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印章是文明發(fā)源和進化的象征和載體, 是各種文化交流的中介和代表, 更是各個時代個體和組織進行交換、取信、宣示和追責的依據(jù), 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其中的精品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本書的內容是金涌院士個人收藏和考證的匯集, 是作者多年心血的結晶。出版此書, 可以讓更多的金石愛好者分享其中的愉悅, 也可以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
序?世界文明史說明,人類從蒙昧進化到個體自我認知后,為了彼此區(qū)分而有了名字,通過交流形成語言,為了記錄語言而創(chuàng)制了文字;生產發(fā)展,財富積累,社會逐漸形成高、低、貴、賤差別,推動了用圖像和文字標識自己勞動成果、財富和地位的需求。漢代道家所作緯書《春秋·運斗樞》說,“舜為天子,黃龍負璽”。神話中,中國第一次通過璽印宣示皇權。1923年,埃及在帝王谷考古,發(fā)現(xiàn)3000多年以前圖坦卡門法老的墓墻上刻了他的印徽。印章作為契約文件憑證使用也可能源于遠古,土耳其于2013年在我國舉辦文物展上,可見一份大約4000年前刻在泥板上的婚姻契約,泥板文書的主題是證明房屋應屬于夫妻雙方所有。在泥板上除了婚姻雙方的印章外,還鈐有三位證人的證章,這是史前安納托利亞地方的遺存,安納托利亞文明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以及愛琴海思想與信仰在此迸出的火花,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樞紐,而赫梯帝國是這片土地上的第一個集權帝國。
?殷商時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在硬陶制造時,陶器表面花紋圖案,就已開始用戳子來壓印,圖中的硬陶爐表面的菱形花紋就是這樣形成的,這時的戳子還不具有印章的信用憑證作用。
II美在金石方寸間——蘭棲石樓藏印考?中國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兵器、陶器上都鑄造有工匠或作坊的名字,表示商業(yè)信息憑證或法律質量追究的依據(jù),稱為“物勒工名”制度,這時印章使用開始普遍起來。
?雖然印章的使用曾在世界各地普遍出現(xiàn),但中國對印章的使用有以下特點:
——中國發(fā)現(xiàn)使用印模痕跡的實例自商代開始,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是以印章作為交流信用憑證最早的國家之一,它也是國家行政機構行使職權的象征和工具,而且數(shù)千年來從沒有間斷過,流傳有序,數(shù)度出現(xiàn)不同形態(tài)的發(fā)展高峰。
——對于古印璽的收集研究,最早可見宋代王俅所著《嘯堂集古錄》,該書有印章譜錄,收錄三十六枚古印章,于宋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至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刊印出版。
——《印典》(朱象賢撰,中國書店,2014)在序言稱:“古印良可重矣,可以考前朝之官制,窺古字之精微,豈如珍奇玩好,而涉喪志之譏哉!”
——古代中國印璽是傳統(tǒng)文化重要一支;它集政治、經濟、軍事、地理、藝術、歷史、文化信息于方寸之間。
——中國傳統(tǒng)印璽是以書法、雕塑、鐫刻、冶鑄多種形式表現(xiàn)的綜合藝術。
——中國傳統(tǒng)印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硬陶爐s
金涌教授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院士,在專業(yè)和教學上都有很深的造詣。此外,他在業(yè)余愛好上也有所成就,收藏和考證金石印章就是其中之一。為此他花費了無數(shù)的時間和精力,收藏了很多精美無價的藏品。本書是他在這方面的集成。
