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考察了若干思想家、思想流派與集權政治的關系,但又不是主要通過揭發各思想家個人的劣跡來展示這種關系,而是深入到他們的思想中對啟蒙理性的背叛因素,揭示了那些表面純潔而精彩的思想難以察覺的政治面向。
序
希特勒迫使人類接受一項新的絕對命令:好好引導你的思想與行為,不要再讓奧斯維辛集中營重現人間,不要讓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
阿多諾:《否定的辯證法》
本書探討的主題令許多人諱莫如深,它重新檢視了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與右派政治復雜的歷史,以及兩者關系對當前政治的影響。
有些人一廂情愿地認定,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反智現象,只能吸引罪犯與惡徒。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已然知道實情并非如此。當年歐洲大陸有許多知識分子精英,爭先恐后地跳上法西斯主義的政治列車。畢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之后,民主政治的信譽已經沉淪到史無前例的谷底。我們不妨列舉幾位法西斯主義在文學與哲學領域的支持者,但他們只是冰山一角:恩斯特·榮格爾、戈特弗里德·貝恩、馬丁·海德格爾、卡爾·施米特、羅伯特·布拉西亞克(Robert Brasillach)、皮埃爾·德里厄·拉羅歇爾Pierre Drieu La Rochelle (18931945),法國小說家、散文家,著有《吉爾》。編者注(本書以下腳注均為編者所加,不再注明)、路易-費迪南·塞利納 LouisFerdinand Céline (18941961),法國著名小說家,被譽為法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其反猶思想而頗具爭議,代表作有《茫茫黑夜漫游》《死緩》等。、保羅·德曼 Paul de Man (19191983),比利時結構主義文學家及批評家。、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美國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喬瓦尼·秦梯利Giovanni Gentile (18751944),意大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倡導行動唯心主義。、菲利波·馬里內蒂Filippo Marinetti (18761944),未來派藝術家。、加布里埃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 (18631938),意大利詩人、記者、小說家戲劇家和冒險者。他常被視作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先驅,在政治上頗受爭議。主要作品有《玫瑰三部曲》。、W.B.葉芝與溫德姆·劉易斯Wyndham
Lewis (18821957),英國小說家、畫家。生于加拿大。曾在倫敦和巴黎學習繪畫,后創建了旋渦畫派。作為作家,他曾因極端的社會和政治觀點而飽受攻擊,但作為藝術家,他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肖像畫家。。再者,著眼于法西斯主義經濟根源的馬克思主義的詮釋,已經一蹶不振,因此我們對于極右派政治的思想淵源,實有必要重新進行嚴肅地探討。
知識分子與極右派的歷史瓜葛,在許多方面影響了當代的政治話語。歐洲的極右派政黨如約爾格·海德爾(Jrg Haider)的奧地利自由黨(Austrian Freedom Party)與法國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的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在20世紀90年代的選舉中大有斬獲。帶有種族中心與本土主義色彩的政黨,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比利時及幾個剛解放的東歐國家趾高氣揚。因此評論家必然要一探究竟:法西斯主義的幽靈是不是已再度出現?
