980年畢業于西南師范學院數學系,1995年畢業于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2000年西南師范大學基礎數學研究生課程班結業。先后擔任西藏大學數理系教師、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部長、黨校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是達州市統戰理論研究會常務理事、市人大制度研究會常務理事、市機關黨建學會理事、政協達州市第二屆委員會委員。長期致力于函數論、黨建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
導論 文化變革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一、文化變遷的概念闡釋
二、現代性與現代化:文化變遷的核心關聯
三、一個簡要的回顧:當代中國的現代化探索
四、文化現代性:文化變遷的重要維度
五、文化變遷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章 后現代哲學思潮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西方后現代哲學思潮述評
二、后現代哲學思潮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后現代之路:文化精神的培育
第二章 全球化視野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球化圖景的想像性描繪:《共產黨宣言》
二、全球化的首要維度:經濟全球化
三、全球化的重要維度:文化全球化
四、全球化視野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章 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互聯網的含義及對世界的影響二、互聯網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三、胡錦濤網絡文化觀述評
四、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網站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五、加強和改進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進一步思考
第四章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研究述評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闡釋
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參考文獻
后記
第一章 后現代哲學思潮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幾年來,我們被一種來自西方的哲學思潮或陷或顯的包圍著,這就是后現代或者說后現代主義。后現代思潮、全球化浪潮,流行文化和網絡技術化是當代中國大學生面臨的來自西方世界的文化語境。它們對當代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尤其是給當代大學生思想觀念和文化精神帶來顯著的沖擊。我們這一章就來探討后現代哲學思潮,力圖把握其思想來源、其主要的理論主張及其現實意義,為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上的批判依據。
一、西方后現代哲學思潮述評
(一)后工業化社會的來臨與后現代思潮的出現
后現代思潮是當代西方重要的哲學、文藝思潮,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和法國興起,不久就波及德國、日本和前蘇聯及其他國家。一般說來,后現代主義思潮是晚期資本主義即后工業社會的產物,它脫胎于現代主義,并在二戰以后與現代主義相分離而成為一個毀譽交加的文化幽靈,徘徊在整個西方文化領域。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開始興起,其聲勢威懾思想界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這一階段,在歐美思想界引起激烈的論爭,包括世界知名學者如伽達默爾、德里達、哈貝馬斯、丹尼爾?貝爾、利奧塔德、理查?羅蒂、弗?杰姆遜、伊哈希?哈桑等。到了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主義神威大減,一批思想家、文藝理論家開始對后現代主義痛加批判,尤其法國當代哲學家德里達和福柯,開始用解構策略消解后現代主義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