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介紹了綜合評價方法及其在軍事中的應用。全書分為10章,主要內容包括:綜合評價研究綜述、模糊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綜合評價法、網絡層次分析法、武器裝備成果評價、路線圖方法、基于網絡科學的評價方法、基于指數方法的裝備體系作戰能力評價和軍事需求的綜合評價。
本書的研究重點與創新成果體現在評價方法在軍事中的應用,對解決一些軍事的前沿問題或者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綜合評價是指當評價對象作為系統,涉及的因素眾多、規模龐大、結構復雜,反映系統目標的指標體系是由眾多指標組成的一個具有多層次結構的體系,此時需要將眾多指標按層次結構進行綜合而實施。評價理論涉及多元統計分析、心理學、運籌學、模糊數學等學科的有關知識。
本書分為10章,主要內容包括綜合評價研究綜述、模糊評價方法、層次分析法、灰色綜合評價法、網絡層次分析法、武器裝備成果評價、路線圖方法、基于網絡科學的評價方法,基于指數法的裝備體系作戰能力評價和軍事需求的綜合評價。
本書的研究重點與創新成果體現在基于打擊力、機動力、信息力、防護力和保障力(簡單“五力”)的武器裝備作戰能力模糊聚類評價模型,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臨近空間系統效能評價,網絡層次分析法在目標選擇中的應用,基于網絡科學的評價方法,基于指數的裝備體系作戰能力評價和軍事需求的綜合評價,這些成果對目前軍事中前沿或者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做了相應的研究。
本書作者是周華任、張晟、穆松、牛凌宇、房友園、王俐莉和張晨光。
本書在寫作工作中,國防大學的馬亞平教授,國防大學科研部部長秦天、趙小松參謀,軍事科學院的戰曉蘇研究員、馮偉研究員,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的譚雪平副教授、空軍裝備研究院的馬元正副研究員,海軍指揮學院的魯明教授、朱立新副教授,潛艇學院馬亮教授,解放軍理工大學原訓練部部長薛通教授,解放軍理工大學副校長劉建永教授,解放軍理工大學的張波院長、張宏軍教授、徐偉主任、李進偉主任、姚澤清教授、劉守生教授和姚奎副教授等給予了指導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由于編著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及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編者2015年1月
2,,,,,,,,
第一章綜合評價研究綜述
第一節綜合評價的概念
一、 綜合評價
二、 綜合評價的功能
三、 綜合評價的原則
四、 綜合評價的評價準則
第二節綜合評價的問題和步驟
一、 綜合評價問題的描述
二、 構成綜合評價問題的五個要素
三、 綜合評價的一般步驟和流程
第三節指標體系的建立
一、 指標體系確定的原則
二、 制定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和評價準則
三、 指標的合成方法
四、 關于權重的確定
第四節確定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
一、 多屬性綜合評價方法
二、 多元綜合評價分析方法
三、 評價方法的選擇
四、 確定評價結果
第五節外軍綜合評價方法研究和應用的現狀
第二章模糊評價方法
第一節模糊數學基本知識
一、 集合與特征函數
二、 模糊集合
三、 模糊矩陣
四、 模糊關系及其合成運算
第二節模糊識別問題
一、 最大隸屬原則
二、 閾值原則
三、 擇近原則
四、 模糊相似選擇
案例1基于“五力”的武器裝備作戰能力模糊聚類評價模型
一、 模糊聚類評價模型
二、 應用實例
第三章層次分析法
第一節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層次分析法的步驟
一、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二、 構造判斷矩陣
三、 層次單排序
四、 層次總排序
五、 一致性檢驗
第三節層次分析法的計算方法
一、 冪法
二、 和積法
三、 方根法
第四節層次分析法的應用
第五節群組決策
案例2自動步槍作戰效能評價研究
一、 引言
二、 運用層次分析法對兩種自動步槍進行效能評價
三、 運用WSEIAC模型進行作戰效能評價
四、 結束語
第四章灰色綜合評價法
第一節灰色系統基本理論
一、 灰色系統概述
二、 灰色系統數學描述
第二節灰色系統應用
一、 灰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
二、 灰關聯分析的基本概念與方法
三、 算例
第三節灰色綜合評價法
一、 灰色關聯度分析
二、 基于灰色關聯度分析的灰色綜合評價方法
案例3基于灰色層次分析法的臨近空間系統效能評價
一、 引言
二、 臨近空間系統效能評價建模思路
三、 臨近空間系統效能評價模型
四、 算例分析
五、 結束語
第五章網絡層次分析法
第一節網絡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 網絡層次分析法結構分析
二、 優勢度
三、 網絡層次分析法的超矩陣與加權矩陣
四、 極限相對排序向量
第二節網絡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案例4網絡層次分析法在目標選擇中的應用
一、 引言
二、 目標選擇的關鍵因素分析
三、 目標選擇
四、 結束語
第六章武器裝備成果評價
第一節武器裝備成果評價指標體系
第二節武器裝備成果的評價方法
一、 試驗統計法
二、 指數法
三、 專家評分法
四、 優序法
五、 關系矩陣法
六、 模擬法
第三節武器裝備成果全過程評價模型
一、 事先評價模型
二、 事中評價模型
三、 事后評價模型
四、 跟蹤評價模型
第七章路線圖方法
第一節路線圖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路線圖的構成要素
第三節路線圖的應用領域
一、 路線圖應用于戰略總體規劃
二、 路線圖應用于戰略執行評價
三、 路線圖應用于裝備開發
四、 路線圖應用于重大項目安排
五、 路線圖應用于其他領域
案例5路線圖方法在武器裝備發展規劃中的應用
一、 制定武器裝備發展路線圖的關鍵問題
二、 制定武器裝備發展路線圖的方法和思路
第八章基于網絡科學的評價方法
第一節網絡科學理論發展的三個時期
一、 規則網絡理論時期
二、 隨機網絡理論時期
三、 復雜網絡、網絡科學理論時期
案例6賽博空間的目標選擇與打擊評價方法
一、 賽博空間簡介
二、 賽博空間的目標選擇方法設想
三、 賽博空間的目標選擇與打擊模型的設計
四、 模擬數據檢驗
五、 結束語
第九章基于指數方法的裝備體系作戰能力評價
第一節指數建模中的數據處理方法
一、無量綱化方法
二、指數聚合方法
第二節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結構分析
一、 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相關概念
二、 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的構成要素
三、 武器裝備體系各層次的主要構成
四、 武器裝備作戰能力的體系結構
第三節裝備單元和作戰單元的作戰能力量化評價思路
一、 采用指數法作為武器裝備作戰能力量化的基本方法
二、 指數的等效與統一
三、 武器裝備作戰能力指數的表達形式
四、 裝備單元能力指數的確定方法
五、 作戰單元作戰能力指數的表示形式
第四節作戰編成(編組)作戰能力量化分析與建模
一、 作戰編成(編組)作戰能力量化方法
二、 作戰編成(編組)作戰能力量化分析
第十章軍事需求的綜合評價
第一節指標體系概述
一、 指標體系相關概念
二、 指標體系建立流程
第二節軍事需求的評價標準及原則
一、 科學性原則
二、 可操作性原則
三、 層次性原則
四、 針對性原則
五、 全面性原則
六、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七、 穩定性和動態性相結合原則
第三節軍事需求的評價方法
一、 定性評價
二、 定量評價
三、 解析法
四、 模擬法
五、 綜合評價
第四節軍事需求的評價程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