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作分為九章,全面地描寫、研究了今文《周書》的同義詞、反義詞、復音詞、同源詞、顏色詞、(數)量詞、代詞等七類詞的發展、使用情況及其特點,并對133個疑難古奧或存在爭議的詞語進行了考釋,可謂客觀、真實、全面地展現了今文《周書》的詞匯系統。
楊運庚,男,安康學院副教授,陜西省優秀教師,安康學院教學名師、學術委員會委員、學術帶頭人,中國訓詁學學會會員,陜西省語言學學會理事。長期從事古漢語詞匯及陜南方言研究,主持省部級等項目13項,著有《今文(周書)同義詞研究》《今文(周書)詞匯研究》《安康市牛蹄贛語方言島方言調查研究》(合著)等學術著作,在《人文雜志》《求索》《漢字文化》等期刊上發表論文40余篇。
序(胡安順)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今文《周書》語言概況
第二節 本書研究所采用的底本及主要參照版本
第三節 本書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第四節 今文《周書》語言詞匯研究概況
第二章 今文《周書》的同義詞
第一節 同義詞概說
第二節 今文《周書》同義詞考察
第三章 今文《周書》的反義詞
第一節 專書反義關系的判定標準與判定方法
第二節 今文《周書》反義詞考察
第四章 今文《周書》的復音詞
第一節 復音詞判定
第二節 今文《周書》的普通復音實詞
第三節 今文《周書》的專名復音詞
第四節 今文《周書》的復音虛詞
第五章 今文《周書》的同源詞
第一節 同源詞概說
第二節 今文《周書》同源詞考察
第六章 今文《周書》的顏色詞
第一節 今文《周書》顏色詞的類別范疇與意義來源
第二節 今文《周書》顏色詞的歷史發展
第三節 今文《周書》顏色詞的特點
第七章 今文《周書》的數量詞
第一節 今文《周書》的量詞分類分析
第二節 量詞產生時間問題
第三節 今文《周書》量范疇表達
第四節 今文《周書》量詞及數量范疇表達的特點
第八章 今文《周書》的代詞
第一節 人稱代詞
第二節 指示代詞
第三節 疑問代詞
第九章 今文《周書》疑難、爭議詞語考釋
參考文獻
《今文<周書>詞匯研究》:
(三)同義詞以彼此詞性一致為前提條件
關于詞性與同義詞的關系問題,學界在20世紀后期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張世祿、高名凱、胡裕樹等主張,構成同義關系的詞語彼此之間的詞性可以不同,也就是不同詞性的詞,只要彼此之間的意義相同,可以構成同義關系。高慶賜、張永言、劉叔新等認為,同義詞必須以彼此之間的詞性相同為基本條件之一,詞性不同的詞,即使彼此意義相同,也不能看作同義詞。在兩種主張對立的情況下,又有少數學者提出了折中的觀點,他們認為同義詞彼此之間最好保持詞性一致,但是他們也認可詞性不一致的詞構成同義關系。
以上哪種觀點符合同義詞的概念內涵,必須先分析詞性與詞義之間的關系。詞性決定著詞義反映客觀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反映客觀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又決定了詞義的核心理性意義的構成。在客觀世界中,一個客觀事物不可能與一個動作行為等同,一個動作行為也不可能與一個性質狀態等同,反映在語言詞匯中,就是一個名詞不可能與一個動詞的核心理性意義相同,一個動詞也不可能與一個形容詞的核心理性意義相同。也就是詞性不同的詞,無論通過語言世界還是客觀對象世界的檢驗,都是不能構成同義關系的。“詞類范疇實質上規定了詞義從什么角度或以何種方式反映對象,它還是詞的整個含義中有重大影響作用的因素,因而兩個詞若這個因素互不相同,各自的含義所反映的對象就有不一樣的表現,彼此在含義上的差別當然不小,從而使得兩個詞之間不能有同義關系。”從語言本體和語言與客觀世界的關系角度看,不同詞類的詞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共同核心理性意義的,沒有共同的核心理性意義,就不可能構成同義聚合關系。因此,同義詞彼此之間的詞性必定相同,也必須相同,不存在同義詞之間詞性不一致的說法。
(四)同屬一個相同的共時層面是同義詞存在的土壤
同義詞在本質上屬于共時的橫向聚合關系,只有彼此之間在某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同時存在、同時被使用,才能稱得上是同義詞,因此共時性是同義詞的基本屬性。張生漢先生說:“幾個詞匯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同義關系,只能在同一歷史時期的同一語言符號系統內進行考察。現代漢語同義詞是這樣,現代漢語之前的任何時代漢語的同義詞也應該是這樣。”共時性是同義詞存在的基本條件和土壤,脫離了共時性也就脫離了同義詞賴以存在的條件,脫離了共時性也就脫離了同義詞研究的參照,不屬于同一個共時系統的詞匯系統往往是不同的,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包括聚合關系也往往是不同的。黃金貴先生說:“同義詞一個基本特性是共時性,這就是說,一組同義詞組的詞群,必須一起使用的,同義詞之所以會出現、存在,就是因為社會交際表達的需要;之所以有辨析的必要,就因為在一起使用中因詞義相同,難以辨認。離開了共用,就失去了同義詞賴以存在的空氣和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