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系統性的需求側分析,厘清了中國能源消費快速增長的動因和演進路徑,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節能降耗的機遇與挑戰。首先,本書梳理已有的研究文獻,搭建需求側視角的能源消費總體分析框架;其次,基于這一分析框架,本書依次對*終消費、出口和資本形成的能耗效應予以分析,剖析三駕馬車影響能源消費的內在機理;再次,本書綜合測算了中國經濟總量和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效應,并對未來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的可能變化進行情景分析和討論;*后,在前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書給出了節能降耗相關的政策建議。
本書拓寬了主流經濟學中關于能源消耗增長問題的研究視角。同時,在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針對中國目前所面臨的能源消費增長過快的現實挑戰,提出了對應的政策建議。相信對平衡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的關系,并*終實現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花菓的專著《中國能源消費增長的總量效應與結構效應研究基于需求視角的分析》是在其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作為其導師為該書作序,實為幸事。
自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提出以來,資源環境問題日益引發全球的關注,而對于中國來說,可耗竭資源的消耗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同步甚至以更高速度增長,并導致了極其嚴重的環境污染。放眼長遠,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可能受到資源環境的強約束,如何解決業已造成的損害,如何打破未來發展的這種約束,是我們面臨的十分嚴峻的挑戰。要給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首先需要對曾經的過去進行深入的研究,這種研究不僅需要系統全面的分析框架,更需要嚴謹、扎實而細致的實證態度。就此來說,花菓的這本專著應是這方面文獻中具有較高價值的成果。
本項研究成果的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采用了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的系統分析框架,展開全面深入的實證分析;其次,從需求視角出發,對最終消費、商品貿易和資本形成這三駕馬車的每一個方面都既分析了總量層面的效應,也分析了結構層面的效應,從而在若干方面將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所提升;再者,充分利用可得數據,運用多種理論模型和分析工具,包括投入產出模型、分解分析法、消費者生活方式法等,并在國際貿易內涵能源的測算中運用了卡耐基梅隆大學的EIO-LCA軟件等展開實證分析,工作量巨大,由此獲得了更為深入全面而可信的結論;最后,研究成果對于我國未來能源消費增長趨勢的判斷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基于本專著的研究成果,借此提出幾點想法,期望藉此引發對于中國能源環境問題更廣泛的關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其一,總體說來,三駕馬車的分析架構迄今主要被用來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拉動問題,卻少有以此框架來分析與此相伴的資源消耗問題。如花菓所說,采用需求側分析的視角來研究能源消耗問題具有其重要價值,由此不僅可以分析終端上的直接能耗,而且可以通過投入產出模型的運用來分析最終需求對各經濟部門的關聯效應,全面測算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過程中的間接能耗,從而更深入地掌握能源消耗背后的動因。事實上,總量分析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就是難以揭示經濟系統中存在的各種結構特性及其相互之間的邏輯聯系。對于能源消耗問題來說,投資、國際貿易和最終消費各自究竟做出了多少貢獻,它們各自又有什么特性,追根溯源,其深層次的動因究竟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的了解都是政策制定的前提。就此來說,本書的成果值得重視,且應隨著數據的更新不斷進行跟蹤研究,以為我國能源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充分的依據。
其二,具體到三駕馬車中的投資項,本書的研究發現,資本形成的能耗貢獻了中國全部能耗的相當大部分,這自然首先歸因于中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于投資拉動這一傳統模式。
本書也對2008年四萬億投資計劃的效應做了分析,基于此,可以看到,政府在權衡GDP增長和能源消耗兩者關系的時候,無疑是將GDP增長放在首位的。這反映了,能源問題對于經濟增長構成的是一種長期約束條件,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的時候,這一約束條件也在短期內相應地弱化,政府也就很容易忽視這一約束條件的影響。這在當前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放眼長遠,經濟衰退一方面正是淘汰劣質企業的機會,就能源問題來說,也正是淘汰那些高能耗低效率的企業的機會,只有很好地利用這種機會,方能在長期中實現能源效率的提升,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總是將短期目標放在首位,那么長期目標就將難以達成。
進一步,投資本身的結構特性也是值得關注的,這也是本書的研究提供的重要結論。產業升級,包括節能環保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新的投資,就此來說,投資可區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利于打破能源約束的,另一類則可能完全無益于可持續發展,即完全不具備節能環保效應的。絕大多數鐵、公、基的投資項目都屬于后一類,但我國近年來的大量投資都屬于這一領域,由此帶動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都屬于高耗能行業。就此來說,投資結構的轉變應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
其三,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同樣呈現出高能耗的特性,而目前的政策并未充分考慮其對能源消耗產生的影響。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出發,相關政策的制定需將能源問題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而將GDP增長目標相對弱化。
本書的研究發現,就2007這一年來說,中美之間的商品貿易在內涵能源上呈現嚴重不對稱狀況,中國對美凈出口的內涵能源達到12714萬噸標煤,約占當年中國全部能耗的5.6%,而該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內涵能源僅相當于中國對美出口商品內涵能源的19%左右。換言之,2007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其內涵能源約五倍于自美國進口商品的內涵能源。這一結果與我們的出口退稅政策不無關系。以鋼鐵行業為例,事實上,我國從2006年開始即成為世界鋼鐵出口第一大國,此前我國的鋼材出口退稅率曾經高達13%,盡管2005年政府曾經對大部分品種的鋼材產品出口退稅率降低到11%,但這一稅率仍然給予鋼鐵企業強有力的出口激勵。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7年的鋼材出口為0.63億噸,到2015年,我國出口的鋼材數量已增加到1.12億噸,比2007年增長了77.8%,占到當年鋼材產量11.23億噸的十分之一!
