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鎬著的《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上下)》講述是有史以來首部對北京歷史文化的本質屬性做系統、深入、全面縱向剖析的著作,也是有史以來首部對北京歷史文化的特異性做大視角橫向比較的著作,其結論更是石破天驚——具有悠久、持續、遞進、多元、一統發展特性的北京歷史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不僅絕無僅有,而且獨樹一幟,是高踞于人類城市文明之巔的“人類文明圣殿”。不但如此,它還是孕育了遠古人類、現代黃種人、新石器文化和華夏文明的地方,堪稱“中華第一搖籃”;它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從上古時代走來并且始終永葆大都市地位的城市,堪稱 “天下第一城”;它同時是不折不扣的“東方第一都 ”,在它紅墻綠瓦的深處,蘊積著極為豐厚也極其深刻的東方文明內涵。所有這些事實是如此的清晰,早就蘊積在亙古以來的北京歷史文化中,然而這些結論又是如此的陌生,會令每一個精于掌故的老北京人目瞪口呆。但只要你一卷在手,捧讀《人類文明的圣殿 :北京(套裝共2冊)》娓娓道來的種種事實,一個讓所有人驚詫莫名的北京城就會立即呈現在你的面前。
一座令人魂牽夢繞的城 一段讓人無法釋懷的追憶 沒有一座城市 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 沒有一段歷史 這樣激情澎湃又深邃神秘 首部全面縱向剖析北京歷史文化本質屬性的堅實力作 首部大視角橫向比較北京歷史文化特異性的扛鼎之作 王光鎬著的《人類文明的圣殿(北京上下)》是關于“天下第一城”的全景史話,一門博大精深的“北京學”橫空出世。
王光鎬,男,1947年生,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市,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曾任武漢大學考古教研室主任、北京藝術博物館館長、北京市文化發展中心主任,著有《楚文化源流新證》、《當陽趙家湖》(合著)、《商代無楚》、《甲文楚字辨》、《黃帝地望諸說考》、《黃帝史跡的研究與北京地區文明的起源》等專著及論文多篇,主持編寫了《文物考古文集》、《明代觀音殿彩塑》、《明清織繡》、《古璽印》、《中國明清瓷器》等專著,曾獲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助金及國內有關獎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悠久性一遠古時期北京地區的三大創世紀發展
一 人類的起源一“北京人”
二 新石器時代與農業的起源一“東胡林人”
三 國家文明的起源一中華始祖黃帝
四 結語l30
第三章 持續性一永恒的文明之光
一 原始時代l33
二 五帝時代l36
三 夏商時期l50
四 黃帝后人的薊國
五 姬周召公的燕國
六 周燕代薊l82
七 秦漢以迄明清l89
八 北京的城市文明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悠久性一遠古時期北京地區的三大創世紀發展
一 人類的起源一“北京人”
二 新石器時代與農業的起源一“東胡林人”
三 國家文明的起源一中華始祖黃帝
四 結語l30
第三章 持續性一永恒的文明之光
一 原始時代l33
二 五帝時代l36
三 夏商時期l50
四 黃帝后人的薊國
五 姬周召公的燕國
六 周燕代薊l82
七 秦漢以迄明清l89
八 北京的城市文明
九 結語
第四章 遞進性一逐次提升的歷史地位
一 原始部落與方國林立
二 諸侯國都
三 東北首府
四 從遼朝陪都到金中都
五 中華大帝都
六 結語
第五章 多元性一燕山南北多元民族及文化的生成與交融
一 渾然天成的文化中心
二 新石器時代的燕山南北文化
三 黃帝集團的南下及黃帝時代
四 燕山以北畜牧族的形成
五 畜牧族的南漸
六 結語
第六章 一統性一從多元一體到多元一統
一 歷史性的轉折,
二 民族與文化的大融合
三 奉行漢制的少數民族政權
四 多民族融合的中心
五 漢文明的大一統
六 結語
第七章 東方神韻一古都北京展現的多元一統風貌
一 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及古都北京的標志性建筑
1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
2祭祀典儀
3京華建筑傳承的中華信仰
祭天:天壇、日壇、月壇
祭地:地壇、社稷壇
合祭天地:山川壇(先農壇)
崇君:紫禁城]
祭君:歷代帝王廟]
祭祖:太廟、奉先殿、御容殿
祭師:孔廟、文華殿
4沿革與發展
二 多元宗教及其建筑
1佛教及其禪寺
2道教及其廟宇
3伊斯蘭教及其清真寺
4基督教及其教堂
5薩滿教及其堂子
三 結語
第八章 人類奇觀一戛戛獨造的文明圣殿
一 引言
二 中國八大古都
1洛陽
2鄭州
3安陽
4西安
5開封
6杭州
7南京
8古都北京的特異性
三 人類早期文明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2古埃及文明
3克里特文明
4古印度文明
5中華文明
四 古典時代的雅典與羅馬
1雅典
2羅馬
五 消失的古城
1特洛伊
2龐貝
3佩特拉
4赫爾布倫
5科潘
6大津巴布韋
7吳哥
六 群星璀璨
七 結語