少數(shù)民族用。ü41 枚)
3-1 概述·266
3-2 中央政權頒給少數(shù)民族的官。20 枚)·268
3-3 少數(shù)民族政權官。21 枚)·279
目錄
漢代風格(漢、三國、魏、晉、
南北朝)官。ü400 枚)
2-1 概述·56
2-2 王、侯印璽(60 枚)·58
2-3 中央朝廷官員印章(34 枚)·91
2-4 將軍及中郎將印章(67 枚)·108
2-5 司馬印章(33 枚)·145
2-6 校尉及其他軍官印章(24 枚)·162
2-7 亭侯印(19 枚)·174
2-8 太守、長史印章(13 枚)·183
2-9 縣令、縣長印(72 枚)·190
2-10 各類丞印章(50 枚)·226
2-11 尉、宰印章(21 枚)·252
2-12 封泥及其他(7 枚)·262
戰(zhàn)國、先秦璽。ü99 枚)
1-1 概述·2
1-2 戰(zhàn)國、先秦官印與私。26 枚)·4
1-3 秦官印章(25 枚)·17
1-4 圓徽記印(7 枚)·29
1-5 單字。22 枚)·33
1-6 肖像。19 枚)·44
IV
美在金石方寸間——蘭棲石樓藏印考
私章(共280 枚)
6-1 概述·338
6-2 姓名印章(108 枚)·339
6-3 雙面印、多面印和套。30 枚)·393
6-4 樓、堂、館印章和吉語章(17 枚)·409
6-5 明清文人篆刻。88 枚)·418
6-6 玉及各種材質印章(31 枚)·471
6-7 近代實用。6 枚)·487
元代花押。ü29 枚)
5-1 概述·320
5-2 元代花押(29 枚)·321
隋、唐、宋、元、明、清官印(共45 枚)
4-1 概述·292
4-2 隋、唐、宋、元、明官。36 枚)·293
4-3 清代官。9 枚)·312
參考文獻·490
跋·492
戰(zhàn)國、先秦璽印2美在金石方寸間——蘭棲石樓藏印考1-1概述古璽的起源與印紋陶器有關。古人通過需要在陶器上壓印紋飾,發(fā)明了陶制印;蚴竦挠∧。印紋陶器最早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這種印模尚不具備信用憑證的作用,古代蘇美爾時期出現(xiàn)的圓筒形、連續(xù)滾動、在潮濕陶板上滾壓連續(xù)圖案的印模也屬于這一類,其功能并不在于標志身份和作為信物,而主要是在于裝飾美化功能。
1983年牛濟普[1]刊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陽殷墟發(fā)掘出土的一件白陶殘蓋,蓋內印有一戳印,殘存1/3,似為“從”字。其文字構形與傳世商代“從父丁盉”上的族氏銘文相近,方戳印文字四周有邊欄,來表明器物主人的族氏。這時從形制上、使用方法上和用途目的上都達到璽印所有全部含義。結合以后的連續(xù)發(fā)現(xiàn),如兩周時期的陶印、封泥等,有力地證明了殷商時代已出現(xiàn)璽印。
古璽大約正規(guī)興起于春秋時期,當時大小諸侯國林立,任命官員和頻繁的政治、軍事和個人交往、商業(yè)活動,越來越迫切需要信物憑證,而璽印正適合作為權力機構和昭明信用的憑證。
印章也使用在信札上。古人書信寫在竹簡或木牘上,并用繩索系牢,在加封的小泥塊上,用印鈐后加封烘干,作為密封憑信,現(xiàn)在出土的大量封泥,說明春秋時期璽印已較廣泛使用。
當時的社會經濟活動作為貨物數(shù)量、質量通行及收受賦稅的憑證,也需要使用璽印。如《周禮·地官·司市》說“凡通貨賄以璽節(jié)出入之”,便是明證。
1戰(zhàn)國、先秦璽印
3廣義來講,秦代以前的文字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行于六國的古文字,通稱為大篆。由于戰(zhàn)國以前六國文字沒有統(tǒng)一,所以各國文字各異,且難識。由于古璽文字詭異難識,明代顧從德的《顧氏集古印譜》把一百多方古璽列為最后一卷,稱“未識印”。
明代范大澈《范式集古印譜》則把它們列入《雜印》,一般印譜多不收錄。清程瑤田(公元1787年)在《看篆樓古銅印譜》中識出為私璽,但仍未能確認為戰(zhàn)國印。