在學術領域,后現代主義向來受到尼采、海德格爾、莫里斯·布朗肖、保羅·德曼等人學說的滋養,這些人都預示或實際淪為所謂的法西斯主義狂熱知識分子?上攵,一幅令人憂心的景象已經出現:20世紀30年代的反民主風潮正在死灰復燃,只不過這一回它是托身在學院左派的羽翼之下。這種淵源傳承令人憂心忡忡,似乎再度印證了一句歷史悠久的政治格言:物極必反(les extrmes se touchent)。
勢力龐大的后現代主義在今日似乎已陷入困境,除了畫地自限的學術界之外,它的揮別理性(farewell to reason)計劃一直未能落地生根。它大膽宣示人類解放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s)已然結束,卻并未獲得廣泛接受。更有甚者,當年以言論和行動激發1989年革命的東歐國家異議人士,已經成功地運用人權的論述來搖撼極權統治。借由這種方式,一度被文化界左派貶抑為美國霸權工具的西方人道主義,再度整裝出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院左派曾經嘗試以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也譯作身份政治。這個旗幟鮮明的反普世價值概念,來取代關于民主合法性的論述。然而這種做法充滿矛盾,困難重重。認同政治是一種文化上自我肯定的反政治(antipolitics),在那些尚存在基本的憲法與法律保障的政治活動中,看似理據充分而且引人入勝。這樣的條件能夠創造出一個政治空間,一道免于政府干涉的魔墻(magic wall),可以說,人們在此可以各種方式安全無虞地探討文化認同各項要素,而不至于鄙夷踐踏其他與之競逐的認同要素。但是在憲政法治保障付諸闕如的地方,例如波斯尼亞、盧旺達與阿爾及利亞,認同政治卻會引發難以形容的悲劇。這些前車之鑒應驗了政治現代性的一條金科玉律:要確保相互包容與共存共榮的價值,程序民主的正式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以當代政治理論的術語來說就是,這些地區的經驗印證了正當優先于良善。
事后回顧,后現代主義認定理性與進步的制度化只會導致控制(domination)的強化而非解放,?碌淖髌吩谶@方面最言之鑿鑿;但這種觀點實在過于犬儒,而且經不起實證。20世紀八九十年代橫掃東歐、南美洲以及(較具試探性)亞洲的第三波(Third Wave)民主化風潮,已經彰顯了民主人道主義的遺產能夠行之久遠。相反,我檢視了20世紀30年代以來的例子,發現從原則層面敵視民主價值的心態,很容易就會帶來一發不可收拾的政治后果。
當代最大的諷刺之一就是,法國既是公認的后現代主義哲學發源地,也是后現代主義消沉最快、最徹底的國度。20世紀70到80年代,人道主義形同一座堅強的堡壘,足以抵擋革命主義(revolutionism)的倒行逆施,后者曾在東歐、波爾波特(Pol Pot,曾經留學巴黎)時期的柬埔寨,引發了不可否認的災難。法國知識分子很快就認識到,后現代主義者軟弱的相對主義立場,欠缺道德上與觀念上的資源,無法抗衡國內與國外的暴政造成的不公不義。因此法國知識分子重新肯定人權,視之為當代政治不可逾越的一道屏障。
正因為如此,后現代主義在今日的式微,與近年的政治環境息息相關。人道主義的復興意味著后現代主義的凋亡。極權主義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政治經驗,它加諸我們一項新的絕對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讓蘇聯的古拉格(Gulag)或納粹的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從此絕跡。如今我們已經知道,民主與極權這兩種政權有無可化解的差異。盡管民主政體在經驗層面留下許多敗筆,但仍然具備極權社會望塵莫及的內部政治變革能力。像后現代主義這樣的論述,一方面大力宣揚文化相對主義,一方面對民主規范態度模棱兩可,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個時代在道德與政治層面的要求。
盡管本書的主旨是探討知識分子與法西斯主義之間的糾葛,其中有幾位是后現代主義的大師,但是我并無意將他們連坐入罪。在歷史上,法西斯主義一心鼓吹富國強兵的價值,然而后現代主義的政治思想傾向于哲學的無政府主義,全面質疑包括民主在內的各種政治體制。從實踐立場來看,這種態度意味著后現代主義告別了現實世界的政治,轉而訴諸虛無縹緲、充滿揣測的政治上的(the political)討論。
