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中國工商銀行招聘考試:考點速記手冊(第2版)》參與本書編寫的師資團隊強大,編者具有豐富的專業教學輔導經驗,對考試規律研究頗深。本書在深入研究考試真題的基礎上,根據考點編寫內容,使考生能夠全面地了解中國工商銀行招聘考試內容。全書包含了行測、經濟、金融、法律、英語等內容,覆蓋范圍全面。通過本書的學習,考生能夠得到更全面知識和提升能力,以真正滿足考生的考試需求。另外,購買本書還享有中公教育為您傾力打造的超值服務。
《中公版·中國工商銀行招聘考試:考點速記手冊(第2版)》是全國銀行招聘考試編寫組精心編寫而成。本書在研究中國工商銀行近三年考試真題的基礎上,充分把握考試難度,精選相關的內容編輯成書。本書具有小巧精致、便于攜帶的特點,考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記憶,合理利用時間,對于知識點進行反復學習,深入理解,以期真正做到夯實基礎,提升能力。
第一章言語理解與表達
考點1主旨觀點題
考點2細節理解題
考點3邏輯填空題
考點4語句排序
考點5病句辨析
第二章判斷推理
考點1邏輯判斷
考點2定義判斷
考點3圖形推理
考點4類比推理
第三章數量關系
考點1比例關系
考點2容斥問題
考點3分配問題
考點4工程問題
考點5行程問題
考點6概率問題
考點7排列組合問題
考點8利潤問題
考點9年齡問題
考點10數字推理
考點11圖形形式數字推理
考點12計算問題
第四章資料分析
考點1資料分析核心概念
考點2實戰速算方法
第五章經濟學
考點1微觀經濟學概述
考點2需求的定義及影響需求的因素
考點3需求函數及需求曲線
考點4需求彈性
考點5恩格爾定律
考點6供給、供給函數和供給曲線
考點7供給彈性
考點8均衡價格
考點9消費者行為理論
考點10生產理論
考點11成本理論
考點12市場理論
考點13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
考點14市場失靈的含義及主要原因
考點15宏觀經濟學概述
考點16國民經濟核算
考點17國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考點18凱恩斯的消費理論
考點19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
考點20乘數效應
考點21名義GDP、實際GDP和潛在GDP
考點22通貨膨脹
考點23失業
考點24LS-LM模型
考點25財政政策
考點26貨幣政策
考點27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結合
考點28經濟周期理論和經濟周期的階段
第六章金融學
考點1利息與利息率
考點2金融市場
考點3金融工具
考點4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考點5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
考點6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
考點7巴塞爾協議
考點8貨幣政策的類型
考點9貨幣政策工具
考點10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
考點11貨幣政策的時滯
考點12貨幣需求
考點13貨幣供給
考點14外匯與匯率
考點15國際收支
考點16國際儲備
考點17國際資本流動
考點18互聯網金融
第七章會計與財務管理
考點1會計基礎
考點2會計要素
考點3會計等式
考點4借貸記賬法
考點5會計分錄
考點6財務會計報告
考點7固定資產的折舊
考點8資產的收益與收益率
考點9資產的風險及其衡量
考點10證券資產組合的風險與收益
考點11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考點12財務分析
考點13財務分析指標
第八章管理學
考點1管理的基本職能
考點2組織結構
考點3企業戰略環境分析的方法
考點4激勵理論
考點5人際溝通
第九章法律
考點1合同法
考點2公司法
考點3破產法
考點4證券法
考點5商業銀行法
第十章計算機網絡與信息技術
考點1計算機網絡
考點2移動支付
考點3云計算
考點4物聯網
考點5大數據
考點6三網融合
考點7LBS
考點8二維碼
第十一章統計學
考點1統計方法
考點2統計數據的特征
考點3抽樣方法
考點4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第十二章英語
