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數據的應用蓬勃發展。網絡已經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平臺,為社會信息結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推動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網絡的開放性、多元化、碎片化等特點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諸多機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了解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現狀,掌握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的積極與消極影響,提出符合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借助新興媒體的優勢,讓授課內容聲色俱全,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化、生動化和具體化,可以讓大學生有更好的聽課感受,提高大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互動性。
本書第一章為互聯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別介紹了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三方面的內容;第二章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別介紹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特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原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功能三方面內容;第三章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分別介紹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現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三方面內容;第四章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探索,分別介紹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網絡化教學、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程創新優化三方面內容;第五章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協同育人,分別介紹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協同育人基本內涵、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協同育人現狀及問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政協同育人策略三方面內容;第六章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分別介紹了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思政教育融合、基于互聯網教學平臺的思政課改革、大學生思政教育采用新型教學方法和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VR技術四方面內容。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指導,參考了大量的學術文獻,在此表示真誠的感謝。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希望廣大同行及時指正。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徑探索》:
。4)理想與現實造成的一些沖擊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貧富差距擴大。其具體表現在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不同社會人群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社會公正、公平與經濟效益產生失衡,預期收入與實際收入之間的差距,以權謀私、腐敗等問題的存在還應得到廣泛的重視。與此同時,當今社會競爭壓力逐步增大,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為了應付這些,學生只能不斷提升自我。當他們面臨“接收到的理論與現實情況不同”“說和做不一致”時便會產生迷茫和失望。
(5)檢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不足
目前,上級檢查教育效果,一是教育教案、二是教育筆記、三是現場提問及考試,由于檢查往往時間有限,教育效果的好壞往往就是一份精美的教案、幾本教育筆記和隨機抽查的幾個問題所決定。在調研過程中,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政治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管住思想,而不是流于形式,檢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開展得好壞,除了筆記、教案、提問等,更應該結合一個學生有沒有完成任務和人員凝聚力多方面進行考量。
2.主觀因素帶來的現實挑戰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時間、地域、思政課教師自身能力、思想政治骨干作用發揮等方面的現實挑戰。這些方面的因素更多地體現了主觀因素帶來的現實挑戰。
。1)時間利用的有效性還需加強
政治教育、談心交心等經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無論是單向傳授還是雙向交流,教育效果是與開展時長成正比的。從目前的要求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等院?筛鶕䥺挝磺闆r自行調配,但是應該充分保證教學時間。
。2)高等院校教師自身能力亟待提高
通過對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管理者進行調查可以發現,其來源主要是干部和其他行政人員轉行,直接從院校思想政治專業畢業的只占到10%。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校思政教育管理者轉行后對政治工作從頭學起,有些理論自己都不甚理解,只能照本宣科;有些問題自己都一知半解,講起來只能是似是而非;有些政策自己都解讀不清,執行下去容易使學生產生困惑。同時,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還要分管其他多項工作,精力上也很難顧及全面。
(3)工作互動存在不可控性
在與大學生的互動中,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沒有做好引導工作,很容易造成教育的反效果。比如在討論一些管理案件的時候,一些學生往往會從社會因素、生活環境等方面去解讀,恰恰忽略了案件當事人自身的原因和問題。在這種討論中,負面的互動更能引起大家的興趣和熱情,所以開展互動式教育需要思政管理者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工作,尤其是對可能出現的非主流觀點提前想好應對策略,盡量在其觀點拋出時就給予回應和引導,讓整個討論向主流觀點靠攏。
。4)參與者群體存在的訴求差異
在高等院校,參與者的問題是制約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最為核心的因素。反過來講,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為參與者服務的,其核心目的就是解決參與者的問題,看似很矛盾的表述,但中心思想是統一的。不同年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不同。很多年紀較小的大學生對教育時間的期望最小,對教育內容持“無所謂”的態度,對教育方式則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這反映出年輕人對政治教育的基本態度——短小、精干、要點突出、形式活潑。此外,還有一些大學生對教育時間基本沒有訴求,認為目前的教育時間比較合理。對教育內容則認為過于刻板,應該加入一些時事政治或輿論熱點問題的講解和解讀,對教育方式沒有過多要求。這反映出學生對政治教育的基本態度——深刻、有吸引力、貼近時事。
不同學歷層次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育上有較為明顯的區別。但不同年齡、學歷層次對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也存在一致性,常規類型的教育吸引力已不是很大,更多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地將當下輿論熱點和前沿信息知識融入教育中,增強政治教育的時代性。
。5)學生主體的學習體驗存在不足
從目前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單一。我國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更多地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灌輸說教式方式。教育者按照教材機械地照本宣科,對所受理論的實踐指導性的關注不夠,再加上教師為了能夠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授課計劃中規定的內件及學院為了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中規定的學時,實行大班或者合班授課,如此便成了“教師上課講理論、學生課上做筆記、考試之前背筆記、考試考筆記”,論完全脫離實際,學生感到所學到的知識沒有任何現實的指導作用,缺乏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