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了葉靈鳳的三十五篇散文,從內容上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要是在北京的見聞,這可能是葉靈鳳在1957年回北京觀光時對新中國的感受,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新中國建設的贊嘆;一是主要回憶文人,如郭沫若,成仿吾,柯仲平等,此外還有聶耳,記錄了他們的一些逸聞趣事;一是作者的老本行,對藝術的研究心得,如版畫,石刻畫像,拓印,版本等的考證和研究,足見作者收藏之功底;此外就是作者關于風俗的描寫,是作者對于生活的趣味感受。
葉靈鳳在現代文學史上因為魯迅譏諷為“齒白唇紅”和“流氓氣”而不引人注意,但是他是現代極具特色的畫家、作家、翻譯家和收藏家。1938年后到香港,在“文化沙漠”的香港他是以隨筆家和藏書家知名的。 葉靈鳳最有名的專欄是“霜紅室隨筆”,雖然已經出版了一些,但是仍有相當部分至今未能得到系統的搜集和整理,這當然是葉靈鳳研究上的一個嚴重缺失。這本《霜紅室隨筆》,具有拾遺補缺的性質,目的是讓讀者能夠再次領略葉靈鳳隨筆小品的藝術魅力,進而更全面認識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學。 平淡而意味雋永是葉靈鳳小品散文的主要特色,本書收錄的散文正是作者散文特色的體現,無論是懷念故人,考證版本,還是描述生活,探尋故居,作者都娓娓道來,樸實動人。
葉靈鳳(1905~1975),原名葉蘊璞,筆名葉林豐、L?F、臨風、亞靈、霜崖等。江蘇南京人。畢業于上海美專。1925年加入創造社,主編過《洪水》半月刊。1926年與潘漢年合辦過《幻洲》。1928年《幻洲》被禁后改出《戈壁》,年底又被禁又改出《現代小說》,1929年創造社被封,一度被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參加《救亡日報》工作,后隨《救亡日報》到廣州。1938年廣州失守后到香港。從此在香港定居,直到1975年病逝。
文藝行腳
靜安寺的雪泥鴻爪
天末懷人
聶耳和他的耳朵
有同獄之雅的柯仲平
《濕發記》的殘稿
永樂宮壁畫的畫家題名
記唐代雕刻藝術杰作昭陵六駿
拓本——我國獨有的藝術品
石刻畫像趣味
元祐黨籍碑的刻工故事
吾哥窟浮雕拓片和中國的拓印技術
再談劍俠畫家周
鄭成功的胡須小考證
張冠李戴的洪秀全畫像
文藝行腳
靜安寺的雪泥鴻爪
天末懷人
聶耳和他的耳朵
有同獄之雅的柯仲平
《濕發記》的殘稿
永樂宮壁畫的畫家題名
記唐代雕刻藝術杰作昭陵六駿
拓本——我國獨有的藝術品
石刻畫像趣味
元祐黨籍碑的刻工故事
吾哥窟浮雕拓片和中國的拓印技術
再談劍俠畫家周
鄭成功的胡須小考證
張冠李戴的洪秀全畫像
從陳三談到磨鏡
佛經與鴉片
《打面缸》故事的源流
吾哥窟的發現與《真臘風土記》
馬可孛羅筆下的盧溝橋
歐洲十八世紀“臺灣志書”的大騙局
蝙蝠
克拉克,《裸體》,及其他
高克多與法蘭西學士院
幽默古今
《夷氛聞記》的版本談
山楂的風味
說棗
一到北京,我就趕上看了一個令我十分喜歡的美術展覽會:湖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
當然,湖南的湘繡和醴陵瓷器,是馳名全國的工藝美術品,但這個展覽會的展覽重心卻不是放在這上面,而是著重介紹湘西山地兄弟民族的日用手工藝品,如用彩色棉紗線編織的被面、花邊、花帶、彩色桃花的袖口和褲腳花邊,還有藍白的印花布。這些都是湖南土族、苗族、侗族、瑤族和漢族婦女們的業余制作。除了藍印花布以外,那些被單、床單、花帶等等,都是自用品或用來饋贈親友的,都不是在市上可以買得到的商品。這些展覽品的來源,除了一部分是湖南省博物館的收藏品外,有許多都是由負責征集的人親自到人家去商借的,有幾幅色彩和圖案編織得非常美麗的被面,據說還是由物主當場從床上揭下來相借的,所以平時很難有機會看到這些被埋沒了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因此非常可貴。
這個展覽會是在中國美術家協會新建的大樓里舉行的,我去的時候還是預展,是由郁風陪我去的。我在會場上見到了王琦、張光宇和黃永玉。還見到了沈從文。他自己就是湘西人,近年又一向喜歡研究民間工藝美術,對于家鄉的這些藝術品自然非常愛好,因此他正是這次展覽會的熱心支持者之一。他陪著我一面敘舊,一面又如數家珍的將有些展覽品的特色、風格和生產情況介紹給我聽,我看出他站在這些藝術品的面前是如何的陶醉和喜悅。有幾幅被單和織花的彩帶,圖案的恢奇復雜,色彩的鮮艷和大膽的強烈對照,運用鳥獸形象構成圖案的巧妙,使我仿佛一時見到了波斯的古氈毯,古代墨西哥瑪耶人的雕刻建筑圖案,以及現代畢加索、保爾克利等人畫面上的那種豐富色彩。若不是已經說明這是我們自己兄弟民族的作品,我真會認為都是外來的東西。
但是細看一下,那些獅虎、鳳凰、猴馬,以及一般家禽植物圖案的采用,又無一不是山地民間傳說和日常生活接近的東西,而花紋的排列和變化的韻律,又分明與我們古代商周銅器藝術一脈相通,可見這是淵源有自的。我一時驚詫它們類似外國作品,不過是我自己的少見多怪而已。
十月四日參加了全國文聯招待的午餐會之后,從豐澤園飯莊散出來,看看距離下午另一個約會的時間還有三小時,我就決定趁這機會實現向往已久的一個愿望:去逛一逛琉璃廠。做我臨時向導的是阿英。
去是去了,可是這愿望只能說是實現了百分之一。因為偌大的一個琉璃廠區域,四處都是書坊和骨董書畫店,若是依我的心愿,每一家每一本書每一幅畫每一尊唐俑細細的看一下,正如細細的去看鞍鋼那樣,只怕用一年的時間還不夠,因此連走馬看花的方式也被迫放棄了,只好選定了兩個重點:到墨緣閣去看看齊白石的畫,再到榮寶齋去看看他們的木板水印畫,其余的地方只好一任它們從車窗外面飛掠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