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17章。在內容編排上,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合編寫體系,將分散在各章的有機化合物命名、構造、構型和構象集中,進行系統講述;強化官能團反應和反應機理;對四大光譜進行了簡要的介紹;適當地介紹了有機化學學科的新成就。另外,每章后均附有習題。
本書可作為綜合性院校和高等理工院校化工、應用化學、高分子材料、生物、制藥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本科生的有機化學教材,也可作為其他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全書共分17個章節,主要對有機化學的基礎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有機化合物的命名、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芳香烴的化學性質、羧酸及其衍生物、雜環化合物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學
1.2 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
1.2.1 價鍵理論
1.2.2 分子軌道理論
1.2.3 共價鍵的性質
1.3 共軛分子
1.3.1 丁二烯共軛分子結構
1.3.2 苯的共軛分子結構
1.4 電子效應
1.4.1 誘導效應
1.4.2 共軛效應
1.5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5.1 按碳骨架分類
1.5.2 按官能團分類
1.6 有機反應分類
1.6.1 均裂反應
1.6.2 異裂反應
1.6.3 協同反應
1.7 有機活性中間體
1.7.1 自由基
1.7.2 碳正離子
1.7.3 碳負離子
1.8 反應速率、活化能
1.8.1 阿倫尼烏斯方程
1.8.2 過渡狀態理論
習題
第2章 有機化合物的命名
2.1 基的概念和命名
2.1.1 某
2.1.2 亞基
2.1.3 次基
2.2 次序規則
2.3 有機化合物的俗名和習慣命名法
2.3.1 有機化合物的俗名
2.3.2 有機化合物的習慣命名法
2.4 有機化合物的衍生物命名法
2.4.1 烷烴
2.4.2 烯烴、炔烴和醇
2.5 脂肪族化合物的系統命名法
2.5.1 基本方法
2.5.2 脂肪烴的系統命名
3.6.2 環烷烴的構象
3.6.3 取代環己烷的構象
3.6.4 二環烷烴的立體異構
習題
第4章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4.1 分子間作用力
4.1.1 色散力
4.1.2 靜電力
4.1.3 氫鍵
4.2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4.2.1 有機化合物的沸點
4.2.2 有機化合物的熔點
4.2.3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狀態
4.2.4 有機化合物的溶解性
4.2.5 相對密度
4.2.6 折光率
4.2.7 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和物理常數
習題
第5章 有機化合物的波譜
5.1 紫外吸收光譜
5.1.1 紫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
5.1.2 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譜
5.1.3 紫外吸收光譜的應用
5.2 紅外吸收光譜
5.2.1 紅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
5.2.2 幾類有機化合物的紅外吸收特征頻率
5.2.3 紅外吸收光譜圖的解析
5.3 核磁共振譜
5.3.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5.3.2 化學位移與有機化合物結構的關系
5.3.3 自旋偶合與自旋裂分
5.3.4 H核磁共振譜圖的解析
5.3.5 核磁共振譜的應用
5.4 質譜
5.4.1 質譜的形成及其表示方法
5.4.2 主要的離子類型
5.4.3 幾類有機化合物的斷裂方式
5.4.4質譜在有機化合物中的應用
習題
第6章 烷烴的化學性質
6.1 烷烴的取代反應
6.1.1 鹵化反應
6.1.2 硝化反應
6.1.3 磺化和氯磺化反應
6.2 燃燒和氧化反應
6.3 異構化反應
6.4 裂化、裂解和脫氫反應
習題
第7章 烯烴、炔烴、共軛二烯烴和脂環烴
7.1 烯烴的化學性質
7.1.1 烯烴的離子型親電加成反應
7.1.2 烯烴的自由基加成一過氧化物效應
7.1.3 烯烴的親核加成反應
7.1.4 硼氫化一氧化反應
7.1.5 羥汞化一脫汞反應
7.1.6 催化加氫反應
7.1.7 聚合反應一一自身加成
7.1.8 烯烴C-C雙鍵的氧化反應
7.1.9 d-H原子的反應
7.2 炔烴的化學性質
7.2.1 加成反應
7.2.2 氧化反應
7.2.3 聚合反應
7.2.4 末端炔烴分子中炔氫的反應
7.3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7.3.1 共軛加成
7.3.2 第爾斯一阿爾德反應一共軛二烯烴的1,4一環加成反應
7.3.3 1,3-丁二烯和異戊二烯的聚合一合成橡膠
7.4 脂環烴的化學性質
7.4.1 小環烷烴的化學性質
7.4.2 環的大小及其穩定性
習題
第8章 芳香烴的化學性質
8.1 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
……
第9章 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第10章 醇、酚和醚
第11章 醛、酮和醌
第12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13章 油脂和碳水化合物
第14章 有機含氮化合物
第15章 雜環化合物
第16章 氨基酸、蛋白質、核酸、萜類和甾族化合物
第17章 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和合成
習題
第4章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一般包括沸點、熔點、溶解性、相對密度和折光率等。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非常重要,不論在實驗室中還是在工業生產中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沸點和熔點是純物質最重要、最基本的兩個物理常數,純物質具有一定的沸點和熔點,因此根據沸點或熔點可以鑒定有機物,也可以判斷有機物是否純凈。又如,不同的物質具有不同的沸點,根據它們沸點之間的差異,用精餾的方法可以從液體混合物中分離出純的物質。另外,根據有機物溶解性的不同也可以實現有機物的分離。總之,不論在實驗室中還是在工業生產中,在制備有機物時,運用的是它們的化學性質,即化學反應;而在分離、提純、鑒定時,則必定要涉及它們的物理性質。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受分子間作用力影響。
4.1 分子間作用力
原子間通過化學鍵形成分子。分子間也有相互作用力,這種作用力雖然不大,比化學鍵能小1或2個數量級,但對物質的物理性質有著明顯的影響。
分子間作用力通常包括色散力、靜電力和氫鍵三種。
4.1.1 色散力
色散力即誘導偶極一誘導偶極間作用力。當非極性分子在一起時,非極性分子的偶極矩雖然為零,但是在分子中電荷的分配不是很均勻的,在運動中可以產生瞬時偶極矩,瞬時偶極矩之間的相互作用,稱為色散力。這種分子問的作用力,只有在分子比較接近時才存在,其大小與分子的極化率(有多少分子極化)和分子的接觸表面的大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