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通俗演義 會文堂1935年鉛印本簡體版(套裝上下冊)》內容如下: 陳橋變起,黃袍加身,那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竟奪了周室的江山,自己做起了皇帝,偏是皇天有眼,使得遼、金、元三國迭起北方,屢為邊患。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總道是收復燕、云十六州,誰知竟連二帝也被人家虜去。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稍稍出了幾員大將,又被那賊臣奸相多方陷害,風波亭上,冤獄構成,西子湖畔,騎驢歸去,大家心灰意懶,坐聽敗亡,后來弄得連趙氏最后一塊骨血也孤懸海外,徒落得崖山覆沒,帝子銷沉。沒奈何,只得把趙宋三百二十年的江山斷送了事。其實,宋朝善政卻有數種:第一種,是整肅宮闈,沒有女禍;第二種,是抑制宦官,沒有閹禍;第三種,是睦好懿親,沒有宗室禍;第四種,是防閑戚里,沒有外戚禍;第五種,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不但漢、唐未能相比,就是夏、商、周三代,恐怕還遜他一籌。這也是趙宋維系人心,享國長年的原因所在呢。
《宋史通俗演義 會文堂1935年鉛印本簡體版(套裝上下冊)》既是一部歷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學巨著,閱讀《歷朝通俗演義》,既可以了解中國歷史,又可以欣賞傳奇故事。此書沒有于史無據的虛構,遵循正史,嚴格地做到了所謂“無一事無來歷”“以不使觀者往往為所惑亂”,蔡東藩自稱此書“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逸聞為緯,不尚虛誣”。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宣統元年中省優貢生。1910年朝考以優入選,翌年春赴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月余托病回鄉。從1915年開始創作《清史通俗演義》,至1926年《后漢通俗演義》出版,耗十年之功,寫成了中國*完整的歷史小說《歷朝通俗演義》。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宋史通俗演義 會文堂1935年鉛印本簡體版(套裝上下冊)》:
卻說寺中有一老僧,出見匡胤,匡胤知非常僧,向他拱手。老僧慌忙答禮,且道:“小徒無知,冒犯貴人,幸勿見怪!”匡胤道:“貴人兩字,仆不敢當,現擬投效戎行,路經貴地,無處住宿,特借寶剎暫寓一宵,哪知令徒不肯相容,并且惡語傷人,以至爭執,亦乞高僧原諒!”老僧道:“點檢作天子,已有定數,何必過謙。”匡胤聽了此語,莫明其妙,便問點檢為誰,老僧微笑道:“到了后來,自有分曉,此時不便饒舌。”埋伏后文。說畢,便把墜地的兩僧喚他起來,且呵責道:“你等肉眼,哪識圣人?快去將客房收拾好了,準備貴客休息。”兩僧無奈,應命起立。老僧復問及匡胤行囊,匡胤道:“只有箭囊、弓袋,余無別物。”老僧又命兩徒攜往客房,自邀匡胤轉入客堂,請他坐下,并呼小沙彌獻茶。待茶已獻入,才旁坐相陪。匡胤問他姓名,老僧道:“老衲自幼出家,至今已將百年,姓氏已經失記了。”正史不栽老僧姓氏,故借此略過。匡胤道:“總有一個法號。
”老僧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老僧嘗自署空空,別人因呼我為空空和尚。”匡胤道:“法師壽至期頤,道行定然高妙,弟子愚昧,未識將來結局,還乞法師指示。”老僧道:“不敢,不敢。夾馬營已呈異兆,香孩兒早現奇征,后福正不淺哩!”匡胤聽了,越覺驚異,不禁離座下拜。老僧忙即避開,且合掌道:“阿彌陀佛,這是要折殺老衲了。”匡胤道:“法師已知過去,定識未來,就使天機不可泄漏,但弟子此時,正當落魄,應從何路前行,方可得志?”老僧道:“再向北行,便得奇遇了。”匡胤沉吟不答,老僧道:“貴人不必疑慮,區區資斧,老衲當代籌辦。
”有此奇僧,真正難得。匡胤道:“怎敢要法師破費?”老僧道:“結些香火緣,也是老衲分內事。今日在敝寺中荒宿一宵,明日即當送別,免得誤過機緣。
”說至此,即呼小沙彌至前,囑咐道:“你引這位貴客,到客房暫憩,休得怠慢!”小沙彌遵了師訓,導匡胤出堂,老僧送出門外,向匡胤告辭,扶杖自去。
匡胤隨至客房,見床榻被褥等,都已整設,并且窗明幾凈,饒有一種清氣,不覺欣慰異常。過了片刻,復由小沙彌搬人晚餐,野簌園蔬,清脆可賞。匡胤正饑腸轆轆,便龍吞虎飲了一番,吃到果腹,才行罷手。待殘肴撤去,自覺身體疲倦,便睡在床上,向黑甜鄉去了。一枕初覺,日已當窗,忙披衣起床,當有小沙彌入房,伺候盥洗,并進早餐。餐畢出外,老僧已扶杖佇候。兩下相見,行過了禮,復相偕至客堂,談了片刻,匡胤即欲告辭。老僧道:“且慢!老衲尚有薄酒三杯,權當餞行,且俟午后起程,尚為未晚。
”匡胤乃復坐定,與老僧再談時局,并問何日可致太平。老僧道:“中原混一,便可太平,為期也不遠了。”匡胤道:“真人可曾出世?”老僧道:“遠在千里,近在眼前,但總要戒殺好生,方能統一中原。”趙氏得國之由,賴此一語。匡胤道:“這個自然。”兩下復縱論多時,但見日將亭午,由小沙彌搬進素肴,并熱酒一壺,陳列已定,老僧請匡胤上坐,匡胤謙不敢當,且語老僧道:“蒙法師待愛,分坐抗禮,叨惠已多,怎敢僭居上位哩?”老僧微哂道:“好!好!目下蛟龍失水,潛德韜光,老衲尚得叨居主位,貴客還未僭越,老衲倒反僭越了。”語中有刺。言畢,遂分賓主坐下。隨由老僧與匡胤斟酒,自己卻用杯茗相陪,并向匡胤道:“老衲戒酒除葷,已好幾十年了,只得用茶代酒,幸勿見罪!”匡胤復謙謝數語。飲了幾杯,即請止酌。老僧也不多勸,即命沙彌進飯。
匡胤吃了個飽,老僧只吃飯半碗,當由匡胤動疑,問他何故少食?老僧道:“并無他奇,不過服氣一法。
今日吃飯半碗,還是為客破戒哩。”匡胤道:“此法可學否?”老僧道:“這是禪門真訣,如貴客何用此法。”天子玉食萬方,何必辟谷。匡胤方不多言。老僧一面命沙彌撤肴,一面命僧徒取出白銀十兩,贈與匡胤。匡胤再三推辭,老僧道:“不必!不必!這也由施主給與敝寺,老衲特轉贈貴客,大約北行數日,便有棲枝,贐儀雖少,已足敷用了。”匡胤方才領謝。老僧復道:“老衲并有數言贈別。”匡胤道:“敬聽清誨!”老僧道:“‘遇郭乃安,歷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讖。,這十六字,請貴客記取便了。”匡胤茫然不解,但也不好絮問,只得答了領教兩字。
當下由僧徒送交箭囊弓袋,匡胤即起身拜別,并訂后約道:“此行倘得如愿,定當相報。法師鑒察未來,何時再得重聚?”老僧道:“待到太平,自當聚首了。”太平二字,是隱伏太平年號。匡胤乃挾了箭囊,負了弓袋,徐步出寺,老僧送至寺門,道了“前途珍重”一語,便即人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