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作為群經之首,乃華夏文明的宇宙觀和價值觀的源頭,歷來令人著迷。探索它的奧義和源頭,不惟文獻典籍汗牛充棟,坊間的解說也是形形色色滿坑滿谷,再出一本有何益處?本書無論從切入的視角、假設的前提、辨析的工具、提出問題的思路、追尋其解答的分析推理,均與籠罩著當前易學界的周易解說有不同的旨趣,其所致力的新途徑因此可望對易學能有所拓展。重新詮釋《易經》,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話語系統進行對話,因而是極有意義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本稿作者發覺把辯證邏輯、計算機數據處理、統計分析等工具和行為認知科學等方法運用到易學中,不惟能解答諸多元問題,對于易經體系的整體詮釋也更妥帖曉暢。 本書的前篇12講,著力建立起新的分析框架;后篇12講,則是對易學解析的新方法做進一步的闡發和證明。順便也對易經在現代生活中的日常應用進行了若干探索,以期替日后的持續開發打下基礎。
《易經》作為群經之首,乃華夏文明的宇宙觀和價值觀的源頭,歷來令人著迷。探索它的奧義和源頭,不惟文獻典籍汗牛充棟,坊間的解說也是形形色色滿坑滿谷,再出一本有何益處?本書無論從切入的視角、假設的前提、辨析的工具、提出問題的思路、追尋其解答的分析推理,均與籠罩著當前易學界的周易解說有不同的旨趣,其所致力的新途徑因此可望對易學能有所拓展。重新詮釋《易經》,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話語系統進行對話,因而是極有意義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本稿作者發覺把辯證邏輯、計算機數據處理、統計分析等工具和行為認知科學等方法運用到易學中,不惟能解答諸多元問題,對于易經體系的整體詮釋也更妥帖曉暢。 本書的前篇12講,著力建立起新的分析框架;后篇12講,則是對易學解析的新方法做進一步的闡發和證明。順便也對易經在現代生活中的日常應用進行了若干探索,以期替日后的持續開發打下基礎。
年輕的時候我愛上了古典音樂,終身喜歡而受益。到海外留學后忙于生計俗務,反而漸漸疏離了。設備技術是一應俱全,音響、網絡,任何曲目可以隨手拈來,然而聽了很少能像以前那樣流入心田的。上音樂廳看名家的演奏,看到聽眾多是華發一族,這永恒的財富快到了淪落的地步,頗令人心痛,難道是音樂不美?還是太復雜?這種惋惜其他人也有。
后來陪孩子練琴,也隨孩子看芝麻街節目,我發現大提琴家馬友友就有此擔憂。在他常常客串的兒童節目里,馬友友說,要使古典音樂長久存續下去,幫助孩子們縮短學習過程,培植其興趣,養成喜好的習慣,是自己的一種義務。馬友友的許多努力,譬如,融合中國傳統的絲綢之路,匯合拉丁音樂的探戈舞曲,結合社區建筑和發展的藝術組曲,都是很有益的嘗試。
美及善及真的經典,必須找到簡約的形式和途徑,配合時代的精神,才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書的易學探索,所依據的想法也一樣。探索易經再詮釋的新途徑,除了讓青年一代能以自己的智慧來認知,以自己的生活來參驗《易經》所蘊涵的寶藏,我還有一個愿望,是要使這部偉大、深邃、宏富的典籍得以登堂入室,得到世界文明的認同。易學所揭橥的二元相反相成的基礎宇宙觀和人生價值觀,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元主宰的基礎觀念,原本就是相得益彰的。為此,易學需要找到新的分析框架和話語系統,才能融匯入世界文明的主流。
至于在這兩個目標方向上怎樣推進和拓展,本書僅僅是一種投石問路。
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舍動靜將奚之焉?
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必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舍天地將奚之焉?