本書批判后現代主義另有一番目的。我關切的重點在于:就某個層面而言,后現代主義對于理性與真理的敵視,在學理上站不住腳,在政治上也是自廢武功。它對邏輯與論證的不信任已走上偏鋒,導致其信徒茫然無所適從,一遇上道德與政治問題就束手無策。為了實踐新尼采主義(neoNietzschean)懷疑的解釋學(hermeneutic of suspicion),理性與民主被降格為無法信任的對象,從而導致政治上的無能為力:放棄在人世間采取有效行動的能力。專為一群門徒量身打造的秘傳理論,恐怕會淪為虛有其表的做法,本身之外別無目的。
因此,后現代左派陣營正冒險在民主最需要規范性資源的歷史時刻,將這些資源剝奪殆盡。每逢危機時刻(例如當前全球對抗明目張膽危及人類基本權利與自由的恐怖主義),最要緊的是維系最低限度民主(democratic minimum)的要素。后現代政治思潮貶抑聯盟建構與尋求共識的重要性,轉而青睞認同政治與政治斗爭,過早地將這個傳統打入冷宮。因而,它繼承了左翼主義(leftism)最有問題的特質之一:以犬儒心態認定,所謂民主規范不過是掩護既得利益階層的一道帷幕。不可諱言,民主規范有可能,也的確會淪為一道帷幕,但是它們也提供了一股非常重要的倫理力量,足以揭露并轉化那些宰制社會的利益階層。過去30年來,許多原先被邊緣化的社會群體(女性、同性戀、少數族裔),在政治領域大有斬獲,驗證了一種海納百川的政治邏輯,顯示民主的準則與體制確實能夠讓政治與時俱進。完全放棄這些潛在價值,就等于是封殺了政治進步的可能性。
后現代主義注解
后現代主義無疑是學術界用得最浮濫也最混亂的術語之一,因此有必要厘清與界定其基本的意涵。
關于后現代主義的討論,主要濫觴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建筑與藝術的演進。在這兩個領域,現代主義美學的核心觀念如形式主義、困難性、深度以及作為天才的藝術家,都已經日暮途窮。因此后現代藝術另辟蹊徑,強調通俗化、實用化與大眾化的精神安迪·沃霍爾的波普藝術畫像,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對美國建筑語法(《向拉斯維加斯學習》)的重新發現,都是這種新精神的反映。在視覺藝術領域,后現代主義標志著從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的錯綜復雜,轉向20世紀60年代藝術界的新直接性(new immediacy):歐普藝術、概念藝術、行為藝術與偶發藝術(happenings)。至于建筑領域,后現代主義隱含著對國際風格(international
style)的排斥,撻伐千篇一律令人窒息的玻璃與鋼鐵盒子(包豪斯的功能主義),推行對傳統手法的隨機、即興的借用。文學領域的后現代主義傾向于玩弄元小說(metafiction)一種探討或質疑自身存在理由的文學的各種誘惑。
后來在后結構主義或法國理論的沖擊之下,后現代主義擴大了對現代性的認識論與史料學(historiography)預設觀念客觀真理與歷史進程的攻擊。1980年前后,后現代主義(藝術領域)與后結構主義(哲學領域)的信條,在北美學院知識分子的思維想象中融合為一。
本書論及后現代主義時,主要是指涉前文所述最后一種現象:以權力意志(will
to power,尼采)、主權(sovereignty,巴塔耶)、另一個開端(other beginning,海德格爾)、延異(différance,德里達)或身體和快感的差異經濟學(different economy of bodies and pleasures,?拢┲,來否定現代性知識和文化上的預設。
于紐約市2003年4月
導讀探索知識分子親極權主義的思想根源陶東風 / 1
序 / 1 導論問題回答: 何謂反啟蒙運動? / 7
第一部分重探德國意識形態
第一章查拉圖斯特拉進軍好萊塢: 論后現代的尼采詮釋 / 39
第二章被釋放的普羅米修斯: 榮格與雅利安宗教的誘惑 / 82
第三章法西斯主義與詮釋學: 伽達默爾與內在流亡的曖昧性 / 111
政治附錄(一) 德國的不確定性:
論德國新右派 / 158
第二部分法國的教訓
第四章左派法西斯主義: 巴塔耶與德國意識形態 / 187
第五章莫里斯·布朗肖: 沉默的運用與濫用 / 232
第六章打倒法律: 解構主義與正義問題 / 273
政治附錄(二) 量身打造的法西斯主義:
論法國新右派的意識形態 / 316
結論災難之地: 現代思想中的美國形象 / 342
附錄: 論基里科的《愛之歌》 / 383
致謝 / 387
譯名對照表 / 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