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編著的《中國通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的時候,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原書上篇為中國文化史,分門別類地、系統(tǒng)地敘述了社會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和文化學術(shù)的發(fā)展;下篇為中國政治史,講了中國歷史大事及中國歷史的演變,對讀者了解中國歷史大事件、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政治制度以及學術(shù)文化等有很大的幫助。一經(jīng)出版,暢銷數(shù)十年,成為讀者了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物。 今為方便讀者閱讀,將中國政治史作為上篇,中國文化史作為下篇,文字做了少量的相應的處理。
《民國老課本大學版 中國通史 》是流傳最廣最經(jīng)典的民國老課本,最客觀、最嚴謹; 易中天極為推崇的著名史學家呂思勉的經(jīng)典名著; 呂思勉與陳寅恪、錢穆、陳垣并稱“史學四大家”; 反復重印,暢銷數(shù)十載,一書在手,中國五千年歷史全知道。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歷史學家。主要著作有:兩部通史——《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五部斷代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八部專史——《先秦學術(shù)概論》《經(jīng)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中國制度史》《中國民族史》《呂著史學與史籍》和《文字學四種》。他還著有大量歷史通俗讀物。
上編 中國政治史
第一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
第二章 中國史的年代
第三章 古代的開化
第四章 夏殷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zhàn)國的競爭和秦國的統(tǒng)一
第六章 古代對于異族的同化
第七章 古代社會的綜述
第八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
第九章 秦漢間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十章 漢武帝的內(nèi)政外交
第十一章 前漢的衰亡
第十二章 新室的興亡
第十三章 后漢的盛衰
第十四章 后漢的分裂和三國
第十五章 晉初的形勢
第十六章 五胡之亂(上)
第十七章 五胡之亂(下)
第十八章 南北朝的始末
第十九章 南北朝隋唐間塞外的形勢
第二十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
第二十一章 唐朝的中衰
第二十二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
第二十三章 五代十國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二十四章 唐宋時代中國文化的轉(zhuǎn)變
第二十五章 北宋的積弱
第二十六章 南宋恢復的無成
第二十七章 蒙古大帝國的盛衰
第二十八章 漢族的光復事業(yè)
第二十九章 明朝的盛衰
第三十章 明清的興亡
第三十一章 清代的盛衰
第三十二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
第三十三章 漢族的光復運動
第三十四章 清朝的衰亂
第三十五章 清朝的覆亡
第三十六章 革命途中的中國
下編 中國文化史
第三十七章 婚姻
第三十八章 族制
第三十九章 政體
第四十章 階級
第四十一章 財產(chǎn)
第四十二章 官制
第四十三章 選舉
第四十四章 賦稅
第四十五章 兵制
第四十六章 刑法
第四十七章 實業(yè)
第四十八章 貨幣
第四十九章 衣食
第五十章 住行
第五十一章 教育
第五十二章 語文
第五十三章 學術(shù)
第五十四章 宗教
《民國老課本大學版 中國通史》:
第一章 中國民族的由來社會是整個的,作起文化史來,分門別類,不過是我們分從各方面觀察,講到最后的目的,原是要集合各方面,以說明一個社會的盛衰,即其循著曲線進化的狀況的。但是這件事很不容易。史事亡失的多了,我們現(xiàn)在,對于各方面,所知道的多很模糊(不但古代史籍缺乏之時,即至后世,史籍號稱完備,然我們所要知道的事,仍很缺乏而多偽誤。用現(xiàn)代新史學的眼光看起來,現(xiàn)在人類對于過去的知識,實在是很貧乏的),貿(mào)貿(mào)然據(jù)不完不備的材料,來說明一時代的盛衰,往往易流于武斷。而且從中學到大學,永遠是以時為經(jīng)、以事為緯的,將各時代的事情,復述一遍,雖然詳略不同,而看法失之單純,亦難于引起興趣。所以我這部書,變換一個方法,下冊依文化的項目,把歷代的情形,加以敘述,這一冊依據(jù)時代,略述歷代的盛衰。讀者在讀這一冊時,對于歷代的社會狀況,閱讀下冊就會略有所知,則涉及時措辭可以從略,不至有頭緒紛繁之苦;而于歷代盛衰的原因,亦更易于明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