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評論(第一輯)》著重介紹了法國藝術評論家和電影批評家對政治美學、哲學及電影等的思想觀點,特別是對政治與美學關系的獨特見解:介紹了當代著名藝術評論家安塞爾姆·基弗、丹托等人的藝術思想;重點探討了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體系、藝術方向何在等重大命題以及國內著名藝術家宋冬、嚴智龍等人的創作理念。
每一種藝術都應該要有它的當代性,當代藝術不僅僅包含新的藝術類型,也包括傳統藝術類型在今天獲得了它新的生命。然而,沒有真正的藝術評論,這種新的生命也會黯淡無光;沒有嚴肅的藝術評論,當代藝術往往令人不知所措。
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蓬勃發展相比,我們還缺少嚴格意義上的以當代藝術的評論為主旨的讀物,《當代藝術評論》正是希望能夠打造一個對當代藝術進行深度評論、推介優秀藝術家的純學術平臺。它追求藝術評論的理論性,并把前沿藝術理論作為核心欄目。每輯選擇一位藝術理論家或一個藝術主題,全面而深入地呈現相關問題的論爭焦點。它注重當代藝術的“事件性”,對重要的當代藝術活動、藝術展覽或藝術會議進行詳細介紹。每輯選擇一位知名藝術家和一位具有潛力的藝術家作為重點推介,從藝術活動、藝術作品、藝術家隨筆、相關評論和展覽現場記錄等方面多角度地呈現,突出學術性和思想性。
本輯著重介紹了法國著名藝術評論家和電影批評家對政治美學、哲學及電影等的思想觀點,介紹了當代著名藝術評論家安塞爾姆·基弗、丹托等人的藝術思想,重點探討了經濟全球化、市場經濟體系、藝術方向何在等重大命題以及國內著名藝術家宋冬、嚴智龍等人的創作理念。
我們希望以理論性和思想深度形成自己的思路和美學風格,見證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并留下自己的印跡。
理論工廠
藝術能夠改變世界嗎?——雅克·朗西埃訪談
在雅克·朗西埃的邊緣處
拼貼的表面——純詩與工業設計在此相遇
審美無意識
朗西埃談希區柯克——電影影像的多重功能
朗西埃與芭蒂歐的“非美學”之爭
異議忌維——政治和美學
藝術事件
未來藝術論壇——藝術的方向
藝術人物
藝術人物:宋冬
物盡其用——趙湘源和宋冬
北京之聲——宋冬:剩余價值
話語·實踐
當代藝術的另外三個平滑面——論單性平面、后網絡情懷和后生態美學
丹托與理論的復興
沉思的非視覺印象——論保羅·克利作品中的表現性
筒論安塞爾姆·基弗的藝術創作
原始表象和安塞爾姆·基弗的后現代主義
發現
發現:嚴智龍
藝術本來就是超現實的——嚴智龍的水墨畫冊序
“鳥”之隱射:嚴智龍對中國當代繪畫的改造
逾越與返魅:嚴智龍的隱喻水墨畫
聲音
藝術的責任就是指出方向——王己一訪談錄
思想文化
寫作是一種修煉
書評
精神分析模型解讀當代藝術現象——評《實在的回歸:世紀末的前衛藝術》
“鳥”之隱射:嚴智龍對中國當代繪畫的改造
文/馬琳
今天中國的當代繪畫,風格迥異、花樣繁多,有眼花繚亂之感。究其路數淵源,無外乎是從四大門庭走出的眾生像:一是從本土傳統中萌生出的繪畫格式參入現代形式,其內容依然落后甚至迂腐;二是從美術學院派生出來的夾雜舊式西畫或蘇聯油畫的所謂中國民族性繪畫,其面貌似乎總擺脫不了藝術低能的奴顏之氣;三是得益于改革開放后,一批先知先覺、大徹大悟的自由藝術家,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將藝術的視角投向中國正在巨變的社會,其批判性總難擺脫生猛之氣;四是從海外“鍍金”回國的藝術家,渾身洋溢著“國際”后現代思潮的范式,作品耳目一新之后,當代藝術的當下性思考總會迫使受眾“另眼相看”兩眼。中國當代繪畫的學術性與文化性融于當下性之考量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身份價值的確立之所在。