后記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悠久性 ——遠古時期北京地區的三大創世紀發展 自開天辟地以來,人類起源、新石器時代革命、國家文明的形成是人類的三大歷史性飛躍,它們都給這個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頭兩次飛躍的意義正如世界史大師、美國歷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說: “在史前時代的千萬年中,有兩大發展為以后的全部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一是靈長類逐漸轉變為人類,即人類的祖先轉變為真正的人類;其二是原始人從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轉變為日益擺脫大自然束縛、掌握自己命運的食物生產者。這兩件劃時代的大事,即人類的形成和農業的產生。”至于第三次飛躍的歷史意義,最精辟的論述莫過于恩格斯所說的 “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了。文明的政治表現是國家,正是國家機制的形成,導源了迄今為止的全部文明史。總之,這三大步飛躍標志了動物與人、攫取經濟與生產經濟、野蠻社會與文明社會的分野,是人類有史以來的最本質轉變,堪稱人類的三大“創世紀”發展。
這三大步發展既構成了人類的全部歷史,也構成了人類對自身的全部認識。自從人類有主體意識以來,這每一步飛躍究竟是怎樣實現的,又是怎樣延續并發展起來的,始終困擾著人們,成為永恒不衰的話題。這些話題除了它們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更具有民族性,因為每一個古老民族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和記憶,都不能不從這三個階段的發生與發展開始。
北京是中國封建社會后半期的文明中心,這早已盡人皆知。但如果說它還是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的圣地,是東方古老文化與文明的中心,恐怕讓人始料不及。然而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因為索諸史實,在人類文化與文明的一次次歷史巨變中,北京地區無不留下了令乾坤扭轉、天地動容的輝煌篇章。而一旦當這些事實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后。需要重寫的不僅是北京的歷史,甚至還有中國乃至東亞的歷史。
一人類的起源一“北京人" 早在邃古的洪荒時代,當人類祖先剛剛挺直身軀在神州大地上蹣跚學步,就在北京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這一不滅的印記,就是舉世矚目的“北京人”遺址。
“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鎮龍骨山,東北距北京市區約48公里。這里地處平原與山脈過渡的山前丘陵地帶,背靠太行山,面向華北大平原,系山前暖區。其周圍多石灰巖山巒,龍骨山就是其中之一。
多元地貌造就了龍骨山的獨特環境,它的西北有群山環抱,東南有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南流。遙想當年,這里群巒疊翠,山光水色,是鐘靈毓秀的一方寶地。據說從宋遼開始,這里就發現了豐富的古動物化石,因中醫素稱人藥的動物骨骼化石為“龍骨”,故此得名“龍骨山”。
在水流的作用下,龍骨山及周邊山巒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
1918年,來華擔任礦政顧問的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來龍骨山考察,在洞穴中采集到一些嚙齒類動物化石。1921~1923年,安特生與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合作,對龍骨山的洞穴進行了發掘。在發掘出的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中,先后鑒定出兩顆古人類牙齒化石,一顆為石化很深的上臼齒,一顆為尚未露出頜骨的前臼齒。1926年10月,這一消息正式對外披露,引起了中外學術界的轟動。
這一發現當時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全世界宣告:“具有完整而確實的地質資料的古老的人類化石,已經在亞洲大陸的喜馬拉雅山以北首次發現。因此,早期人類曾在亞洲東部存在這一點,現在已經不再是一種猜測了。” 龍骨山洞穴的大規模發掘開始于1927年,由當時的中國地質調查所主持。發掘伊始就發現了一顆保存完好的人牙,但此后便進入了長達兩年多的沉寂期。1929年12月2日下午4時許,當夕陽正向山后緩緩滑落時,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腰系繩索,下到龍骨山北坡的一處洞穴內。借助一絲藹藹暮色,他在洞底驀然發現了一個半露在外的頭蓋骨!這是一具相當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它的發現,標志了“北京人”的正式問世。
1936年,在賈蘭坡先生的主持下,又接連發掘出三具猿人頭骨化石,這些驚人發現有如接連不斷的沖擊波,使周口店這座默默無聞的小鎮一夜成名,成為舉世矚目的考古學圣地。
這個出土了數具猿人頭蓋骨的猿人洞,后被命名為周口店第一地點。
這是一個天然大洞穴,東西長約140米,南北最大寬度約40米。洞穴內的堆積極為豐富,總厚度超過50米,可以劃分為13個層次。經科學鑒定,這些堆積形成于70萬年~20萬年前,其中大部分時間都有人類活動的遺跡。人類學上特指的“北京人”化石最早見于第11層,最晚出于第3層,時代斷限為距今46萬年~23萬年。
P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