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平臺論——新興媒體的組織形態研究》是一部全新的新媒體理論專著,它構建了新興媒體的本體理論:新興媒體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媒體,而是一種介于市場與媒體之間的中間性組織,它的媒介組織形態是基于互聯網的媒介平臺。書中系統解構這一媒介組織形態的功能構成、運行機制以及內外成因。本書突出了 “關系”、“意義”、“服務”、“平臺”這幾個關鍵詞,它們正是新媒體的典型特質。本書力圖幫助我們梳理這幾者之間的邏輯鏈條,以及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新思維、新模式、新理論。全書內容共有六章,分為三大部分:**部分為**、二章,解構新興媒體這一媒介組織形態——媒介平臺;第二部分為第三、四章,剖析媒介平臺運行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第三部分為第五、六章,討論媒介平臺的競爭優勢,展望媒介平臺的發展趨勢。
譚天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所所長,國內知名新媒體和電視研究專家。出版《新媒體新論》、《批評與建構——聚焦中國電視》等專著、教材10部,發表《基于關系視角的媒介平臺》、《論社交媒體的關系轉換》等學術論文200多篇,2014年策劃組織參與首屆中國新媒體研究高端論壇。
5.1.3 互聯網思維
規則創新、平臺管理和符號經濟都離不開創造性思維,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把它叫作互聯網思維。媒介平臺的運行規律要遵循兩個方面:一個是互聯網基因,一個是互聯網思維。前者是與生俱來的,后者是逐步發展的。互聯網基因就是媒介平臺的DNA。每個組織,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DNA。騰訊的DNA比阿里的DNA更互聯網化。阿里做的是信息不對稱的生意,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錢。而騰訊從QQ到微信,都是讓信息溝通更方便,讓信息更對稱,做的是信息對稱基礎上靠服務賺錢的生意,這更符合互聯網的精神。
互聯網思維是什么樣的思維呢?互聯網思維主要是指具有互聯網特質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那么,哪些是互聯網的特質呢?對此,有人認為是開放、平等和公平;也有人認為是顛覆、跨界和創新;還有人總結出了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這九大互聯網思維。如今,互聯網思維已經超越了互聯網行業本身,它正在不斷地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理解它究竟是什么,必須從思維科學、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等多個視角切入,從而提煉其要義。
要義之一,顛覆性創新。互聯網思維是高級思維活動,屬于創造性思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創新思維。創新有兩種,一種是漸進式創新,一種是顛覆性創新。在互聯網時代,后一種備受青睞。在互聯網界和經濟領域,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形式出現:一種是用戶體驗的創新,一種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喬布斯用云計算顛覆了傳統手機,雷軍用互聯網思維顛覆了手機生產,而特斯拉更是顛覆了人們對汽車的概念,把代步工具變成 “土豪玩具”。
要義之二,開放中博弈。在互聯網出現之前,信息是不對稱的,對信息的壟斷可以形成權力。但當互聯網出現之后,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僅造就了公民社會,而且改變了社會結構。以往的領導者、教育者們之所以能夠居高臨下,主要源于信息不對稱;而當下出現的是新的信息不對稱,只是天平極大地向受方傾斜。因此,政府監管也要有互聯網思維。在現代社會管理中,“鴕鳥政策”失效了,缺乏互聯網管理思維的領導在決策時常常顯得反應遲鈍,驚慌失措。誠然,開放還須法律保障和法制建設,這既包括建立和健全互聯網秩序,也包括公權力對私權力的尊重。
要義之三,合作中共贏。商場如戰場,在前互聯網時代,是零和博弈,競爭各方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進入互聯網時代,則是非零和博弈,企業之間既有競爭又有合作,不是誰滅了誰,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合作中共贏。我國提出要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何改變?首先就要從改變思維方式開始,從互聯網思維開始。這種思維不僅適用于經濟,也適用于政治,改革新思維就是要把改革的反對者也納入利益共同體。
顛覆性創新、開放中博弈、合作中共贏,互聯網思維的這三大要義歸結到一個核心點,還是“以人為本”。過去我們提“為人民服務”,大多停留在空泛的政治口號上,往往缺乏對個體的尊重和對人性的把握。
此外,互聯網思維還是動態的概念,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其內涵與外延都在不斷地改變、充實和深化。然而,互聯網思維不是包醫百病的靈丹妙藥,它還需要一定的社會環境、生長土壤和物質基礎。我們不應把所有的機遇和際緣都歸功于互聯網思維,也不應把所有的成功經驗都放大上升為互聯網思維,須警惕一切打著“互聯網思維”幌子的商業包裝和騙子巫術。
著名科學家周光召指出:“現在大家都在提創新,一般來說,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漸進性創新,一種是顛覆性創新。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顛覆性創新。” ① 然而,顛覆是要勇氣的。因為顛覆是有風險的,它行走于底線和紅線之上。因為顛覆是有成本的,它需要洞察社會、把握人性。
顛覆要有足夠的智慧,需要洞察現象的本質。你需要的不是一臺鉆孔機,其實你需要的是墻上有一個洞。工業時代,服務體現為產品,常常讓我們把手段視為目標。現在我們不僅做內容產品,還要做服務產品。顛覆還需要理論的創新,長尾理論是利基理論的創新,而維基理論又是長尾理論的創新。
工業社會的邏輯是規模經濟,而對于信息社會中的平臺經濟則是范圍經濟。基于興趣和喜愛而發生分化與重組,最終形成一個個高黏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組織。與大眾傳播下的規模經濟不同,未來社群組織的生存將遵循范圍經濟的邏輯。社群的價值在于運營,一群人聚集起來之后可能一事無成,但也可能做成大事,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創業家》辦黑馬營就明確知道把這群人聚起來要做什么,比如做基金、做風投,甚至可能去做互聯網金融。羅振宇認為結社是這一創新思維的實現方式。為此,他進行了一次先鋒試驗——打造一個網絡視頻脫口秀、同名微信公眾賬號以及知識型社群融合形成的自媒體“羅輯思維”。
以上所述,規則創新和互聯網思維是媒介平臺做強的內在動力,做大才能做強,媒介平臺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還要取決于平臺戰略和平臺生態圈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