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的19歲大學生略薩愛上了比自已大十歲的胡利婭姨媽,她有著尷尬的雙重身份: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大學生的舅媽的妹妹……這場激情戀愛受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利馬社會百般的阻撓,這一過程跟廣播連續劇作家駭人的講述結合在了一起。
《胡利婭姨媽與作家》是略薩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二十章,以單數各章為主線,作者敘述他與胡利婭姨媽戀愛的經過和結局,并夾敘了廣播連續劇作家卡馬喬明明是暢銷廣播劇制作人卻被廣播電臺老板剝削致死的悲慘遭遇;同時,作者把若干個獨立成篇的短故事組成雙數各章,從多個側面描繪了五十年代秘魯社會生活的奇形怪狀。略薩在這部作品中的廣泛敘述把各種歷險故事的價值聚集在了一起:這里有莎士比亞火熱的激情與情節劇相關成分精彩的巧合,也有高雅文學崇拜者與粗俗作家的不期而遇。小說出版后被拍攝成電視劇,引起巨大反響。
在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編著的《胡利婭姨媽和作家》一書的結構安排上,作者的確花費了不少心血。比如,在本書單數各章里(全書一共二十章),介紹了略薩與胡利婭的戀愛故事,同時為了表現那個毒龍般的社會如何吃人,作者頗具匠心地安排了劇作家彼得羅·卡瑪喬的興衰史;而在雙數各章里(除第二十章以外),竟然各章獨立地作起短篇小說來,其故事情節又與單數的長篇小說全無直接關聯,如第二章講了一個婚禮上被揭出的丑聞;第四章講了一個警長夜間巡邏的故事;第六章講了一樁強奸幼女案;第八章講了一個靠滅絕老鼠發家致富的公司老板如何遭到妻子兒女的唾棄;第十章講了藥品推銷員馬羅金由于車禍而引起的精神分裂;如此等等。在雙數章中,作者故意使人物混亂,以表明卡瑪喬這個劇作家由于精神錯亂,其作品已經顛倒混亂到了何種程度。像這樣把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交叉安排在一部作品里的手法,即使在歐美小說中也是罕見的。作者為什么這樣做?讀完全書后我們方才能品嘗出它的味道:雙數各章的短篇故事是一幅幅社會風俗畫,將它們連貫起來看,便構成一個多層次的社會舞臺。而長篇故事中的主人翁就是在這個舞臺上表演出一幕幕繪聲繪色動人心弦的活劇的。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
著名作家,世界小說大師,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囊獲全球重要文學大獎,包括諾貝爾文學獎:1985年獲海明威文學獎,1986年獲西班牙阿里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1988年獲美洲金質獎章,1994年獲西班牙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文學獎,1999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2000年獲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1976年被推選為國際筆會主席,201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章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我很年輕,和外祖父、外祖母同住在米拉弗洛雷斯區奧恰蘭大街的一幢白墻的別墅里。為了日后得以依靠自由職業為生,我正在圣馬爾可大學攻讀法律,實際上我更向往成為一個作家。當時我還擔任著一項頭銜響亮、工資微薄、但是有利可圖、工作時間可以由我自己支配的工作:泛美電臺新聞部主任。我的任務是把報紙上有關的新聞剪下來,稍加潤色,編成廣播新聞稿。我手下的編輯是一名頭發抹得油亮、熱衷于各種天災人禍消息的小伙子,名叫帕斯庫亞爾。每隔一小時播送一次新聞,每次一分鐘;只有中午十二點和晚上九點連續播送十五分鐘。但是我們總是一下子準備好幾份新聞稿,這樣,我就可以上街逛逛,在科爾梅納大街的咖啡館里坐坐,有時去上幾節課,或者到中央電臺的辦公室去串串門,那里要比我的辦公室熱鬧些。
這兩家廣播電臺同屬一位主人,互為鄰居,都坐落在貝倫大街上,離圣馬丁廣場很近。這兩家電臺毫無相似之處,倒更像那種天生的悲劇姐妹,一個嬌媚無比,另一個滿身瘡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泛美電臺占據著一幢嶄新的樓房的第二層和樓頂的平臺;這里的工作人員個個雄心勃勃,頗為時髦,以年輕和華貴而自負。盡管播音員不是阿根廷人(這一點,彼得羅·卡瑪喬可能已經向你們說過),但也稱得上是銀嗓子。泛美電臺播放很多音樂節目,大量的是爵士音樂和搖擺舞曲,也有一點古典音樂;泛美電臺的電波總是在利馬首先播出紐約和歐洲的最新流行,但是它也并不輕視拉美音樂,雖然這種音樂總是有點摻假;泛美電臺對于民族音樂則十分謹慎,最多播送一點華爾茲舞曲。也有一些知識性的節目,如《往事回憶》、《國際時事述評》之類;甚至在輕松愉快的節日中,也要插進《問答比賽》和《榮譽跳板》。這種力圖不過分落入俗套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由帕斯庫亞爾和我主持的那個新聞部足以證明泛美電臺對文化的重視,這個新聞部設在頂樓平臺上的閣樓里,從那里可以眺望大街上的垃圾堆和利馬市內樓房頂上的柏木窗。登上這個閣樓要乘電梯,電梯有個令人討厭的毛。哼沒到地方,門便開了。
中央電臺則相反,他們擠在一所老式住宅里,那里院落套院落,夾道通夾道;只要聽一聽那些播音員毫無忌諱的滿嘴俚語,就能了解它那五光十色、平民大眾化的特色和強烈的地方氣息。這家電臺很少播送新聞;它的女王和主宰者是秘魯音樂,包括安第斯音樂;劇院的印第安歌手經常光臨電臺參加實況演出;播音前幾個小時,聽眾便人山人海地聚集在門口等候。此外,熱帶音樂、墨西哥音樂、布宜諾斯艾利斯音樂也大量地從它的電波里傳出去。它的節目很簡單,缺乏想象力,但是收效很好,如:電話訂貨、誕辰小夜曲、喜劇演員的街淡巷議、唱片和電影。但是,據各方面調查,它的膾炙人口的大菜卻是廣播劇,這個節目使它牢牢地保住了廣大聽眾。
他們每天至少要播送五六個廣播劇。在播音時,我偷偷觀看那些演員,覺得非常開心。他們化裝成衰老、饑餓、衣衫襤褸的男女,清新悅耳、動人心弦、充滿青春活力的嗓音,同他們蒼老的面孔、難看的嘴唇和無神的眼睛形成了可怕的對照。“有朝一日秘魯把電視臺安裝起來,他們除了自殺,別無他路。”小赫納羅隔著播音室玻璃,指著那些演員預言道。他們像在一個大魚缸里,手捧劇本,圍在話筒的四周,一切就緒,準備開播《阿爾維阿家族》的第二十四章。
說實在的,那些聽了盧西亞諾·潘多的播音而傷心落淚的家庭主婦們,如果看到他佝僂的身體和斜視的目光,會感到多么失望。∧切┍缓稳颇取どG兴挂謸P頓挫的聲調勾起了往事回憶的退休老人們,假如看到她肥胖的下巴、濃密的髭須、扇風大耳和青筋飽綻的樣子,又該多么掃興呀!但是,電視傳到秘魯的日子還遙遠得很,因此,這群廣播劇動物賴以為生的行業,看來暫時還是頗為穩定的。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