考點1英語改錯常見錯誤
考點2完形填空
考點3閱讀理解
考點4翻譯
考點5高頻詞匯和詞組
附錄時政熱點
中公教育·全國分校一覽表
第一章言語理解與表達
考點1主旨觀點題
主旨觀點題的提問方式主要有“這段話主要想傳達的意思是……”“上述文字的主旨是……”“這段話主要說明了……”“這段文字旨在說明……”等幾種形式。
瀏覽材料的重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首尾句
總分結構和分總結構是主旨觀點題文段的常見結構,因此文段的首尾句也常常是文段的總論句。
2.關聯詞
如果把文段比作一棵樹,那么句子就是這棵樹的枝與干,而關聯詞就是枝干的分岔點。通過關聯詞,我們可以分析文段的行文脈絡,判斷文意的重點所在。下面列舉了四類常見的關聯詞以及關聯詞前后需重點關注的部分。考生在瀏覽試題文段時,可根據各關聯詞的特點,略去不重要的文字,直接抓住句子或文段的重點。
(1)轉折關系:當材料中出現“雖然……但/卻……”“然而”等關聯詞時,重點關注轉折后的內容。
(2)因果關系:當材料中出現“因此”“因為……所以……”等關聯詞時,重點關注結果;當材料中出現“之所以……是因為……”時,重點關注原因。
(3)條件關系:當材料中出現“只有……才……”“除非”“只要”等關聯詞時,重點關注條件。當材料中出現“無論……都……”時,重點關注“都”后的內容。
(4)假設關系:當材料中出現“如果……那么……”時,重點關注“如果”后的假設內容。
3.強調詞
作者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為了引起讀者的注意,常常使用一些語氣比較重或總結性的詞句,這些詞語就是強調詞。瀏覽材料時關注這些強調詞有助于我們抓住作者的中心觀點。
主旨觀點題中常見的表強調的詞、短語有:
(1)應該、應當、務必、一定、必須、迫切需要、就是要;
(2)事實上、實質上、其實;
(3)真正、關鍵、重要的是、那就是;
(4)可見、總而言之、照此看來、這也就意味著;
(5)科學家相信、專家認為。
4.高頻詞
作者在圍繞一個主題論述時會常常提到這個主題詞,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這個主題詞多次出現。反過來說,文段中多次出現的詞語很可能就是文段的主題詞,尤其是當這個詞多次作為句子的主語出現時,它是文段的主題詞的可能性就更大。所以,高頻詞也是我們在瀏覽主旨觀點題目的材料時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
5.傾向性
主旨觀點型的材料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的態度傾向、感情褒貶,我們在瀏覽材料時要注意材料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例如“片面”“可惜”“遺憾的是”等,由此可判斷作者的寫作傾向。
考點2細節理解題
“細節”是指文段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混淆的細小信息。閱讀理解中有一種根據細節判斷選項正誤的題型,我們稱之為細節理解題。常見的提問方式有“對以上這段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細節理解題中,常見的錯誤選項有以下幾種:
1.無中生有
“無中生有”指選項的內容在材料中沒有提及,它通常是命題人依據材料中的某一信息,憑空捏造出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作為選項以迷惑考生。最常見的“無中生有”情況為選項涉及的某個概念、問題或結論在材料沒有提及,尤其當選項是對兩個事物進行比較時,考生需警惕,因為很有可能原材料并未對它們進行比較。
2.偷換概念
“偷換概念”是指命題人將文段中的詞語偷換成一些相似的詞語,改變了概念的修飾語、適用范圍、所指對象等具體內涵的一種設錯方式。其偷換形式主要有兩種:
(1)張冠李戴,即把“張某做了此事”說成“李某做了此事”;或把“張某做了這件事”說成“張某做了那件事”。
(2)大而化小,即文段說的是“大的、整體的情況是如此”,選項偷換為“其中某個小的部分的情況是如此”。
識別此類陷阱,關鍵在于看選項中是否存在信息錯誤對接,尤其注意選項的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
