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本行為心理學的圖書,至少可以抱著這樣兩個期望:
其一,認識他人,也認識你自己。
行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揭示人類行為的心理奧秘。行為是思想的反應,其實也是思想的載體。如果你要深入地洞察一個人的內心過程,你可以從行為的角度來研判、分析——這恰恰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已經做過的事。要注意,你自己的行為也是你內心的反應,而且有時候是無意識的——你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通過行為研判分析,你也能夠洞察自身的內在心理活動。
其二,了解積極行為方式,解決實際問題。
一個學生要更好地記住書上的內容有什么方法?我們是應該更多地放棄眼前的享受追求未來的發展,還是活在當下?再者,你看到組織中的其他人都不認真工作,你是不是也應該跟他們一樣呢?凡此種種,都是你在工作或個人生活中會碰到的嚴肅問題——這些問題,同樣也是心理學家們關注過、研究過,可以給你建設性答案的。
以上這兩個方面的期望是合理的,也是本書想提供的價值所在。
在這里,有必要簡單回顧一下行為心理學的歷史淵源。行為心理學是美國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嚴謹的說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是心理學家華生。在這一流派中,一些赫赫有名的心理學家都在其列,包括霍爾特、拉施里·亨特、魏斯、托爾曼、赫爾等,還有斯金納這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坊間有一個傳言,說斯金納設計了一個黑箱子,將自己的女兒安置其中,觀察她的行為反應。這個沒有證據的傳言,也使斯金納在大眾心中成為一個瘋狂的人物。
無論是早前的華生,還是近代的斯金納,行為心理學流派的心理學家們都側重于研究“行為”本身。華生斷言:研究人的意識、潛意識等是遠遠不足的,還應該研究人的行為與外界刺激之間的規律反應。比如,為什么有危險來臨時,你自然而然地會逃跑;在什么情況下、有沒有可能,危險來了你也不會逃,諸如此類的問題。
要理解行為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思維,我們得這樣假設——我們假設表現出的某一行為反應是“結果”(如我們躁動不安的行為表現),而促使我們產生這一行為的“內外部刺激條件”(如天氣炎熱)是原因。原因產生結果,結果也可以推知原因——行為心理學家們想揭示的就是這中間的規律,無論是必然的規律還是或然的規律,都是他們努力的方向。當我們知曉一個行為與條件之間的關系之后,就可以達到推測和控制行為的目的,無論是他人的行為還是自己的行為,都是如此。
我們這本書試圖對行為心理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做一個較全面的說明。
但是,提請讀者注意的是,我們的目的乃是通過專業的行為心理學知識服務于我們個人的生活,包括認識自己和他人行為的含義,以及如何控制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這兩個方面。所以,我們在知識點的選擇標準上,突出于“實用性”特征,以便你能夠開卷有益,讀有所用。
所以,這本書并不打算按照行為心理學的系統理論闡釋整個知識體系——那些離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較遠的行為心理學知識,盡管它可能是行為心理學的重要內容,但在這本書中我們并沒有收錄;反過來,那些可能在行為心理學研究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內容,但與我們的實際生活密切聯系的知識點,我們則收錄了進來。這都是因為,我們希望這本書帶給你的不僅僅是純粹的知識,而是工作和生活中有用的心理技術。
本書共分八個方面的主要內容,每一章都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其中第1章是一個基礎,旨在向我們闡明一個基本的觀點:我們的行為是經由外界刺激產生的心智和行為反應,影響這一刺激與反應的基本要素,本章內容做了充分的說明。本書的其他部分,包括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規避決策偏差和行為陷阱,以及群體中的個人行為問題等,是你避無可避需要了解的心理實用技術——通過這些內容,你將了解到工作和生活中任何方面,一些積極的、有益的“行為表現”是如何產生的,應該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等等。
最后,希望你從這本書中獲得行動的力量。
第1章..我們的身體是一部機器:心智反應
感覺――人類是感性的動物 ― 2
知覺――是非對錯并非總是分明 ― 5
記憶――記住該記住的,忘掉該忘掉的 ― 8
學習――進取精神需要細心呵護 ― 11
意識――難得糊涂還是難得清醒 ― 14
潛意識――一股隱藏的神秘力量 ― 17
想象――由內而外地改變自己 ― 20
內語言――信你所信,得你所信 ― 23
體驗――從體驗開始,再回歸體驗 ― 26
第2章..是什么讓你軟弱和強大:效能喚醒
目的捕獲――目的越清晰,行動效能越高 ― 30
動機水平――動機越強烈,未必越有利 ― 33
自我實現――你希望實現的,終會實現 ― 36
自我控制――自制力就是權力 ― 39
興趣喚醒――做你所愛的,愛你所做的 ― 42
態度養成――態度影響行為,行為重塑態度 ― 45
意志調節――與惰性本能的自我斗爭 ― 48
成就理論――成功會帶來更大的成功 ― 51
第3章..在狂熱與冷靜的兩極:合理有度
超限效應――行為中的物極必反律 ― 56
鐘擺效應――無聊和痛苦是生活的常態嗎 ― 60
情緒正念――快樂和痛苦全在一念之間 ― 63
熱情效應――因為熱情,你將獲得更多快樂 ― 67
內酬心理――內心充盈,就能笑對生活 ― 70
延遲滿足――遲來的幸福,也許更美 ― 74
信念固著――別把頑固不化當成信念 ― 77
利己偏差――不要總是往自己臉上貼金 ― 80
