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設計方案
第1節想清楚這么做的邏輯是什么
很多情況下,當我們把工作成果提交出去的時候,不管對方是客戶
還是老板,亦或是一起合作的同事,他們總會問“你為什么要這么做”、
“方案中為什么從這幾個方面去入手”、“為什么先要做這些準備”等,
他們想通過這些問題了解我們工作的邏輯。當然,也有很多專業人士直
接問“你這個方案的邏輯是什么”,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少人是在被別
人問起的時候才開始思考。當然,方案的設計者也不是一點沒想過這些
問題,只是他們設計方案的時候更多是憑經驗、靠感覺,只是思考的不
夠系統而已。對于一個方案來說,有清晰的邏輯,除了說服對方外,更
是方案有效性與可靠性的保障。所以,這些問題即使別人不問,自己作
為方案的設計者也應當有意識地在設計方案的時候就想清楚。
首先,從整體上看,有邏輯的方案一定是有目的性的,它要滿足一
種意圖的實現。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講到華為做企業文化的方法,華為重
視每一次溝通機會去輸入價值觀,組織活動的人每次做活動都必須想清
楚要傳遞什么信號。比如,是體現“以奮斗者為本”還是體現“以客戶
為中心”。總之,華為的團隊要搞活動一定不是隨意娛樂一下。對于提
議要做的活動,如果什么信號都不傳遞,那他們根本就不去做。這種原
則就體現了華為做文化管理的邏輯性。美國學界的“思想巨匠”柯維曾
說過一個觀點,問題的反面是契機,柯維的這種思維與華為做文化管理
的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曾舉過一
個例子,“如果父母能把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看作聯絡感情的機會,而
不是麻煩和負擔,那么兩代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大大改善,父母會更愿
意,甚至是迫切地理解并幫助孩子。當孩子帶著問題來求助時,父母不
會大呼:‘天啊,又怎么了!’而是想:“瞧,我又有機會幫助孩子了,
我們的關系會更進一步。”于是交流成了促進感情的工具,而不是簡單
的敷衍。當孩子感覺受重視的時候,親子之間就建起了一座愛與信任的
堅實橋梁。”柯維主張在處理問題時想清楚這個問題可以帶來哪些機會,
從而把問題變為契機,這就是帶著邏輯處理問題產生的價值。
我們知道,模仿是人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很多人通過對標桿的
模仿進入一個領域,然后超越前人。世界上很多偉大的發明也是通過站在
了巨人的肩膀上模仿,再創造。當然,模仿存在一些爭議,一些人反對模
仿,認為模仿是抄襲。其實,模仿與抄襲是兩回事,我們這里先不討論這
些爭議,僅就模仿本身的技術問題進行探討。模仿的最大問題在于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什么叫“其所以然”,就是指的邏輯。只知道別人的表
面現象,而不知道他的邏輯是什么,所以模仿就會出現問題,看似差不
多,實際上可能是天壤之別。我前面提過一個例子,股權激勵這幾年非常
流行,一些老板看到成功企業都在搞股權激勵效果不錯,再加上一些管理
評論文章也不斷鼓吹股權激勵的神奇作用,于是自己企業也開始搞股權激
勵。好像只要自己的企業做了股權激勵,員工就有事業激情,企業蓬勃發
展的局面就在眼前,甚至行將破產的企業做了股改也會起死回生,其實這
只是不切實際的幻覺罷了。對那些跟我探討股權激勵的老板,我經常跟他
們講,股權激勵要是那么有效的話,那任何一個人自己注冊一個公司就可
以擁有100%的股權,但是憑借這個他就能把企業做成嗎?顯然沒有這個
邏輯。股權激勵的核心并不是其本身,股權激勵的技術層面并不神秘,按
照企業制度及相關的法律程序執行就可以,股權激勵有效果的核心是被激
