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藝術感興趣,這可能是*好的當代藝術入門書。它是當代藝術研究泰斗的經典之作,近距離地復現藝術家創作的真實狀態,以如同大師在側的直觀感受向讀者介紹藝術家和藝術家代表作品。讓你體會“秒懂”二字,用在藝術作品上,是多么美妙的一種享受。 如果你覺得文藝范不夠二,學術范不夠專,在有錢又風騷的日子里想能讓自己的逼格變高變高再變高?此乃居家旅行專配、型男淑女必備。美國藝術史大牛喬納森(Jonathan Fineberg )攜其傾心力作《藝術史:1940年至今天》跨洋而來,在有好書的2015,帶你在藝術的圣殿,與***牛的藝術家們促膝長談。
美國藝術史大牛,談藝術,繞不開的當代牛人Jonathan Fineberg。美國著名藝術史家,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校區藝術史榮譽退休教授。
導論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來了解藝術
本書的前提十分簡單,即藝術家們通過創作來探索事物即將呈現的樣子。他們對事物有著敏銳的直覺和洞察力,然而這種令人著迷的觀點卻無法用語言描述出來,因此他們試圖通過藝術作品來呈現這些引人入勝的思想。偉大的藝術作品不但能夠得到除藝術家之外的普通民眾的理解,而且能使他們借助這些作品重新認識他們的經驗。例如,當被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三雙鞋》(Three Pairs of Shoes,圖1.1)深深打動的人們看到一雙舊的工作靴(圖1.2)時,都無法不聯想到梵高的世界觀。從這幅作品中,人們透過藝術家眼睛來看鞋子,由此開始了解這位藝術家。就這樣,藝術家通過移情方式向我們傳達他的感受。正如華茲華斯(Wordsworth)描述詩人時所說的,藝術家“正詠唱著一首全人類與他共唱的歌”。 1
藝術創作是一種思維方式,同獨立分析相比,移情(即產生共鳴)使我們和藝術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盡管語言也是思考的一部分,但對藝術作品的思考并不一定要用語言表達出來;它是一種與語言截然不同的視覺思考,并通過表達和連接視覺觀念來呈現其嚴謹。即使在一幅只關注色彩、形式等諸如此類的抽象作品中,藝術家基于繪畫元素而構思出的繪畫結構也提供了一種組織經驗的模式。 該模式是藝術家思考“風格”(style)的一個實例,而且從其明顯一致性的特征上看,它類似一種人格——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成長及歷經新事物后所形成的日益完善的人格。畫家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評論道:“你逐漸地培養自己,就像酸乳酪一樣,只要保存住某種原有的微生物,它其中的原物就會發酵出來。 因此我像多數藝術家一樣,擁有些許這種最初的感覺。2
值得深思的藝術作品是由復雜的認知和情感構成的有形具象,這和藝術家的經歷有關,并不是我們所看到的萬事萬物均在試圖呈現(look like)的那個世界。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 1991年的攝影作品《吾手即吾心》(My Hands Are My Heart,見頁)證實了以下觀點,藝術家通過一個物體(在這里是一個動作的兩張照片)闡述他的創作和他所感受到的世界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是緊密的、甚至是全方位的。藝術所隱含的潛在主題往往是藝術家與現實的邂逅,他們的心理驅動、智力、社會和活動等方面都徘徊在痛并快樂著的十字路口。筆法、線條、構圖甚至是具象題材都可以用來暗喻藝術家的經歷(內部兼外部)。藝術家準確地給主觀認知提供框架,牛津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爾司·懷特海(A. N. Whitehead)將這種現象稱之為 “象征性真理”。3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偉大的藝術家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因為:(1)他們對世界上新鮮且神秘未知的事物有著高度敏感性,(2)他們用個人所特有的方式去感知這些事物,(3)在我們無法語言去描述現實真相、或因距這些現實太遠而無法分析它們的時候,藝術家利用各種藝術形式體現其內心感知,為我們審視現實真相搭建了橋梁。
這項活動的最終特性導致現代藝術被定位成極其簡單且缺乏意義的活動。人們最多會說,藝術家分享的不過是從視覺語言和對所處時代、環境的體驗中總結出的共同元素。這些用來分享的特質或想法將藝術家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他們的風格大同小異。但他們除了對于表面的理解,在其它方面很難達成共識。最后,即使在藝術合作中(合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藝術創作也往往是個體行為,在當今企業控制大眾傳媒文化的形勢下,藝術,成為個體在大型公共層面僅存的表達工具之一。
現代主義
我們常常會質疑將藝術家與藝術運動混為一談,那么無視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征也同樣是個問題。然而,作為幫助我們理清歷來混亂的歷史和時事的一條捷徑,我們有時需要縮減分類(對于時代和運動的分類)。即便有變更和特例, “現代主義”(modernism)和“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這兩個術語仍然非常有用,且在藝術文學中屢見不鮮,在這里也不妨再次定義,至少進行簡明的概述。
現代主義是工業時代時興起的世界觀。它源于十七、十八世紀時的歐美思想(理性時代及啟蒙時期),在緊密相連的民主、理性和人文主義的發展中可略見端倪。然而現代主義本身啟蒙于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期,一度興盛至二十世紀中葉以后,臨近新世紀,它在備受爭議的同時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通常認為后現代主義開始于四十年前的“后工業”(post-industrial)或“后資本主義”(late-capitalist)社會。有人把它看作是對現代主義的繼承,也有人主張說后現代主義已經取代了現代主義。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人們不斷地更改、確認甚至重復驗證真理,而這與現代主義的目的論背道而馳(向著理想前進的觀念),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世界愈發復雜。
現代主義信念的核心是人類的能力,即人類通過科學知識、技術和理性的力量去審視且改造周邊世界的能力。“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啟蒙于18世紀的現代科學,在驗證和確認真理的過程中,它依賴于觀察及合乎邏輯的論證。作為一種組織社會關系的方式,這種對理性的依賴通常會引起民主辯論,而由于宗教觀沒有得到合理的驗證,所以必然會導致世俗主義。現如今,現代主義認為發展是基礎,改變是在所難免的、甚至是人們所期待的,并由此來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事實上,現代主義已經寓美學價值觀于發展中,并傾向于拋棄即將過時的傳統藝術、文學、社會結構和經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