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人類學需要一個理論范式框架,以期初步建立具有教科書價值的理論基礎。提出“五化四要素”(政治科學化、人類學政治化、民族志寫文化、管理學人性化、政策性真理化;權力要素、田野要素、民族志要素、扎根理論要素)的新政治人類學研究范式(Neo-Political Anthropology [NPA])。
《政治人類學評論》的問世恰逢其時。
一個學科的命運總是與時代的特點相聯系,政治學科學化的歷史與現實更迫切地呼喚“田野研究”。
田野研究方法進入中國政治學研究領域后,大大提升了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性。政治學要真正成為一門科學,也有待于實證研究的更好運用。就我本人而言,如果要說我是政治學出身的話,更確切地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出身。當時國內的政治學經典著作就是馬列經典,沒有像現在那么多的政治學著作可閱讀。閱讀馬列經典著作的學術訓練,可以說,奠定了我以后獨立思考并從事政治學研究特別是中國政治研究的學術基礎。中國的政治學研究不能只是簡單借用在西方經驗基
礎上生成的理論來闡釋中國政治,而應該從中國政治實踐出發,在富有創造性的實踐經驗中尋找理論的源泉。
陶慶,男,1965年生,博后,上海師范大學發政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人類學、公共管理與社會治理、國家與社會關系,中外政治制度。
主要科研項目:個人獨立主持縱向科研項目6項。如,1.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民間結社治理創新與中國政治發展”(批準號:NCET-11-0621)。2.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政治人類學視野下的政治體制改革研究”(批準號:11JJD810018)。主要科研論著:先后獨著發表著述近50篇(部)。如,《福街的現代“商人部落”:走出轉型期社會重建的合法化危機》《政治嵌入與政治安排》等。論文類:《從政治安排到、政治嵌入到‘政治妥協’的轉型》(《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2期。)《政治文明中的人民主權與國家主權”》(《人文雜志》,2006年第6期)。
前言
1新政治人類學: 政治學科學化的維度
/王瑞
2新政治人類學的“權力抱負”
/施玥
3民族志壁壘與民族志寫文化
/李雯
4管理學人性化
/馮煜
5政策學真理化
/馬方云
6新政治人類學時間觀
/李書穎
7新政治人類學空間觀
/崔馨月
8馬克思主義人類學實踐觀的本質回歸
/馮雷
9新政治人類學的意識形態觀
/李吉瑩
摘要 (英文)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