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以老年人為例,從理論研究、調查研究及試驗研究三個方面對運動養生術(健身氣功)所蘊含的健心理論及其實際健心效益進行系統梳理和研究。
高亮(1976~),安徽六安人,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2008年畢業于北京體育大學研究生院,獲得教育學博士學位。2013年獲應用心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出站證書。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進修訪學。中國健身氣功七段,武術國家一級裁判員,擔任多家體育類核心期刊審稿專家。近年來,其主要從事民族傳統體育、老年體育和大眾健身的教學與研究,已出版專著2部,在專業權成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獲省級社會科學很好成果三等獎1項;已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重點、一般項目3項,現主持國家體育總局科研課題1項、廳局課題6項;2012年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很好骨干教師,2013年入選南京師范大學青年領軍人才“百人計劃”培養對象,2016年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傳統養生的“健心”思想
第一節 儒家養生的“健心”觀
第二節 佛家養生的“健心”觀
第三節 道家養生的“健心”觀
第四節 醫家養生的“健心”觀
第五節 武家養生的“健心”觀
第六節 傳統養生“健心”特點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現代心理學的“健心”思想
第一節 健康心理學的“健心”觀
第二節 心理衛生學的“健心”觀
第三節 鍛煉心理學的“健心”觀
第四節 心理健康及其維護
參考文獻
第三章 健身氣功及其“健心”思想
第一節 健身氣功的概念釋義
第二節 健身氣功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 健身氣功的“健心”思想
第四節 健身氣功的“健心”機制
第五節 健身氣功的“健心”規律
參考文獻
第四章 老年人心理健康基本特征
第一節 老年人與老齡化
第二節 老年人的智力特點
第三節 老年人的情緒特點
第四節 老年人的人格特點
第五節 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老年人體育鍛煉的“健心”效應研究述評
第一節 不同群體體育鍛煉的心理效應
第二節 體育鍛煉積極與消極的心理效應
第三節 體育鍛煉短時和長時的心理效應
第四節 同體育鍛煉項目的心理效應
第五節 體育鍛煉的“健心”效應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老年人鍛煉健身氣功“健心”效應研究進展
第一節 健身氣功?五禽戲的“健心”效應
第二節 健身氣功?易筋經的“健心”效應
第三節 健身氣功?八段錦的“健心”效應
第四節 健身氣功?六字訣的“健心”效應
第五節 四種功法“健心”效應與原理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七章 老年人鍛煉健身氣功“健心”效應的調查研究
第一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智力
第二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人格
第三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心境
第四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自尊
第五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應對
第六節 鍛煉健身氣功與老年人焦慮
參考文獻
第八章 老年人鍛煉健身氣功“健心”效應的試驗研究
第一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身體自尊的影響
第二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抑郁與焦慮的影響
第三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人格與應對的影響
第四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認知能力的影響
第五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幸福度的影響
第六節 鍛煉健身氣功對衰老感的影響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運動養生術“健心”理論研究》:
第二章 現代心理學的“健心”思想
現代心理學是一個有著一定規模、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產生深遠影響的學科,其中現代健康心理學、現代衛生心理學、鍛煉心理學及心理保健學等學科與人們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
第一節健康心理學的“健心”觀
健康是現代人日益關心的問題,而且現代人已經不再將健康僅局限于身體,現代人生活的幸福感、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健康的核心。對于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有專門的描述,認為健康涉及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除了健康的范圍,健康的水平是另一個要思考的重要問題,以前人們僅僅將健康局限于非病理狀態,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但是現代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不僅如此,健康有不同的層次,追求高層次的健康是現代人的奮斗目標。為了使人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有實際的健康思想與行為,本節主要介紹在現代健康心理學中體現的“健心”理論與思想。
一、健康心理學發展概述
健康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它是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認識不斷發展和深化的產物,代表著健康領域的新視角。至今有30多年的歷史,它試圖打破生物醫學和心理學之間的壁壘,將人視為一個整體的人。將人的健康視為身體、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它強調預防、強調生命的質量、強調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影響、強調人們對自身健康所肩負的責任,這也正是現代人在促進社會發展、追求文明進步的同時卻付出了健康的代價之后越來越深的領悟。健康心理學正切合了時代的需求,代表著一個方向。不過,現代健康心理學的發展并不良好,在醫學領域中,由于生物醫學取向一如既往的強勢,心理學的影響仍舊是不瘟不火。在心理學領域中,人們似乎更加關注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對身心問題雖有探討但涉獵不深,實際上,生理和心理仍然處于分權割據的狀態。也許,未來健康心理學的發展更需要學科之間的聯手合作[1]。
二、健康心理學中的“健心”思想
1.依德“健心”
現代健康心理學中重要的“健心”理論為依德“健心”。現實中人們常常把心理健康與品德聯系起來。道德品質與個體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社會生活中,道德作為調整人與人及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個體道德品質直接決定其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認識和調整能力,因而也決定其心理健康狀況和水平[2]。在中國古代,老子提倡以德養心,十分尊崇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高尚品格。孔子提出“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等道德養生理論,為我們現代人增進身心健康,預防和克服心理障礙疾病,乃至于為解決人生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途徑和方法,是現代健康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古到今,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觀點都驗證了“依德養心”這一理論思想,如蘇格拉底提出“智慧即德行”的觀點,表明其非常重視道德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他希望在人的理性精神深處尋求普遍的德性本質;柏拉圖認為:人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德性的引導,提出了“德性是心靈的秩序”的觀點;亞里士多德認為:當個體與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應當服從整體利益,把善和幸福等同于對事物合理的實踐活動。張忠、陳家麟提出: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內在前提,個體道德品質有利于增進個體幸福感與完善感。
另外良好的品德修養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沖突,而心理沖突是導致心理異常的主要原因。人是社會性的動物,受到社會道德價值觀念的影響。每一個社會都崇尚利他、公正的人,這些道德品質作為社會的楷模,為人們所敬仰。社會化的人以道德為核心心理內容,這些心理內容作為基本的心理內容支配人的判斷和行為,一旦自己的行為與其道德性心理內容不一致,就會引起心理沖突,引起身心功能系統的紊亂,導致身心疾病,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所以,良好的道德可以使人避免心理沖突,有利于某些方面的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