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以視覺文化理念研究工業設計產品的著作,系在作者博士論文基礎上寫成,介紹了視覺文化的興起、本書稿創新性地提出了“產品視覺性”這一核心概念,構建了工業設計視覺建構系統,不僅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性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還對工業設計的視覺建構方式進行了探索。
《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是一部以視覺文化理念研究工業設計產品的著作,介紹視覺文化的興起、工業設計產品視覺性的結構、產品觀看、數字化世界中產品的視覺建構、工業設計的視覺轉向等內容。本書將工業設計同視覺文化理論相結合,對設計理念、廣告創意等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意義,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適合對品牌策劃、產品設計、廣告創意等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具有跨學科分析的特質,融合了多門學科理論,也適合對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序
工業設計作為工業革命的產物,一百多年以來伴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而不斷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產業和產品結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歷史告訴我們:發達國家都把工業設計作為國家的國策高度重視: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從上個世紀就重視工業設計,使經濟如虎添翼,芬蘭就靠一個電信業和一個“諾基亞”品牌,一舉成為發達國家;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把工業設計作為國家發展經濟的戰略,提出了“科技立國,設計開路”的國策,使日本從戰后出口手工藝品和模仿歐美產品到以高科技、新設計的家用電器和汽車風靡世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說過“英國可以沒有首相,但不能沒有設計師”、“忘記設計的重要,英國工業將永遠不具備競爭力”。在本世紀初英國和韓國領導人在倫敦發布《21世紀設計宣言》,將工業設計納入“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并努力把倫敦建成“世界創意之都”,要把英國建成“創意之國”。這些資源貧乏的國家憑著不斷科技創新和創建世界品牌成為發達國家,他們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工業設計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的戰略之一,是企業興衰存亡的秘密武器。
20世紀7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科技成果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宣告了“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用后就扔”的大工業文明成為歷史,世界步入了知識經濟的信息時代。整個世界由大工業時代以犧牲環境和傳統文化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轉向節能綠色環保;由工業時代誰控制技術和質量就控制市場,轉向誰控制設計就控制市場;從初期單純滿足功能、從事形態、色彩、紋樣和單一產品的設計到綜合系統設計、傳統工業設計理念和方法已經成為過去;從企業作為興衰存亡的的武器到成為發達國家發展經濟的“設計立國”的國家戰略;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再一次發生歷史性的巨變,由大眾消費轉向個性化的小眾消費,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文化消費;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重新得到高度重視,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世界上新的熱門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大國、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和設計教育大國。中國制造業中的高鐵軌道交通裝備、通信裝備等領域達到了引領世界發展的水平;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的產量世界第一;我國有數十萬設計藝術在校生,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設計師在國際設計比賽中屢屢獲獎,中國設計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但是,我們還必須清晰認識到我國還不是世界的制造強國、經濟強國和設計強國,更不是發達國家,我們還處在新興國家之列。為此,中央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文化強國”的偉大戰略,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加快創新驅動戰略力挺創業投資》、《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可以預見:工業設計將成為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大國”轉型升級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之一。工業設計和文化創意產業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的發展機遇、將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工業設計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成了新的熱門領域。
鮑懿喜博士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敏感而前瞻性的學術嗅覺,抓住機遇,率先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的探索研究。
鮑懿喜博士的《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是一部將產品的視覺傳達性及文化功能性作為研究視域,著眼于工業設計的理論構建,以視覺文化為切入點,匯集了設計美學、傳播學、符號學、社會學、哲學、大眾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學科理論來研究工業設計的理論新著,從一個層面夯實了工業設計領域的理論基礎,使之更具有理論的統攝性、自覺性,從而實現不同理論層面的跨界溝通。該著作分為五章,作者論述了視覺文化興起的時代背景和趨勢;從視覺性看視覺文化的三個主要特征;重點對工業設計的外觀形式構建的產品視覺性的表層結構和觀看機制構建的產品視覺性的深層結構進行了深入的科學分析,并對日常生活中的產品的視覺實踐進行了剖析;作者還就大數據時代中產品的視覺構建與文化表征以及工業設計從可見到不可見的視覺轉向的雙重屬性基本規律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具有如下三個富有創新的特點:(1)以跨學科為研究特色,探索了兩者進行交叉研究的方法與內容,將民族志、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哲學、電影學等學科的成果進行交叉研究,使研究成果有所突破。(2)以“產品視覺性”為核心概念,構建了工業設計視覺建構系統。作者依據視覺文化的特性提出了“產品視覺性”新概念,以此概念為出發點,不僅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性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而且對工業設計的視覺建構方式也進行了探索。(3)對數碼產品的視覺建構與文化表征功能進行了論述。作者依據數字化生活方式的特性,對數碼產品這一類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建構方式和文化表征功能均進行了深入分析。
綜上所述,《產品的視覺性與文化實踐》一書以“產品視覺性”為出發點,對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性結構進行了系統分析,而且對工業設計的視覺建構方式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前瞻性探索,特別是對數碼產品這一類嶄新工業設計產品的視覺建構方式和文化表征功能進行的系統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我相信這一學科交叉的探索性研究將引起設計界及社會科學研究者的興趣與關注。
設計正如空氣和水一樣無處不在、必不可少。設計是古老而年輕的產業,古老指設計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生活和生產的需求而誕生發展;講其年輕是指把設計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的歷史只有幾十年,無數奧秘有待探索。設計是設計師憑著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用智慧和良知、應用科技的成果和優秀文化創造未來,造福人類,將人們的理想變成現實,把需求和概念變成商品的創造性系統工程。設計的核心在于創新,而一切創新的核心在于能否商業化,能否促進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能否建立“天人合一”的和諧系統,使人們的生活更美好。設計已經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和全世界設計師的共同事業。衷心祝賀鮑懿喜博士的力作出版,并期待在設計領域中有更多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問世!
〔日〕千葉大學名譽博士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張福昌
2016年6月23日
鮑懿喜,華東師范大學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訪問學者,具有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設計學等多學科知識背景,主要從事品牌策劃等研究和實踐工作。
緒論 ………………………………………………………………………………… 1
第一章 重提圖像:視覺文化的興起 ……………………………………… 18
第一節 世界被把握為圖像:視覺文化時代的來臨…………………………19
第二節 從視覺性看視覺文化的特性 ………………………………………34
第三節 從圖像到產品:視覺文化的觀看之道………………………………45
第二章 工業設計產品視覺性的結構 ………………………………………58
第一節 外觀形式構建產品視覺性的表層結構 ……………………………59
第二節 觀看機制構建產品視覺性的深層結構 ……………………………78
第三章 產品觀看:日常生活的視覺實踐………………………………………100
第一節 工業設計是一種日常生活的實踐藝術 …………………………101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產品觀看 …………………………………………112
第三節 產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示 ………………………………………125
第四章 數字化世界中產品的視覺建構與文化表征……………………… 139
第一節 數字化世界催生數字圖像與數碼產品 …………………………140
第二節 數碼產品的視覺建構方式…………………………………………152
第三節 從數碼產品的視覺特性到文化表征………………………………163
第五章 從可見到不可見:工業設計的視覺轉向………………………… 175
第一節 可見與不可見:視覺文化的雙重屬性 ……………………………175
第二節 從形式到意義:會溝通的設計 ……………………………………184
第三節 從真實到虛擬:非物質設計的興起………………………………194
第四節 從產品到服務:產品成為服務的媒介 ……………………………203
結語…………………………………………………………………………………213
參考文獻……………………………………………………………………………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