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一起讀的經濟學》主要講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經濟學現象,以那些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消費、投資理財、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事例為切入點。并和大家一起來分析解讀這些事例后面隱藏的經濟學現象和經濟學原理。
擁有一個富足的未來,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那么,從現在起,父母和孩子都來共同閱讀《父母和孩子一起讀的經濟學》吧!
對于孩子的未來而言,經濟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問。可事實卻是,絕大多數家庭都重視對孩子進行各種素質教育,包括奧數、鋼琴、舞蹈、英語、書法、美術等,卻唯獨缺了經濟學的教育。
有經濟學家曾對100名3—8歲的兒童進行過調查,問他們的錢是從哪里來的。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是:“錢是從媽媽的錢包里掏出來的”:其次是“錢是銀行給的”;再次是“錢是售貨員阿姨給的”;只有20%的孩子說,錢是上班掙來的;其中最有意思的答案是“錢是長在樹上的,因為我聽媽媽說過有搖錢樹”。
在某理財夏令營舉辦的購物比賽中。主辦方要求每組孩子用200元購買規定的生活、學習、游戲用品。沒想到孩子們的理財意識非常的淡薄,買東西漫無目的。有些孩子花了近一半的錢只買了規定的一件物品。
在某市,一名高二的學生過年收到了3000多元壓歲錢,沒幾天就在網吧“泡”光了。他如此快速花錢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這筆錢來得太容易了。”一對二十幾歲的小夫妻,當他們自己成家立業時,看到每個月的房租、伙食費、水電費震驚不已,跑回家去找自己的媽媽……報刊媒體近幾年興起了兩個新名詞:月光族——每月收入每月花光的工薪階層:啃老族——成年后不工作啃父母老本的新“寄生蟲”,也指伸手向父母要錢買車、買房、買享受的青年人。
以上種種都充分說明,中國的孩子對經濟學知識非常陌生。甚至可以說是一片空白,自然也就更談不上有理財意識了。與此相反,世界發達國家的少年兒童則在很小的時候就了解和學習投資、創業、消費、理財等相關知識了,這讓他們在18歲以后就可以獨立生活,并能很好地處理遇到的一系列經濟問題。
其實不只是孩子缺乏接受經濟學的教育,很多父母對經濟學知識也是似懂非懂。不具備經濟學知識的父母,自然也很難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經濟學教育,甚至還會因為父母的不正確經濟行為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這樣看來,在現在的中國,父母和孩子都有必要同時接受經濟學的教育。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有正確經濟觀的孩子,也才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富足的未來。
經濟學研究的是人類的經濟行為,被劃為社會科學,但它又和財富與生產有關,涉及數量關系,兼具某些自然科學的特性。也正因此,經濟學往往被視為神秘和高深莫測的,讓人“望而生畏”。
但是。任何深奧的理論,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它也一定可以以最貼近生活的樣子再被還原出來。而本書的目的就是卸下經濟學頭上神秘耀眼的光環。讓它走進尋常百姓家,就算只是孩子,或是對經濟學知識素無了解的父母,也一樣可以讀懂。
本書主要講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經濟學現象,以那些與我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消費、投資理財、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事例為切入點。并和大家一起來分析解讀這些事例后面隱藏的經濟學現象和經濟學原理。
擁有一個富足的未來,是每個孩子的夢想,也是所有父母的心愿。那么。從現在起,父母和孩子都來共同閱讀本書吧!
前言
第一章 怎樣獲得更多的利益——消費經濟學
1.“羊群效應”:理性消費不跟風
2.價格歧視:別掉進商家的陷阱
3.“禁果效應”:讓顧客主動購買的理由
4.“消費者剩余”:捂緊你的口袋
5.信息不對稱:買的為什么沒有賣的精?
第二章 讓你的財富迅速增值——理財經濟學
1.“復利效應”:財富快速增長的秘訣
2.儲蓄:聚沙成塔的秘密
3.保險:未來的“安全帶”
4.股票: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5.基金:省心的理財方式
第三章 經營好自己的生活——幸福經濟學
1.“棘輪效應”:由儉人奢易,由奢入儉難
2.合作博弈:團結才是力量
3.沉沒成本:不要為打碎的花瓶流淚
4.“節儉悖論”:欲望是成就財富的因素
5.“示范效應”:名人的作用
6.“蝴蝶效應”:細節決定成敗
7.“邊際量”:適度的才是對的
8.“破窗效應”:破了的窗戶會更破
9.“青蛙效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四章 你對自己滿意嗎——身價經濟學
1.比較優勢:比較能讓每個人的狀況更好
2.稀缺價值:物以稀為貴
3.“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秘密
4.“木桶效應”:加長自己的“短板”
5.機會成本:在“魚”和“熊掌”之間選擇
6.美麗溢價:漂亮是一種資本
7.勞動價值:什么決定了你的收入?