摘錄邵雍時把這兩段話的順序給對調了一下,未免有點大膽,然而我想,理應如此。天地在先,以天地之心為心的圣人在后,必須順應之,難道不是這樣嗎?邵雍的話讀起來有點繞,然而他要傳遞出的核心訊息卻很直白,天地之心蓋于動靜之間,有以見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也。
再復雜的事理都能讓一個最愚鈍的人明白,只要他的心沒被成見所沾染;而再容易的事理也難以讓一個最聰明的人明白,要是他的心已為成見所盤踞。
誰講的?聽起來像似出自佛祖,或高僧之口。那是托爾斯泰的感悟,其時他已年逾古稀了(1897年)。引用托翁的這句飽經練歷的話,我們是想說明,東西方的智慧在深刻處其實是共通的。在托爾斯泰四十歲時出版的巨著《戰爭與和平》里,主角彼埃爾經歷了兩位精神導師的發蒙。巴士杰夫把彼埃爾引入到為他人的境界(第二卷),而令他臻于至善境界的則是普拉東,在被法軍抓獲的囚牢里結識的一個農奴士兵(第四卷)。長途的艱難跋涉中,這位俄國農奴的愚鈍然而單純的心靈透露出來,彼埃爾從中感受到了,整個宇宙的真理。
宇宙間的真理和人世間的價值,各個文明自有其不同的表述,但是以不同方式表達的基礎法則,大約都是在大軸心時期(在春秋戰國年代前后)成型的。這是各類人群,不論其居住的地域環境不同,所從屬的文化背景不同,之所以能夠溝通、理解、合作的根源。長久生存下來并能長期發展下去的輝煌文明,大體而言,有兩個相得益彰的核心價值觀: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極主宰和東方華夏文明的二元互抱。而把陰陽永恒互抱的價值觀展現出來,集中表達相反相成的陰陽如何互動變化著的,則非《易經》莫屬。重新詮釋《易經》,融入世界文明的主流話語系統進行對話,因而是極有意義而且能富有成果的事。
這里且引本書的一段歷史故事,來描述人類同源的法則規范和各自表述的價值取向,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書中我們引入了二進制數值法作為一個主要工具,來解析易卦體系。它最初被應用到易卦排序,早在十七世紀末年,由二進制算法的創立者德國大思想家萊布尼茨來做的。萊布尼茨看到了耶穌會士法國人白晉帶回歐洲的伏羲先天圓方圖(見書里的圖23.9),意識到六十四個易卦背后的數理,和他正在鉆研的0-1二進制算法是如出一轍,于是很快就算出了每個卦的編號。易卦的排序根子在于八卦(三爻)的排列,然而邵雍的伏羲先天圓圖和方圖里易卦并沒有序號,除了方圖里標出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和坤八8個小數目字。
萊布尼茨琢磨之下,定出了八卦序:地0-山1-水2-風3-雷4-火5-澤6-天7,與邵雍的排序正相逆,兩種排序的相對位置是相同的。為什么會如此呢?對于漢文明這容易理解,以天為大,自然就排在了首位。對于萊氏則有兩個選擇,要是他以陰爻?為1、陽爻?為0的話,排出的八卦序幾乎和邵雍排序完全一樣:是地7-山6-水5-風4-雷3-火2-澤1-天0。但生活在歐陸文明的人,單一起源的宇宙觀,猶太-基督教的單一神主宰的范式是非常強韌有力的。萊布尼茨因而只能做另一選擇,即以陽爻?為1,為至上的單一神所代表的宇宙最高的秩序和善;以陰爻?為0,表示混亂、渙散、虛無、或邪惡,總之,沒有結構可言。況且,天排在7,于西方固有的價值信仰并無出入,7在他們是個圣數,星期天上帝造了六天的世界之后第七天是個休息日。
萊布尼茨沒有深入發掘邵雍的圓方圖所蘊涵的奧義,這很可惜,他本來有很好的機會來解答易經里不少問題的。我的推想,是萊氏做出的一個重大妥協,有違0-1二進制算法的基本規定,令他躊躇,沒再作進一步的推進。我們以(三爻)八卦里山卦的排序加以說明。
在萊氏排序里,山卦列為1。如果逆排(即以陽爻為0、陰爻為1)的話則為6,和邵雍排序的7可說是等同的(0-1二進制算出的結果是邵雍序號減1)。那么山1又是如何算出來的呢?山?的二進制代碼是100,按規范的二進制算法,其排序應當是0*20 0*21 1*22 = 4。萊布尼茨做出的妥協,是倒過來計算;用邵雍本人的話來講(易,逆數也),是逆向的加一倍法。也就是以上爻位為初位,乘數為20=1,以初爻位為最高的第三位,乘數為22=4算出,結果序號才可能是1*20 0*21 0*22 = 1。問題是,倒過來看這還是山卦嗎?它不就成了序號為1的雷卦? 001?同理,邵雍和萊氏排序中的雷4,按照規范的二進制排序,理當為雷1;而風3和澤6則分別應當為風6和澤3。換言之八卦中有一半,排序產生了問題。
這個問題蔓延到六十四個六爻易卦。譬如,否卦111000,排序應當是7(萊布尼茨的),還是56(二進制數值法的)?與否卦成對的泰卦,排序究竟是7還是56?再以周易里的屯卦3-蒙卦4為例來分析,萊氏及邵雍的排序,是屯卦34-蒙卦17,而在數值排序里則分別為屯卦34-蒙卦17!
