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
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每當我認真閱讀原著和譯稿時,總是愛不釋手。當譯著呈現在面前,我又反復閱讀,回味無窮。我感到,當知識經濟之風吹入我國之際,認真地研究世界各國發展高技術的經驗和教訓尤為必要。作者用大量的事實說明,規劃發展高技術中心是充滿風險的事業;發展高技術不能把資金浪費在新建的基礎設施上,不應忽視原有的歷史基礎;高技術中心的建設不是輕而易舉的,它需要有長遠的眼光。
作者提出,“本書的目標是分析而理解產業的創新環境形成的過程,這種環境使得有活力的區域或地方經濟獲得真正的經濟增長。”在分析了當代信息技術、全球經濟、生產和管理方式等三大革命的基礎上,本書著眼于城市和區域,把高技術中心(technopoles,或譯為“技術極”)的創新環境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書漫游了美國硅谷、波士頓128公路、原蘇聯西伯利亞科學城、韓國大德、日本的筑波以及其他技術城、中國臺灣新竹、法國安蒂波利斯科學城、英國劍橋、西班牙塞維利亞、澳大利亞阿得萊德等地,詳盡地分析了高技術中心的來龍去脈:地理區位、發展歷史、人文景觀、經濟運行機制、企業行為、政策法規、技術發展等;書中對倫敦、巴黎和東京等老的大都市以及慕尼黑、南加利福尼亞等新的都市地區的創新環境也進行了細致的調查研究。在后兩章中,根據各國的經驗和教訓,對一些有關的重要政策問題,例如,發展高技術需要什么樣的創新環境,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政府各自應該如何營造創新環境,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和地區需要如何規劃這樣的發展等,都進行了理論上的深刻闡述。
該書說明了21世紀的經濟成功將取決于人們在這些挖掘和制造信息的“礦山和工廠”里的協同作用和創新環境。作者提出,營造這樣的創新環境已經成了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和社會聲譽的問題。該書引導讀者在面對各種復雜情況時去考慮創新環境這一含蓄的、令人捉摸不定的概念的真正含義。例如,在“硅谷”一章,作者生動而詳盡地分析了硅谷的歷史和現狀,在小結中,除了強調硅谷形成過程中的結構性生產要素(信息原料、風險資金、高技能科技勞動力)以外,特別提出:企業家文化,以及硅谷建立在工作基礎上的、在酒吧中得到加強的社會網絡——“集體企業家”,已經成為其創新環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又如,書中最后一章提到:建立高技術中心整個事業的最艱難部分,是推動大學研究人員和產業界的聯系。“還決定于稱之為學術文化或產業文化那樣的東西。在高度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這種聯系可以是非正式的,通過隨便的交往或通過鼓勵有創業精神的大學衍生公司而建立起來。在一些比較拘謹的國家,……這種聯系可比較認真地通過中介或聯絡機構建立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