商代璽印特點是徽記和文字兼用,難識,其時文字誕生不久,字體架構比較幼稚,雖然愚拙,仍不失風韻和趣意。小篆則指秦始皇“書同文字”以后形成、秦代官印的印篆,也是在統(tǒng)一后的小篆基礎上形成的,專用入印的文字,它是以小篆婉轉勻暢的篆法為基礎,結體較為方整,字法亦篆亦隸,即為“摹印篆”,所以在甘旸所著《印正附說·秦印》中稱“秦之印章,少易周制,皆損益史籀之文,但未滿二世,其傳不廣”。所謂“其傳不廣”之說并不十分確切,秦印為漢印的印章制度作了規(guī)范,影響深遠。
秦時書體定為“八體”。許慎在《說文解字》卷十五中謂:“秦書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睗h代稱“摹印”為“繆篆”,僅對小篆進行少許增減,改變置換而成,漢印藝術風格的古樸典雅,近隸而不用隸,絕出于周籀,妙入神品,已進入中國印章藝術的第一高峰時期。
4美在金石方寸間——蘭棲石樓藏印考1-2戰(zhàn)國、先秦官印與私印許氏子(人頭鈕)印面尺寸2.2cm×2.2cm清張廷濟(公元1835年)在《清儀閣古印偶存》始把戰(zhàn)國印稱為“古文印”。直到吳式芬《雙虞壺濟印存》中才把它們列在秦漢印前,稱“古璽官印”“古朱文印”。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也把戰(zhàn)國印列于卷首。
高慶齡(公元1881年)在《齊魯古印攈》中指出“司徒”“司馬”“司工”等官名出于周秦之際。本印面設計紅白協(xié)調,藝術造詣高雅,達到了白文篆刻最高境界。布局平正,字體豐滿,線條流暢,有《易經》“陰極則陽”境界,可謂神品。
印文銹蝕(翼龍形獸鈕)
印面尺寸3.5cm×1.1cm戰(zhàn)國時期印章,無論官印或私印都通稱為璽,當時印章雖已廣泛使用,但并沒有對印章大小、形制、印鈕、字體等作出嚴格規(guī)定,是一個百花齊放的時期。本印章形式:印面是長方形,尺寸為3.5cm×1.1cm,印文已嚴重銹蝕,不可辨認,印鈕作成與玉佩類似形式,高約7.5cm,實屬罕見。
1戰(zhàn)國、先秦璽印5□□(橋鈕)印面尺寸1.8cm×2.0cm本印章可能較戰(zhàn)國更早。最早可達商代,商代璽多為陽文。商代璽印特點是徽記和文字兼用,其時文字誕生不久,字體架構比較幼稚,雖然愚拙,仍不失風韻和趣味。
見參考文獻[12]第14頁。□□漢。ū孟扇蒜o)印面尺寸2.5cm×1.2cm印面已銹蝕,文字不可考。6美在金石方寸間——蘭棲石樓藏印考□盟之璽戰(zhàn)國時期齊國
印面尺寸2.6cm×3.3cm背面兩級臺階,中間有小鼻鈕。戰(zhàn)國官印藝術成就高,文字粗獷,尺寸較大,涵蓋以齊國為中心的魯、邾、倪、任、滕、薛、苢等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范圍包括山東沂蒙山以北,河北東南部,河南東部以及江蘇北部地區(qū)。印章常為小國間會盟憑證,多為方形。官璽以鏨刻白文,一般不設邊框,另有種較特別之處,即在印面上方或上下方均有一塊凸形印記,有人推測還有凹形銅璽與其咬合,但未發(fā)現(xiàn)過。
印文布局不拘一格,風格雄渾豪邁。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有一枚同類型印章“易都邑圣徒鹽之鉨”,也是齊國印。易都位山東沂水流域之陽都,為齊國城邑。
見參考文獻[11]第23,32頁。見參考文獻[18]第31頁!酢醐t戰(zhàn)國(馬形印,曲尺形印面)印面尺寸2.75cm×2.25cm正面是帶有鈕的馬形印。底面印文呈曲尺型,曲尺印大都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齊國。
戰(zhàn)國印圓形、長方形、長條形、雞心形、曲尺形等應有盡有,私人姓名印也可以稱之“璽”。
先秦文獻沒有提及璽印制度,所以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形成不同的璽印藝術風格,可謂思想開放,百家爭鳴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