這個困擾的肇因,絕不是簡單的算法技術問題,而是思考觀察的分析框架所致,背后有著文化和觀念的深厚積淀。萊布尼茨受此困擾而放棄了繼續深入挖掘,但是誰又想得到,這個問題還得拖延三百余年后才來解答呢?(對此的分析散見本書各講,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直接參見圖23.11;對解答的直觀理解則反映在第十九講的圖4a-4d。)
不過萊布尼茨所做的重大妥協,并沒有杜絕二進制數值方法應用到易卦解構之路。華夏文明的二元對立的基礎宇宙觀(dualism),陰陽互抱相反相成、周流不息化生為萬物萬象,是我們很自然的認知。陰爻和陽爻怎樣表達,用0還是用1,因而并沒有剛性的限定。
《易經》的本源以及后世的詮釋,尚處在混沌狀態,厘清其中的許多基本問題仍是當代人的職責。對于這項任務,困難在于沒有人可以保持他的心智始終空靈,全然免受成見的沾染。從上面托爾斯泰的那句語錄,佛家的諸多啟蒙,還是個人對生活經歷的觀照,不難明瞭,人們能努力做到的,不過是盡量少受成見的沾染和盡力擺脫壞的沾染。
任何習得的信息,積淀于心,都可能變為有害的成見。人的心智,說到底,是在演化和文化中鑄就的,即連初生嬰兒的赤子之心也遠非白板一塊。現代認知科學的進展,越來越說明或在證明,人類的心智不但受著環境競爭和利益沖突的的塑造,就其內在本質,原本就是種種欲念結合而成,無時無刻不在競爭主體的前臺控制話語權。所謂統一的自我和獨立的意志,僅僅是一種過分簡化的說辭,只在社會法理的層面上有用而已。
既如此,我們又如何來重新詮釋《易經》呢?借用計算機處理的現代信息理論的術語來說,人的心智(mind)有其固有的系統(大腦),有其很難變更的運算模型(神經元網絡),有各種各樣的軟件應用(語言、觀念、偏好和偏誤,及知識技能)。要處理新的信息或已有的信息,從而產生新的智能,我們必須時時捕捉新信息、刪汰無用的信息、保存和重組有用的信息。像似今天大家在用手機,需要經常加載新的應用和卸載過時的軟件,有時需要升級固件和操作系統,甚至把手機更新換代。即便蘋果電腦的智能手機這樣罕見的精妙和功能的完美結合,也不得不時常更換。
作者本著這種思路,展開自己的易學探索,并嘗試提出新詮釋和新解答。
長話短說,本書是這些嘗試努力的結果,期待諸君開卷。至于開卷而能有益,則看能否形成各自的見解。凡能形成對本書剴切批評意見的,對你就是有益的,順便對作者有益,甚至可能對易學有益。
敬待大家的指正,讓我們共同推進易經的再詮釋。是為序。
孫滌 于洛杉磯, 2016年孟春
孫滌,經濟碩士和管理博士;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等多個院校的兼任教授;但任美國華裔教授學者協會會長,曾任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總經理、深圳發展銀行首席信息官、留美中國經濟學會會長等職,美國富布萊特研究學者。有近二十本中文書在國內刊行,并在報刊和網絡上辟有專欄傳播現代管理的理念和實踐。
前篇
第一講 象外無辭
第二講 陰陽互變,二二成偶
第三講 兩儀相逆
第四講 簡捷原理
第五講 立體原理
第六講 易卦如何配對
第七講 易卦的小循環
第八講 易卦循環的玄機
第九講 易卦的方圖結構
第十講 易與天地準
第十一講 易卦排序以陽度為準
第十二講 易卦的大循環對應太陽回歸年
后篇
第十三講 數值編號揭秘易卦結構
第十四講 奇偶錯綜
第十五講 八卦的成對和排序
第十六講 八卦序是解析的根子
第十七講 易卦的大小循環
第十八講 兩種編號孰優孰劣
第十九講 卦變和排序的依據
第二十講 《易經》的信念力量
第二十一講 五行和陰陽的融合
第二十二講 易卦解構框架的一個應用
第二十三講 筮占的數理基礎易卦解構框架的一個應用
第二十四講 易卦解構的若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