勵人員能看到企業的增長,或者說能看到企業的發展前途。這些都需要系
統地提升企業的綜合能力,比如戰略能力、組織能力和文化能力等。任何
鼓吹利用某一手段就能把企業管理好的都是片面、偽科學的。一個方案如
果是有邏輯的,那就應該有一個清晰的意圖。也就是說,必須搞清楚這個
方案是解決什么問題的。看到別人用得好或者看到別人鼓吹什么,在自己
沒看明白的時候貿然跟進就是缺乏邏輯的表現。
其次,從結構來看,構成要素的選擇必須有依據。對于一個方案來
說,構成要素的選擇是保證其邏輯正確的重要環節。對于構成要素的選
擇,必須回答清楚為什么選擇這幾個要素,這幾個要素是不是足夠說明
問題,它們是經過現實調研歸納出來的還是采用了成熟的理論模型。比
如,柳傳志說做企業管理就是三件事,即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他
總結的這三個要素就是來自自己的管理實踐。再比如,我們做戰略分
析,通常采用SWOT模型,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四個方面進行分
析。這四個分析要素來自理論模型,當然模型也是經過前人實踐總結來
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要實現一個目標通常并不是只有一條途徑,但不
管你選擇哪條途徑,一定要有選擇的理由。
第三,從外部假設來看,要多調查。不管是做方案還是平常的口頭
交流,我們通常會省略假設條件,而問題就恰恰會出在此處。我曾與一
個處于創業期的老板交流,談到利潤來源的時候,他說“我們可以三年
不賺錢,我的員工都是有“高度”的。”我只想說,那是你的一廂情愿,
你可以三年不賺錢,你有家底;那些員工靠的就是工資。靠洗腦、靠所
謂的文化宣導是不可能解決薪酬問題的。這個老板講起話來看似很有邏
輯,但他的前提假設是不成立的。前提假設出現錯誤,再嚴謹的邏輯都
無濟于事。為什么說設計方案的人一定要多進行實地調研,多與各種利
益相關方進行訪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假設錯誤。
講邏輯是對的,但不能走極端。有些人對于邏輯的理解比較狹隘,
接觸到邏輯這個概念以后就以為找到了做事成功的秘訣,做什么都要尋找
一套嚴密的邏輯,甚至不顧常識。這一點在管理咨詢領域尤其嚴重,特別
是一些從事工作多年的老咨詢師更甚之。我們必須得承認,世界上有些事
情是沒有辦法講那種狹義的邏輯的,對常識性的問題刻意的邏輯化本身就
是違反邏輯的。就像做薪酬體系時,崗位價值評估根本就沒有辦法通過打
分實現崗位的嚴格排序,實現所謂“崗位價值真正的公平”。打分的模型
本身就不是為某一家企業定制的,是一個通用的模型,而且打分本身也具
有主觀性。評估完之后,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對崗位進行重新調整是符
合常識的、有效的。一些人鉆牛角尖,非要從打分入手,不接受評估后的
調整,那就過于邏輯化了。還有的人在引用一個理論的時候,總是要追根
尋底式地找到出處,如果能找到出處當然是好的,但有些資料是沒有辦法
溯源的。你要看手上的資料是不是對自己有價值、如何應用,不能絕對意
義上的相信,只能相對意義上做一些參考。我們是人類、是生物,我們不
是機器、程序。我們要講邏輯,但邏輯必須服務于實現、服務于常識。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孟子當時講這句話的時候雖然是
在說區分社會分工的倫理問題,但在今天很多人都賦予了這句話新的意
思。做事用心,有邏輯,就能有掌控權;做事不用心,沒有邏輯,就是
一個賣苦力的,只能接受別人的擺布。現在各個領域都在升級,有邏輯
才能更專業。過去憑經驗、憑感覺能把問題解決掉就夠了,甚至渾水摸
魚都可能有市場。過去只要你被別人稱為老師,你說什么別人一般都不
會質疑,也不會多問。但現代社會,要求我們能夠想清楚方案的邏輯是
什么,一方面自己要清楚,一方面回答別人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