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媒介識讀教育》在國內率先倡導把媒介識讀教育作為一種培養“優質公民”的教育的理念,以兒童與媒介的關系為抓手,從不同媒介類型的角度對兒童的媒介使用和媒介識讀能力進行了研究。通過編制兒童媒介識讀能力問卷,對我國兒童媒介識讀能力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在全面考察國內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從學校媒介識讀教育和家長媒介識讀干預兩大途徑開展了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實證研究。書中系統總結了國內外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研究的進展,探討并回答了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基本目標與內容、實施途徑與方式、常用教學方法和師資培訓以及家庭干預策略等媒介教育的基本問題,不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還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該書編寫理念先進,體系新穎,內容全面而且具有生活化和實踐化等特點,可以作為高校新聞傳播類和師范類相關專業學生、中小學生或在職教師的培訓教材和參考教材,在人才培養上發揮重要作用。
陳鋼,1975年生,江蘇興化人,傳播學博士,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化研究院研究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傳媒與兒童、傳播思想史,有近20篇論文發表或轉載于《國際新聞界》、《中國電視》、《中國傳媒報告》、《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當代傳播》、《中國出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聞與傳播》等刊物。作為主要成員參加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多項,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課題和浙江省社科聯課題各一項。
第一章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概述
第一節 媒介與兒童
第二節 兒童媒介發展的歷史
第三節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
第二章 兒童與電視
第一節 兒童使用電視概況
第二節 兒童與動畫片
第三節 兒童與電視廣告
第四節 兒童與電視劇
第五節 兒童的電視依賴與電視識讀能力培養
第三章 兒童與網絡
第一節 網絡媒介的形象描述
第二節 兒童使用網絡的典型現象
第三節 虛擬現實:兒童媒介識讀的新語境
第四節 網絡使用與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的培養
第四章 兒童與漫畫
第一節 漫畫的發展
第二節 兒童的漫畫閱讀現狀
第三節 漫畫閱讀對兒童的影響
第四節 兒童漫畫閱讀的實證研究
第五節 兒童漫畫識讀能力的培養
第五章 兒童與手機
第一節 兒童視野中的手機
第二節 手機媒介中的兒童
第三節 兒童與手機短信
第四節 兒童與媒介表達及產制
第五節 超越保護主義背景下的手機媒介識讀能力培養
第六章 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研究
第一節 媒介識讀能力概述
第二節 兒童媒介識讀能力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 我國兒童媒介識讀能力問卷的編制
第四節 我國兒童的媒介識讀能力現狀
第七章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
第一節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現狀
第二節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基本框架
第三節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師資
第八章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課程設計
第一節 媒介識讀課程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媒介識讀教育的課程設計
第三節 媒介識讀課程的實驗(一)--學科滲透
第四節 媒介識讀課程的實驗(二)--獨立課程
第九章 家庭與兒童媒介識讀教育
第一節 家長干預概述
第二節 家長干預的實施
第三節 我國家庭收視與父母干預情形調查
第四節 不同共視方式對兒童電視識讀能力的影響
第十章 兒童媒介識讀教育的挑戰
參考文獻
后記
有關電視與兒童社會行為發展的相關研究,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最感關切的課題,其中尤以“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最受矚目,電視中有多少暴力內容、兒童接觸暴力的程度如何、接觸電視暴力的后果以及兒童對于電視暴力的真實想法和感覺等相關問題在許多研究中被討論。電視暴力對兒童的影響受到重視是因為三個原因:第一,電視節目中出現暴力或其他不適宜兒童觀看的鏡頭的比例不斷升高,甚至動畫片亦如此;第二,兒童善于模仿,很容易認同電視中的人物,做出同樣的行為;第三,兒童的認知能力有限,道德判斷與分析能力均不足,容易誤以為使用暴力是正當手段。
當然,電視暴力到底是否會從認知、情感和行為幾個層面增加兒童的侵犯行為呢?Bandura的研究(1988)很早就指出了觀察及模仿是電視暴力影響兒童的關鍵所在,研究指出觀看暴力或攻擊影片的兒童,在游戲的情境中也會表現攻擊行為,但看到影片中的角色因攻擊行為而受到懲罰,則兒童的攻擊行為會停止。但兒童并非單純地模仿電視上所見到的行為,而是因為環境中的暗示及記憶啟動,看到較多電視暴力的兒童比那些少看類電視的兒童,有較大的機會發展出暴力的行為腳本(behavioral scripts),他們常在想象中加以練習,練習愈多或遭遇相同的情境,則愈有可能表現攻擊行為。
如果把暴力分為顯性暴力和隱性暴力的話,動畫片中的暴力有著自己特殊的形態,它是一種“隱性暴力”,一種“快樂暴力”,是暴力娛樂化、暴力游戲化的集中體現。①盡管目前所有的研究尚不能確定電視暴力與兒童暴力行為之間必然的因果聯系,但大量研究表明,電視暴力的確會影響兒童的暴力行為:第一,促進兒童反社會行為模式的形成;第二,增強兒童對暴力行為的忍受能力,影響兒童對現實社會的態度,經常觀看暴力電視節目的兒童更相信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暴力和危險,而暴力行為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可取的手段;第三,引起兒童恐懼的情緒反應,并且年齡越小,反應越強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