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臨床專家驗方集》一書的補充,收集了33位上海著名臨床醫學家歷年來在臨證中積累而成的有效經驗方藥編纂成冊,包括臨床專家古方應用心得,臨床常用中藥、配伍藥對和組藥經驗等,以便讀者更好地學習當代上海老一輩學術思想和經驗。
為紀念上海中醫藥大學建校60周年,特組織編寫上海中醫藥大學大學、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專家委員會《臨床專家驗方集》,征稿后得到委員們熱烈響應,均將自己歷年來在臨證中積累而成的有效經驗方藥總結成文應約投稿。由于該書擬定的編寫體例及篇幅等限制,難以將作者文稿的全部內容匯入。未人部分的臨床寶貴經驗,將其另行編輯出版,書名為《臨床專家方藥經驗集》,以供當代中醫臨床家學術經驗傳承研究者及中青年臨床醫師學習參考。
顏德馨
一、古方應用
(一)麻黃附子細辛湯
(二)附子湯
(三)風引湯
(四)天王補心丹
(五)血府逐瘀湯
二、常用中藥
(一)人參
(二)黃芪
(三)蒼術
(四)附子
(五)酸棗仁
(六)川芎
(七)水蛭
(八)羌活
(九)葶藶子
三、藥對配伍
(一)附子配羚羊角
(二)桔梗配枳殼
(三)黃芪配蘋藶子
(四)蒼術配黃柏
(五)半夏配夏枯草
(六)蒲黃配葛根
石仰山
一、古方應用
補陽還五湯
二、藥對配伍
(一)牛蒡配僵蠶
(二)柴胡配香附
(三)草烏配磁石
(四)白芍藥配甘草
(五)地龍配地鱉蟲
(六)全蝎配蜈蚣
(七)當歸配黃芪
沈自尹
一、常用中藥
枳實
二、組藥經驗
佛手、陳香櫞、枳實、青皮、莪術、檳榔
秦亮甫
一、常用中藥
(一)芍藥(赤芍藥、白芍藥)
(二)冬(天冬、麥冬)
(三)天麻
(四)金銀花
(五)海螵蛸
二、藥對配伍
(一)款冬花配紫菀
(二)川貝母配浙貝母
……
王大增
張云鵬
陸德銘
李庚和
柏連松
施杞
夏翔
唐漢鈞
郭天玲
蔡淦
陳以平
陳湘君
王左
吳銀根
何立人
石印玉
徐敏華
王慶其
徐振曄
《臨床專家方藥經驗集》:
一、古方應用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代王清任之《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由黃芪、當歸、赤芍、地龍、川芎、紅花、桃仁組成。原方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適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偏癱。方中重用生黃芪以補元氣,氣行則血行,為君藥;當歸活血補血,為臣藥;再配以赤芍、川芎、紅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使瘀祛而不傷正;地龍長于通行經絡,諸藥合用共奏補氣活血通絡之功,是益氣活血法之代表方劑。
此方在骨傷科臨床上廣泛運用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緩解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周圍神經損傷等多種疾病的治療,收效良好。運用本方宜根據病證之不同適當加味。如風寒濕盛者,可與麻桂溫經湯相合,或加制川烏、制草烏;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茯苓;肝腎不足者加桑寄生、杜仲、川斷等;肢體麻木明顯者可加全蝎、蜈蚣;瘀滯盛者加水蛭、三棱、莪術等。
二、藥對配伍
(一)牛蒡配僵蠶
牛蒡、僵蠶是石氏擅長運用于傷科臨床的一對要藥,尤其是在傷科雜病中的運用更為廣泛,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肩關節周圍炎、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髖關節滑膜炎、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拇囊炎等。石氏認為該類疾病大多屬中醫“痰濕入絡”范疇,其主要病因是由于人體氣血不和、運行不暢,導致氣血壅滯、津液凝積,進而聚積成痰。若入于經絡則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則頭項胸背腰骶掣痛,手足牽掣隱痛,聚于局部則腫而成塊。正如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濕》中日:“以故人之初生,以到臨死皆有痰,皆生于脾……而其為物,則流通不測,故其為害,上到巔頂,下到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充分說明痰濕為患,隨氣升降無處不至,而遍于全身。因此石氏依據中醫學辨證施治特點,牢牢抓住痰濕致病之因,針對性地采用化痰利濕,通絡散結之法,對該類疾病進行辨證治療。石氏每每運用牛蒡、僵蠶兩藥,為其治痰散結之要藥。牛蒡,性涼、味辛苦,祛痰消腫、通行十二經絡;《本草備要》日其“散結除風……利腰膝凝滯之氣”。《藥品化義》日其“能升能降,主治上部風痰”。《普濟本事方》日其“治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僵蠶,性平、味辛咸,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本草求真》日其為“祛風散寒、燥濕化痰、溫利血脈之品。”《本草思辨錄》日其“治濕勝之風痰……劫痰濕散肝風”。由此,牛蒡、僵蠶兩者配伍應用可通行十二經脈、開破痰結、導其結滯、宣達氣血、滑利關節,故石氏家傳名方“牛蒡子湯”即以此兩藥為君組成。
(二)柴胡配香附
柴胡、香附藥對是石氏運用于治內傷疾患之要藥。石氏認為:“頭胸腹之內傷不論其新傷宿損,或虛實之證,總與肝經相系。”故施治時往往使用肝經之藥,多以柴胡與香附相需為用。柴胡,味苦,性微寒而質輕,為厥少二經的引經藥,按足少陽經的循行是由上至下,足厥陰經則由下至上,故可隨經氣上下,能升能降,具升清陽、降濁陰之功。《醫學啟源》日:“柴胡,少陽、厥陰引經藥也,”石筱山曾言:“柴胡能升能降,因而得著一個‘和’字,只要善于用,不論病在上、中、下哪一部,都很適宜,其是治傷科內傷的一味有效良藥。”香附,味微苦甘,性辛,入肝、三焦之經。《本草綱目》曰其入“手足厥陰、手少陽,兼行十二經,八脈氣分”。又日:“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則上行胸脯,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外徹腰足。”而傷科內傷初成皆由卒然身受,其部位都在頭、胸、腹、會陰等處,屬于瘀阻或氣滯,其癥狀除疼痛脹滯者外,更是諸變百出,但總由陰氣不舒(氣滯),陽氣不達(氣郁)所為。故應用此藥對疏泄肝膽三焦氣血之郁滯最為適宜。柴胡香附藥對運用,在臟主血,在經主氣,故以之治臟是血中之氣藥;以之治經,是氣分之藥。只要配伍得宜,自能開郁散滯而通達上下,用治傷科內傷瘀阻氣滯諸證,確有良效。
石氏善用柴胡、香附藥對,但并不獨用之,每多佐他藥合用。如對頭部內傷(腦海受震)初期,癥見昏厥、惡心、嘔吐、眩暈等患者,往往加用細辛、半夏、薄荷等治之,取柴胡細辛湯之意。若少腹部或會陰部內傷,濁瘀內阻,氣化失司,竅隧不通而見口渴、煩躁等患者,常常加用桔梗、升麻、通草、琥珀等藥治之,用柴胡桔梗湯之理。若胸脅、腹部內傷,氣機失暢,腑氣受阻,癥見胸悶腹脹、便秘等患者,每每加用桃仁、天花粉、芍藥、當歸、枳實、川大黃等藥治之,仿柴胡疏肝湯、復元活血湯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