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淀豐厚,是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是中華民族重要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最初發現地。相傳,大舜曾耕于歷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在任北宋齊州(濟南)太守期間對此作過詳實考證,濟南亦有舜祠、舜井、娥英祠等舜跡遺存。春秋戰國時期,濟南是齊魯文化的交匯之處,尚功利、求革新的齊文化和重仁義、尚倫理的魯文化在這里有機融合、兼收并蓄,長久地滋潤了濟南的地域文化、城市性格。秦漢以來,又有伏生傳《尚書》、婁敬謀國策、終軍請纓出使南越、曹操相濟南等重大歷史人物、事件在這里風云際會,其中伏生口授《尚書》,對于填補秦始皇焚書坑儒形成的漢初文化真空起到了重要作用。隋唐北宋時期,濟南群星璀璨、人才輩出,名相房玄齡,名將秦瓊,高僧義凈,詩人崔融、員半千、范諷等皆為一世俊杰,李白、杜甫、高適、蘇軾、蘇轍、曾鞏等名流文士或游歷或仕宦于此,詩圣杜甫留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南宋以后,濟南文壇更是頻升名星,李清照、辛棄疾、張養浩、邊貢、李攀龍、李開先,皆為一時領袖詩壇的大家,再加上新城(今桓臺)王士稹、淄川蒲松齡(清初新城、淄川均為濟南府屬縣),可以說,宋、元、明、清四代,濟南文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令人矚目的重要地位。
第一輯
濟南名稱的由來玨
“四門不對”及其他
圍子墻和圍子門
進人城關的排洪溝
北城的火藥庫
西門橋下的帆船
濟南的商埠
濟南城里的“蛙不鳴”
“樹掛”
第二輯
濟南八景
附:明人劉敕《歷乘》所載的十六景
“三山不見”
“齊煙九點”
千佛山的王靈官
黔婁和黔婁洞
……
第三輯
第四輯
第五輯
第六輯
第七輯
后記
跋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