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北島、昌耀、于堅、韓東、臧棣、藍藍……等活躍在當代詩壇的十五位詩人的十五首詩歌,以及卡瓦菲斯、豪格、谷川俊太郎等五位外國詩人的五首詩作中譯進行了詳盡、細致的閱讀分析,融鑒賞、解釋、闡發為一體,再加上作者自己的創作體會,可說是獨出機杼。這些細讀文字的寫作,超過十五個年頭,由作者錙銖積累而成。一如書名所說,希望能夠帶領讀者從沙里見到一個世界,也期待能夠給讀者更多閱讀和欣賞的示范性啟示。
宋寧剛,1983年生于周原故里,2013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博士。出版詩集《你的光:2001-2016》(上海,2017)、批評隨筆集《語言與思想之間》(西安,2014)。現為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教師,兼西安財經學院文學創作與文體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學文藝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引言 細讀:不只作為方法
一 詩人之筆與父女之愛
——讀北島《畫——給田田五歲生日》
二 磅礴之勢與高原之詩
——讀昌耀《河床<青藏高原的形體>之一》
三 日常寫作與先鋒意識
——讀韓東《寫作》
四 還生活以神圣的面目
——讀于堅《湄公河印象》
五 穿透與解悟
——讀臧棣《絕對的尺度》
六 從“殺死”到“哀悼”
——讀黃梵《蒼蠅》
七 意外之詩與傳媒時代的事件
——讀閻安《秦嶺七日》
八 與詩人一起敏感、羞澀
——讀藍藍《給佩索阿》
九 何為“陰影”?
——讀瓦蘭《陰影》
十 寥落,抑或悲心
——讀雷默《寂》
十一 現代世界的隱喻
一讀第廣龍《石油日》
十二 夢境與恍惚
一讀李心釋《阿婆來訪記》
十三 生命中的意外與感動
一讀馬行《在山谷》
十四 節制的情感與新鮮的生命經驗
——讀陳染君《聽母親敘說老家的死亡》
十五 詩的委婉與曲意
——讀呂剛《杭州即景》致某編輯
十六 這,也是一種命運
——讀胡安·赫爾曼《樹木》
十七 愿人人都有那“不可能的靈魂”
——讀巴列霍《為心愛的人那顆不可能的靈魂而作》
十八 愛的幽謐與無言
——讀谷川俊太郎《接吻》
十九 來自北歐的簡單與趣味
——讀豪格《給被雪壓的果樹解除負擔》
二十 傾聽內心隱秘的“聲音”
——讀卡瓦菲斯《聲音》
后記 沙與世界的辯證
《沙與世界:二十首現代詩的細讀》:
《寫作》是詩人韓東(1961-)的一首舊作。時隔30年,多少當年的名作,如今拿起,都讓人難以卒讀,而這首詩則穿越時光的隧道,不僅沒有褪色,反倒更加顯出它的光彩與價值。原因何在?我想,或許在于其日常的敘事,以及與之相應的日常的敘述語調。因為敘述語調接近日常言說,不需要“試音”“換調”,所以讓人讀來感覺平近、真實;因為堅持日常的敘事性,而不是凌虛高蹈,所以讓人感覺實在,可靠。具有如此差別的原因之一,是以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對“朦朧詩”的反撥。朦朧詩出現于“文化大革命”中后期,濫觴于“文化大革命”之后乃至整個20世紀80年代。它的潛在對話者是“文化大革命”及其遺留下來的政治意識形態,因此,它的不少話語中有以敘事的浪漫主義、激情主義、理想主義來對抗和消解革命現實主義、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內在指涉。也因此,在“第三代”詩人看來,“朦朧詩”超越了詩歌應有的界限。他們自覺地承擔起詩歌自律的自我要求,從寫作目的到話語方式,都強調寫作的自足與紀律,并在寫作實踐上努力貫徹這一觀念。這些也可以說是包括《寫作》在內的一批詩的寫作背景。如今回過頭來更能看出這種寫作方式在當時語境中的先鋒性質。此外,從詩所寫的內容到具體的寫作方式上都能看出,從“朦朧詩”到“第三代詩”的轉換,是詩從社會、政治激情的表達向日常生活情境的轉移。根據洪子誠教授的親身感受,這個轉移早在1983年或1984年就已經發生。當然,這個轉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現實的角度看,8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由于消費文化還沒有正式登場,包括詩歌在內的文學部分地承擔了思想解放、政治預言、情感宣泄等眾多功能。如北島所說,當時的詩人“戴錯了面具”,扮演了先知、斗士、牧師、代言人等的角色。①
看這首詩的題目——《寫作》,就不禁會讓人生出許多遐想。一首關于寫作的詩,完全可能寫成元詩——比如“寫作是……”的樣子。后一種寫作方式,與上世紀90年代之前的很多“詠物詩”,以及之前和之后的“致敬詩”一樣,只消看題目,就能猜到詩中大致會寫什么,至少能猜到詩會怎么寫。90年代以后的現代漢語詩,一個重要的發展在于,讀者很難再根據詩歌題目猜到詩的內容。詩是詩人與讀者的情感和精神交流,也是一場智性的角力。如果一首詩寫得低于讀者的想象,或者完全落人了讀者的想象,就很難逃脫失敗的窠臼,
韓東的《寫作》會怎樣寫?這首創作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短詩,與那時流行的寫法有何不同?讓我們通過詩行本身來尋找可能的回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