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及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首先詳細講述了《通論》一書的歷史背景。美國的繁榮背后,還有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的乖謬之處,整個世界處在一種紛亂的狀態,隱含著政治經濟新的秩序所帶來的諸多不適,可謂危機暗藏。其次對于凱恩斯的生平和思想經歷作了一個白描式的呈現。從第4章開始,分步詳細分析和解釋凱恩斯的思想。之所以如此,乃是在于凱恩斯在寫作此書時不但用詞與今日不同,而且在當時也是屬于新造了不少術語,又兼凱恩斯本人未曾刻意追求表述的清晰,即他所謂“寧肯模糊的錯誤,也不肯的正確”,使得這《凱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及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從一開始就比較有難度。同時,《通論》的邏輯框架與之前新古典經濟學大相徑庭,所以也常引起受古典傳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們的非議和批判,使得今日我們對《通論》的認識殘缺不全,面目全非。后,我們站在今天,回首審視和思考這場所謂的“凱恩斯革命”。
李井奎,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副教授,主要從事微觀經濟學與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學術月刊》等雜志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專著與譯著多部。生平三事,亦三愿:讀書、譯書、教書。意在脫心志于俗諦,培學術,固根基。
01 黑云壓城:(通論)寫作的年代
1.1 戰后的歲月
1.2 危機暗藏
1.3 黑色星期四
1.4 經濟大蕭條
1.5 羅斯福新政
1.6 根源大爭論
02 凱恩斯的早期生活
2.1 幸福家庭
2.2 求學時光
2.3 劍橋文化
2.4 執著信仰
2.5 初入師門
2.6 職場生涯
03 《通論》思想的前世今生
3.1 和約的經濟后果
3.2 前半生的力作
3.3 “神圣”的定律
3.4 先知的軌跡
3.5 巨作的誕生
3.6 最后的肖像
04 傳統與革命:走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4.1 質疑傳統
4.2 第三類失業
4.3 反對削減工資!
4.4 擊破魯濱遜世界的樂觀
4.5 有效需求原理
4.6 革命何在?
05 定義與觀念:科學即是概念的展開
5.1 單位上的統一
5.2 現代經濟的迂回性與預期的重要
5.3 收入自先是一種心理感覺
5.4 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概念
5.5 投資與儲蓄何以相等?
5.6 投資與儲蒂又何以不等?
06 消費是生產的……目的
6.1 解放象征“物欲”的消費
6.2 作為人類心理規律的消費傾向
6.3 影響消費的主觀因素
6.4 邊際消費傾向與乘數:國民收入的神奇創造
6.5 “捉迷藏”帶來財富?!
07 作為“動物精神”的投資沖動
7.1 資本邊際效率:引誘企業家投資的第一因素
7.2 影響資本邊際效率的其他因素
7.3 長期預期:經濟變化的引擎
7.4 作為“動物精神”的投資沖動
7.5 傳統的利息理論
7.6 凱恩斯的“利息理論”(上):貨幣供給
7.7 凱恩斯的“利息理論”(中):貨幣需求
7.8 凱恩斯的“利息理論”(下):供求平衡與流動性陷阱
7.9 古典學派與凱恩斯:誰笑在最后?
08 工資與物價:揭開皇帝新衣
8.1 古典學派眼中的“貨幣與物價”
8.2 凱恩斯眼中的“貨幣與物價”
8.3 降低工資為什么不可行
8.4 凱恩斯主義的工資理論
8.5 《通論》之“通”及其思想的傳播
09 截斷眾流:關于經濟周期、節儉和重商主義的評論
9.1 徘徊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幽靈——經濟危機
9.2 經濟危機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9.3 自由放任的歷史淵源
9.4 自由放任的終結?
9.5 節儉是美德?
9.6 蜜蜂的寓言:關于節儉的另一種解讀
10 危機,契機?——新社會哲學
10.1 羅斯福新政與《通論》思想
10.2 納粹德國:另一種國家干預主義
10.3 締造全球新秩序
11 重新思考凱恩斯革命
11.1 凱恩斯革命的內在邏輯
11.2 傳統邏輯之一:稀缺性與貨幣中立
11.3 傳統邏輯之二:均衡思想與假設的不現實性
11.4 淡水學派與咸水學派:現代宏觀經濟學爭論之現狀
11.5 重新思考凱恩斯革命之一:不確定性與有效需求
11.6 重新思考凱恩斯革命之二:預期的作用與政策的意義
附錄 凱恩斯年譜
參考文獻
后記
查看全部↓
《凱恩斯革命的前世今生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及其<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因此他指出“資本的增加,由于節儉;資本的減少,由于奢侈與妄為。一個人節省了多少收入,就增加了多少資本”,“是節儉,不是勤奮,是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誠然,勤奮提供了節儉所積累的對象,但是無論勤奮的結果是什么,如果只有勤勞而無節儉,有所得而無所貯,資本絕不可能擴大”。從斯密的觀點來看,由于每個人都存在改善自身生活狀況的愿望,能夠采取最簡單、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大幅增加個人所擁有的財產,而增加個人財產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在當年的收人中節省一部分存起來用于投資。所以節儉絕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義務或者責任,而是人們改善自身的一種欲望。與杜爾閣一樣,斯密相信人們會將節儉出來的資本立即用作投資,他同時也樂觀地認為節儉意味著消費,不是指節儉者本人而是其他人,包括“勞動者、制造商、技師,他們會再生產出他們年消費的價值,外加一份利潤”。
斯密之后英國經濟學家西尼爾提出了著名的“節欲論”。他認為市場上產品的交換價值取決于需求和供給。而供給則受到生產成本的約束。西尼爾相信生產成本具有某種人為意義上的主觀性,是人們從自然界中把各種原材料做成產品所付出的犧牲,即生產成本是工人勞動和資本家節欲的結果。節欲是西尼爾自創的一個新詞。他在著作中寫道:“我們將它命名為節欲:我們用這個單詞來表示一個人的行為,他或者放棄對他可以支配的東西的非生產性使用,或者故意選擇不會立即產生結果的生產……通過節欲這個單詞,我們希望表達一種不同于勞動和自然界力量的一種力量,它的作用對于資本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它和利潤的關系與勞動和工資的關系是一樣的。”
西尼爾使用“節欲”一同來表達對于資本家推遲財富消費的某種期望。西尼爾的“節欲論”一經提出就遭到了馬克思主義者的嘲弄,諷刺它是羅曼蒂克式的幻想。西尼爾認為馬克思主義者的言論顯然誤解了他的觀點,他堅持節欲是資本出現的重要先決條件。后來喜歡標新立異的馬歇爾繼承了西尼爾的“節欲論”,并用“等待”一詞代替了節欲。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