8.“替代效應”:大米貴了吃白面
第一章 怎樣獲得更多的利益——消費經濟學“羊群效應”:理性消費不跟風先來看一個笑話:約翰是一位石油大亨。有一次,他應邀到天堂參加會議,可當他走進會議室時,發現里面已經坐滿了石油大亨,沒有空的座位了。主持會議的人對他深表歉意。約翰滿不在乎地笑著說,這不要緊,我自有辦法。
于是,他沖著會議室的大門大喊一聲:“快去地獄,在那里發現石油了!”這一喊不要緊,正在開會的人們紛紛向地獄跑去,很快會議室變得空蕩蕩,就只剩下約翰還站在那里。看著這一切,主持會議的人很吃驚,他對約翰說:“人都走光了,現在你可以進來了。”此時,約翰心想,大家都跑了過去,一定是地獄里真的發現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沖出會議室,快速向地獄跑去。
這個笑話說的就是一種跟風現象,這種現象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羊群效應”,是說在一個集體里人們往往會盲目從眾,在集體的活動中會喪失獨立的判斷,因此又稱為“從眾心理”。
動物學家們發現,大量羊群聚在一起時,是一種很松散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左沖右撞,行動非常盲目。但如果在這群羊中有一只頭羊先動起來,其他的羊便會一哄而上,沒有誰會去考慮前面有狼還是有草地。有人做過試驗,將一根木棍橫放在一群羊前面,如果有第一只羊跳了過去,馬上,其他羊就會跟著跳過去,第二只、第三只……這時,如果有人故意撤走那根棍子,那些走過來的羊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樣,跟著跳過去,而全然不管攔路的棍子已經撤走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
在動物界里,不只是羊有這種現象。法國科學家亨利·法布爾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很多松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使其首尾相接連成一圈,然后又在花盆的不遠處撒了一些松葉。一連七天七夜,沒有任何一只松毛蟲吃到松葉。它們只是一直一個跟一個地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直到饑餓勞累而死。
松毛蟲如此,而作為萬物靈長的人類有時也同樣難以擺脫這樣的心理。
20世紀末,網絡經濟一路飆升,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義無反顧地往前沖,結果形成了一股網絡潮。2001年,泡沫破滅。大家這時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余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
所以,羊群里必然有兩種羊:一種從眾的,一種出眾的。前者總是看著別人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后者卻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也有可能只是偶爾脫離了羊群,但是,它們因為善于發揮主觀能動性,所以總是能最先找到水草豐美的地方吃個飽,而其他的羊群跟上的時候就只有吃草根,或者連草根都沒得吃了。
例如,在商場上,由于對信息掌握不充分或缺乏了解,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做出合理的預期,往往是通過觀察周圍人群的行為而提取信息,在這種信息的不斷傳遞中,許多人的信息將大致相同且彼此強化,從而產生從眾行為。投資者就可以利用這種“羊群效應”總結出自己的市場預期。所以你會發現,市場上新生產的商品不見得是大家離不開的,只是因為有人在造勢,培養出了一部分消費者,跟從的人越來越多,商品就有了市場。這就是為什么商品要做廣告的原因。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心理的最重要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正如魯迅所說的那樣,“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很多事情不見得是對的,但是多數人認為是對的也就成了對的。所以,生活中才會有很多人盲目屈服于常態,而失去獨立的機會。有些很有能力的人害怕成為出頭的椽子,一生都埋沒于世俗當中。
“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和立場,決不能盲目跟從、盲目輕信。
還記得幾年前的流行食物“掉渣餅”嗎?從2005年5月開始,這種由一位湖北姑娘“發明”的快餐食品,在短短幾個月內,以星火燎原之勢火遍了大江南北,被人稱為“中國式比薩”。在北京,“掉渣餅”最紅火的時候,賣“掉渣餅”的小店曾經達到1000多家。據業內人士介紹,開家燒餅店投資很少,幾平方米的地方、一臺烤爐、一臺和面機和一個操作臺基本就可以了,總投資在萬元左右。同時,每個餅成本價為7角,烤好按每個兩元計算,除去各種費用,如果每天賣1000多個就可贏利上千元。但是,沒過多久,“掉渣餅”就在一夜之間煙消云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掉渣餅”這種小型特色產品不具備發展成加盟體系的資質,即產品過于簡易,技術或技藝含量不高,易于仿制。大家看到這種準入門檻很低的產品就一哄而上,誰都想在這里分一杯羹,結果做的人越來越多,市場飽和,再加上管理混亂,“掉渣餅”的品牌實力大打折扣,之后又因為不斷有負面消息傳出,一個品牌只好就此倒下。而投資這個項目的投資者中,一開始加盟的人也許還可以賺到一點錢,但是后來盲目跟從的人都成了這個項目的犧牲品。
中國人的從眾心理很嚴重,最普遍的現象就是,當你走在大街上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很多人穿著同一款式的衣服,有的人穿著也許很合適,符合自身的氣質特征,而有些人只是在東施效顰,跟從的結果并沒有自己最先想象的那么完美,相反,只會讓自己顯得丑陋。
“羊群效應”體現了一種盲目性,這種盲目性來自于對自身判斷缺乏信心,大多數人覺得隨大流是一種穩妥的選擇,即使倒霉也有很多人陪著,這就最終導致了“羊群效應”的屢屢出現。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跟從并不見得就是錯誤的,人類因為有某些固定的特征才會區別于其他群體,但是,跟從需要理智,生存需要個性。只有有個性的東西才會引領一個時代的特征。如果你沒有引領一個時代的勇氣,即使是要跟從也要擦亮眼睛,看清楚之后再做決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