3.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以個別事物替代一類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體特征的一種設錯方式。識別此類陷阱,關鍵看選項的主語是否省略了原文的修飾限定成分,是否擴大了事物的范圍,是否混淆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4.混淆時態
“混淆時態”是指將還沒有發生或未實現的說成已經發生或實現的一種設錯方式。識別此類陷阱只需留意選項中表時態的詞語與原文是否相符。
常見的表時態的詞語有:
已然:指已經發生的。常見詞語如:“已”“已經”“曾經”“……了”等。
未然:指還未發生的。如:“將”“要”“即將”“將要”“會”等。
正在進行:指當前狀態。如:“正”“正在”“在……中”“……著”等。
5.邏輯混亂
“邏輯混亂”是指選項中兩個事物的邏輯關系與原文不符,主要包括因果混亂、或然與必然混亂、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的混淆、選擇關系與并列關系的混淆。
(1)因果混亂。
“因果混亂”有兩種情況:因果顛倒、強加因果。“因果顛倒”指顛倒了“因”與“果”的關系,“強加因果”指把文段中原本不具備因果關系的事物,強拉硬扯,說成具有因果關系。
(2)或然與必然混亂。
這主要表現為將可能的說成必然的,將不確定的說成肯定的。識別此類錯誤,需重點關注文段和選項中表或然和必然的詞語。常表或然的詞語有:“可能”“也(或)許”“大概”“基本”“差不多”等,常表必然的詞語有:“一定”“必然”“必定”“必將”等。
(3)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混淆。
這主要表現為將必要條件“只有……才”錯換為充分條件“只要……就”,即把只有具備條件A才能達到目標B,錯換為:只要具備條件A就能達到目標B。
(4)選擇關系與并列關系混淆。
這主要表現為將“或”與“和”混淆。“或”表示A與B之間選其一,“和”表示既要有A又要有B。
6.顛倒黑白
“顛倒黑白”是將正確的說成錯誤的,錯誤的說成正確的一種設錯陷阱。其主要是利用材料信息錯綜復雜的特點,在選項中將材料明確表示正確(錯誤)的信息予以否定(肯定)。
考點3邏輯填空題
一、對應分析法
作者在行文時,前后會有相互的照應;命題人在命制邏輯填空題時,也多選那些與句子其他成分有呼應的詞語設空。因此,尋找空缺處與前后文的對應關系,成為解答邏輯填空題的關鍵,而抓住提示這些對應關系的詞句,則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1.抓關鍵詞找對應
邏輯填空中空缺處與前后文的關系可分為三類:語義相近、語義遞進和語義相對。語義相近常見于含有并列關系的句子中,語義遞進常見于遞進關系中,語義相對情況較為復雜,下文將詳細講述。這三類情況都有比較典型的標識詞,閱讀文段時抓住關鍵詞判斷空缺處與前后文的對應關系,根據各類關系的特點解題即可。
(1)表并列關系的詞語。
并列關系,指的是語段中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之間在語義上相互關聯,在句子結構上趨于相同,在句子成分上地位相當的關系。
表并列關系的詞語有:和、與。當空缺處前、后出現“和”“與”等并列詞時,考生可判定并列詞前后存在并列關系。解題時可選擇與空缺處前或后所述內容意思相近或共同描述某一事物、闡述同一道理的詞語。
(2)表遞進關系的詞語。
遞進關系,指的是后一分句在程度或范圍上比前一分句更進一層的語義關系。
表遞進關系的詞語包括:甚至、更、還、以至、何況、并且、不僅/不但/不光……而且……若空缺前、后出現表遞進關系的詞語,考生可首先判定空缺處所填詞語應與其前或后某個詞、句存在遞進關系,即所填詞語應與其前或后相應詞語存在范圍或程度上的階梯差異。若設空在前,則所填詞語在范圍或程度上應小于空缺處后面的詞語;反之,則應大于空缺處前面的詞語。
(3)表相對關系的詞語。
在邏輯填空中,分句間還有一種常見的關系——相對關系,即分句間語義相反或對立。
提示相對關系的四類詞語:①轉折詞:轉折前后意相反。②否定詞:肯前否后意相對。③選擇詞:二者選一意相斥。④變化詞:今昔對比意相別。
相對關系可通過找出句中相應詞語的反義詞或與分句語義相對的詞語來破題。
2.抓關鍵句找對應
如果說關鍵詞是通過揭示分句間的關系來間接提示空缺處詞語,關鍵句則是對所填詞語的直接提示——對關鍵句進行歸納總結,找到對應的概括詞即可正確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