嚴智龍早期的油畫經歷了一個不斷被解構,又不斷被重組的過程。他是學院派出身,在湖北美院本科階段接受了專業的繪畫訓練,具有扎實的具象寫實能力。在天津美院研究生讀書期間,歐洲現代繪畫吸引了他,他把表現主義中的繪畫性和象征主義中的隱喻性運用于他的創作中,同時,還可以看到野獸派和超現實主義的影子。在這種對三維空間不斷解構,又一次次重組在平面形式的過程中,嚴智龍漸漸靠近了自己的繪畫方向。這時,墨西哥藝術家塔馬約現代語言給了他極大的啟發。塔氏在吸納本土文化傳統、接受歐洲現代主義形式繪畫的基礎上,投身純繪畫的研究,作品釋放出濃郁的墨西哥本土文化特質。受塔馬約的影響,嚴智龍將大量的精力和注意力關注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性呈現,試圖將現代主義的繪畫經驗與中國傳統藝術經典符號緊密結合,以油畫筆觸代替寫意筆墨,傳達他對歷史與當下、生活與藝術的獨特感悟。我們在嚴智龍近期創作的油畫作品中可以看到當代繪畫語言是如何在他的畫面中生成,而他對藝術的思考又如何在畫面中被體現并隱射其間。
“鳥”是嚴智龍潛意識就存有的印記,少兒時就為它魂牽夢繞,待到成人才陸續了解它其實是中國最久遠的圖騰文化的代表,幾千年的圖像史,“鳥”的賦義與隱喻文脈有序,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對“鳥”的當下思考無疑成了嚴智龍對中國當代藝術持續創作的一個主題。嚴智龍生活在“八大”的故鄉江西,對八大山人作品中鳥的形象和造型美學頗有研究,與八大山人筆下鳥的白眼向青天、情態倔強不同,嚴智龍筆下的“鳥”理性、安然,富于歲月的蹉跎之感,有一種圖騰和象征的意味。這些鳥的形象來源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文物,在氣息上有不謀而合的神秘兮兮的怪誕和神圣感。長沙馬王堆帛畫和湖北曾侯乙墓中那種混沌、神秘感的“鳥”的神性也深深打動了他。在嚴智龍看來,“鳥”是一種神靈,它與人類相伴而行,裹挾著人之自由與善良,并能發現隱憂的陰險。它充滿靈性和純粹,配合“音符”和日常用品的“床”“椅子”等,好像一種高遠的生命在音樂的氣氛中得以舒展,古老的神話穿越時空,得到現代的媒說一般。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對比和融合,既矛盾又隱喻,在新的藝術語境中生發新的意念。嚴智龍從自我意識和民間藝術出發,把古代的圖騰符號并置在當代藝術的意境中,并置換出一種可識別的當代圖式。
在繪畫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上,從羅杰·弗萊到格林伯格都建立了自己的形式分析與批評理論。那么,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繪畫的語言要素還有沒有一種新的發展可能性?繪畫還有沒有一種自身的訴求?從西方風起繪畫死亡論開始,一直以來成為各國批評家、策展人討論的對象,嚴智龍試圖從繪畫內部對這些問題進行突破,尋找當代改造的良方。他連接了現代繪畫的脈絡,解構圖像密碼又重新組合新的元素。這種突破具體表現在對繪畫線條、色彩、形式和對新的情境的追求。嚴智龍喜歡畫一些隨性但不隨意的素描,這些素描作品與他的油畫作品一脈相承,他喜歡運用線的勾勒來產生描繪物體的形象。羅杰·弗萊在《線條之為現代藝術中的表現手段》-文中討論了線條賦形的原理和純粹線條表現的可能性:“首先,這是一種更加緊密地編織在一起地綜合的形式結構——一種更加有力的統一性,恰恰是因為藝術家不再聽命于大自然的任何特殊事實,而是必須在每一個情形下重新確定什么是本質的東西,什么是偶然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