其四,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轉變應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要話題。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通常人均消耗的能源也會有所上升,但不同的生活方式引致的能源消耗水平可能存在巨大差異。本書采用居住類能源消費系數和交通類能源消費系數來揭示居民家庭的居住類和交通類能源消費特征,發現后者的邊際支出傾向要遠高于居住類,也就是說,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將顯著推動城鎮居民加大交通類能源的支出。由此更加引發對中國未來發展面臨能源剛性約束的擔憂。容易看到,中國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日益趨近于美國那樣的汽車社會模式,而相比于其他發達國家,美國模式恰恰是一種高能耗模式。以私車普及率來說,美國的水平為800輛每千人左右,歐日則為600輛每千人左右,我國目前大約處于130輛每千人的水平,但正以很快的速度進行趕超。不僅如此,我國居民對于車型的選擇也日益接近甚至超越美國模式,從近年來SUV車的暢銷可見一斑。2016年,中國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14.93%,其中轎車僅增長3.4%,而SUV則增長44.6%,對總體增長的貢獻度達到88.1%。在之前的2015年,SUV銷量的增長幅度更高達52.39%。要知道,這兩年車型銷量的結構變化還是在政府出臺1.6升以下購置稅減半的優惠政策影響下產生的。可見我國居民在私家車的消費模式上是相當缺乏綠色節能觀念的。
從汽車產業政策的發布也可以看到,政府在GDP增長和可持續發展兩者之間是嚴重偏向于前者的。事實上,2015年所采用的低排量車購置稅優惠政策早在2008年底就被采用過,其宏觀背景都是GDP增長率的下滑,而其效應也是相當明顯的,都將乘用車銷量的增長率大幅拉升,2009年高達52.93%,2016年則提高到了14.93%。
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的快速上升已經給我們提出了嚴重警示。2014年,中國的原油進口數量在消耗總量中所占比重已經超過60%,而天然氣的相應比重則從2006年的1.78%急劇上升至2014年的31.62%。2015年,我國進口原油數量為33550萬噸,比2014年增長了8.8%,這一增速超過GDP增長率將近2個百分點。然而,或許由于經濟進入了新常態,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增長率的下滑所吸引,能源問題的緊迫性在人們的視野中被淡化。但事實上,產能過剩恰恰給供給側的技術進步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機遇。
本書的研究從需求側出發,這并不意味著供給側的技術進步和能源效率提升就不重要。恰恰相反,需求側的分析告訴我們,在現行技術水平和能源消耗基本結構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面向未來,中國的能源消耗將帶來一種怎樣的前景。無論企業,政府還是個人,都應該從我們面對的這種未來圖景中警醒,充分認識到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緊迫性,充分認識到供給角度的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充分認識到中國居民正孜孜追求的消費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并付諸行動。
行動,就從這一刻開始。
郁義鴻
2017年3
花菓,男,漢族,安徽蕪湖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職于某外資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經濟、產業組織和產業結構、企業創新管理等。近年來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一項,在國內核心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序言
第一章 導論
一 研究背景與選題意義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三 創新點和進一步研究方向
第二章 中國能源消費的現狀和挑戰
一 中國能源消費的供求特點
二 中國能源消費終端部門結構特征
三 中國能源效率的特征
四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文獻綜述與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解析
二 文獻綜述
三 基于需求側視角的能源消費分析框架
四 數據來源與整理
第四章 最終消費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效應
一 居民消費能耗影響效應的分析方法
二 生活直接用能的總量、結構和影響因素
三 生活間接用能的總量、結構和影響因素
四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商品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效應
一 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國際貿易內涵能源推算
二 商品貿易內涵能源實證測算方法
三 部門層次中美貿易內涵能源總量和結構分析
四 中美貿易內涵能源結構的政策涵義
五 中美貿易內涵能源變化影響因素分解
六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資本形成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效應
一 資本形成概念辨析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 中國資本形成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三 財政投資對能源消費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
四 本章小節
第七章 最終需求的總量和結構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效應
一 研究模型與數據來源
二 中國~年能源消費增長的驅動因素分析
三 最終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四 最終需求結構變動對能耗的影響效應模擬
五 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的未來展望
六 本章小結
第八章 結論和建議
一 主要結論與觀點
二 啟示與建議
參考文獻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