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善文眼中,經濟運行的邏輯是什么?如何近距離觀察中國經濟?用什么方法預判經濟前景?他分析中國資本市場的思路是什么?
高善文入行以后,經歷了券商研究業務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的海天變遷,目睹了市場從絕望到瘋狂的幾度輪回。在這些紛繁復雜的市場變化后面,他始終追求對中國經濟的獨特理解和統一的邏輯分析體系。
《經濟運行的邏輯》一書中,作者對通貨膨脹、經濟周期、產業周期、資產重估等問題都進行了自成一體的論述,與讀者分享他對中國經濟過去與未來的理解。
資本市場最具影響力的宏觀經濟學家研究思路大起底
中國經濟的另類分析框架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筆作序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謝平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 王志浩 聯合推薦
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張斌
高善文,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宏觀經濟學家之一。
1971年出生于山西。
1988年考入北京大學,獲理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學位;后留學日本,獲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學位。2005年獲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經濟學博士學位。
高善文博士曾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光大證券等機構任職。2007年加入安信證券,擔任首席經濟學家。
在各類財經媒體圍繞宏觀經濟指標預測準確率和分析影響力的主客觀排名中,高善文博士及其團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證券市場周刊》組織的“遠見杯”宏觀經濟預測誤差客觀排名中,他2006-2009年連續參賽,在4年時間里3次獲得第一名。2010年起他退出了此項排名。
眾多財經媒體每年組織中國機構投資者對宏觀經濟分析師的影響力進行主觀投票排名。自高善文博士2003年進入證券行業起,到2012年他退出各類主觀排名止,在累計15次排名中,他11次獲得第一名,分別是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0年的《新財富》排名;2007年、2009年、2010年、2011年的《證券市場周刊》水晶球獎排名,以及2010年、2011年《中國證券報》金牛獎排名。
高善文博士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領域一直是最具活力的研究者之一。
他專注于分析、追蹤和預測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并以此為基礎分析資本市場所受到的影響,獲得了中國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普遍認可。機構投資者評價高善文,認為其非常好地闡釋了宏觀經濟理論,并成功運用于中國實際,精確地預測宏觀經濟走勢和經濟政策;其研究報告數據翔實、邏輯性強,具備前瞻性和及時性,對方向把握較好;其研究框架深入淺出,自成體系,具有操作性,對投資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一章 從研究方法談起
光線是可以彎曲的
我所理解的宏觀研究
第二章 分析通貨膨脹
可貿易部門的通貨膨脹
食品類通貨膨脹
劉易斯拐點與食品類通貨膨脹
不可貿易部門的通貨膨脹
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
貨幣供應與長期通貨膨脹
第三章 觀察產能周期
中國的資本約束
基于國際收支的分析框架
高增長低通脹(2005—2007年的案例)
放慢的潛在增長(2008—2012年的案例)
第四章 理解資產重估
資金的來源與運用
資產配置優化:金融市場的均衡
資產配置優化過程的再討論
從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看資產價格重估
總供應擴張的案例
第五章 綜合運用
貨幣政策擴張的案例
總需求擴張的案例
總需求收縮的案例
關于產能周期與資產重估的歷史總結
第六章 雜議
戲說分析師
“遠見杯”是否有遠見?
A股為什么這么貴?
代后記 回憶父親
一個基本的問題是,現代經濟理論已經如此精巧和復雜,有著穩健的基礎假設和可靠的邏輯推演,我們為什么不奉行拿來主義的基本精神,而要舍近求遠地單獨提出一些分析過程,并且這些分析似乎仍然頗為粗糙?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實用主義的,即為了更簡便和快速地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預測未必是投資和商業活動的核心內容,恰當的應對、強力的執行和可靠的風險控制共同構成了商業成功的基礎。但商業領域的宏觀經濟分析必須對經濟趨勢和政策走向提出預測,必須盡力提高預測的準確率,這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的。
根據我有限的知識,在過去十幾年中,甚至在更長的時間里,在中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政府中都曾經出現將中國經濟模型化和數量化的認真嘗試,其中的一些依托與國際研究機構或學者的合作,并大量借鑒成熟的經濟理論和模型。這些努力顯然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價值的,但以商業的標準來看,這些嘗試所取得的成功似乎是有限的。
這也許至少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經濟的體制和結構始終處在快速的變化中,這使得模型的結構和參數相當不穩定,再加上基礎數據質量不高,這些瑕疵最終限制了模型擬合現實并作出預測的能力。實際上,這樣的辯護是非常強有力的,并且能夠說明所有模型失敗的情況。二是中國的經濟運行存在一些獨特的約束條件和作用過程,這些條件和過程在發達的經濟體中并不存在,也就沒有很好地反映在成熟的經濟理論和經濟模型中。
沿著第一種解釋的思路看,在商業領域從事宏觀經濟分析將會不知所從,無處下手。這樣經濟分析就逐步演化為對統計指標的會計解釋,故作高深地擺弄計量技術或者人云亦云地吟誦經典,但這與最終的商業用途已去之甚遠。
沿著第二種解釋的思路看,就需要對中國經濟進行近距離的仔細觀察,小心地辨識那些獨特的約束條件和作用過程,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邏輯推演和證據比對,從而積累認識,推斷趨勢。
我們試圖沿著后一種思路作一些嘗試,這是否可行并且有效,當然見仁見智。反思過去十年我們所提出的預測,其中有些似乎十分成功(這當然有運氣的成分),但也有一些錯得離譜。
我們知道物理定律是非常嚴密和精確的科學,但它對未來的預測仍然需要給定必要的初始條件;在宇宙萬物的演化中,上帝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地設定初始條件,這可能仍然是有一些疑問和爭論的。類似地,經濟理論對未來的預測也需要給定外生條件。這樣,預測的偏差要么來源于理論本身的錯誤或局限,要么來源于外生條件的錯誤設定。
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始終反復檢討嚴重的預測錯誤為何發生?一個大體的看法是,錯誤似乎更多地來源于外生條件設定的偏差。盡管理論的局限性是難以避免的,但事后來看,我們所嘗試提出的理論似乎總能夠對比較多的證據提供穩定和一致的解釋。
現在我們更加清楚的是,恰當地設定經濟運行的外生(初始)條件十分重要,這需要知識、經驗和一些好的運氣,也需要在實踐中對經濟數據進行嚴密的觀察,并隨時準備根據外生條件的變化對預測作出調整。
在過去十多年的工作中,我得到了許多同事和朋友的關心、鼓勵和支持,也遭受了許多客戶和投資者的質疑、批評和嘲諷,這些經歷是我過去努力工作的源泉。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工作是否仍然會有一些價值,恐怕只有時間才知道最終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