淬火效應――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 84
公地悲劇――大河有水,才能小河滿 ― 87
第4章..你為什么想錯了也做錯了:決策偏差
表征性啟發――別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 92
心理定式――什么困住了你的思維 ― 95
醞釀效應――棘手的問題不妨先放一放 ― 98
拖延心理――逃避一開始,就會不斷惡化 ― 101
阿萊悖論――謹慎和冒險都是人的天性 ― 104
損失規避――人們更關注損失而非得利 ― 107
賭徒謬論――賭徒的口袋永遠空空的 ― 110
光環效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 113
后悔理論――后悔了,然后可以做得更對嗎 ― 116
暗示效應――希望自己是哪樣,你就是哪樣 ― 119
第5章..從焦慮和抗拒中走出來:行為矯正
焦慮與抵抗――因為抗拒,所以焦躁不安 ― 124
代償――誰來代替你的壞心情 ― 127
攻擊――咄咄逼人為哪般 ― 130
嫉妒――嫉妒是心靈的地獄 ― 133
墮落――用更大的痛苦減輕小的痛苦 ― 136
白日夢――滿足于幻想,耽擱于幻想 ― 139
退行――年紀越大,越不希望長大 ― 142
補償――總有辦法讓生活更美好 ― 145
幽默――有一種力量叫快樂 ― 148
升華――苦難是不可缺少的財富 ― 151
第6章..一步錯,步步皆錯:行為陷阱
習得性無助――失敗,只因你承認了失敗 ― 156
自證偏見――為擺脫責任尋找證據 ― 159
過度合理化――別讓似是而非的理由綁架自己 ― 162
沉沒成本――不可挽回,就不要過多糾纏 ― 165
對比心理――你的信念總是會受到干擾 ― 168
投射效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171
破窗效應――一扇窗破損,整面墻遭殃 ― 174
配套效應――好馬終須配好鞍 ― 177
第7章..當你身處群體之中:群體極化
從眾效應――我們都是害怕被孤立的人 ― 182
少數派影響――真理總在少數人的手中 ― 185
群體極化――你我都是瘋狂的制造者 ― 188
群體盲思――因為信念,所以閉目塞聽 ― 191
囚徒困境――沒有合作,就沒有共贏 ― 194
社會性懈怠――一人懶散,眾人皆懶散 ― 197
責任分散――多人負責,就等于無人負責 ― 200
搭便車效應――與人方便才能與己方便 ― 203
利群偏差――家丑只能自家人說 ― 207
第8章..你必須知道的一些事:關鍵行為
青蛙效應――命運由行為習慣來決定 ― 210
蝴蝶效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 213
移情效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216
敏銳度――只有察覺到,才能想到做到 ― 220
刺猬效應――獨立而又合作是一種學問 ― 223
懶螞蟻效應――人與人的最大區別是在頭腦 ― 226
空杯心態――清空一切,才能容納萬物 ― 229
約拿情結――不要回避,一切自然而然 ― 232
我們的身體是一部機器:心智反應
我們的身體是一部智能的機器,人的各種心智反應就是這部機器的遙控器,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內在的心理機制的影響。
感覺:人類是感性的動物
人的行為究竟是受理性操縱,還是由感性支配?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
但可以確定的是,人們對待外部事物,是從感覺出發的。
人不能沒有感覺。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人在一所大學的實驗室里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表明了感覺對于人的重要性。
一些大學生作為被試被要求24小時待在一個有光的小屋的床上。他們的感覺輸入被嚴格控制——眼睛用塑料眼罩罩著,雖然可以透進一些光,但不會呈現圖形視覺;暴露在外的手被套上硬紙板套袖和棉手套,這樣他們就不能觸摸任何東西了;同時,空調單調的嗡嗡聲限制了他們的聽覺;接著,他們的頭被固定在用泡沫橡膠做的枕頭上。
他們可以在小屋里進行簡單的日常活動,也可以睡覺、思考。
在實驗7天后,許多被試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理現象,包括思維遲鈍、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定,有的被試甚至出現錯覺、幻覺,以及一些其他繼發性的情緒行為障礙。
其他學者在進行了類似實驗之后也認為,只要一個人的感覺被剝奪,那么這個人的心理、身體功能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在感覺缺失的情況下,他們的理性思維也將出現混亂。
這個實驗證實了人類行為的一個基本特征:個人是依賴于感覺的。
感覺對個人心理和行為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依照心理學的研究,人的感覺可分為表層感覺和心理上的內在認知活動。社會學家休謨曾將表層感覺定義為“直觀印象”,而將內在的認知活動定義為“感性觀念”的形成過程。
所謂表層感覺,是個人經由自身感覺器官與外在事物的直接接觸、觀察而得到的感覺信息。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感覺器官分辨外部事物的屬性,區分顏色、氣味、聲音、軟硬、粗細等特性,這都是直觀印象,是表層感覺。
上面實驗中所討論的現象就是針對表層感覺進行的,是直接屏蔽或減少表層感覺對個人生理和心理產生的巨大影響。
相對于表層感覺而言,內在心理認知活動要復雜得多,對個人身心的影響也要大得多。
內在心理認知活動與表層感覺也是相關的。它是表層感覺與個人的知覺、經驗、記憶等各種信息充分融合,并按一定的方式進行加工,最終形成的某種感性觀念。例如,當我們與某個人第一次交往的時候,我們通過觀察他的言行舉止,“感覺”這個人很“友善”或者很“冷淡”。在這里,我們經由“感覺”得出的“友善”或“冷淡”等“觀念”都是信息加工的結果。嚴格意義上說,內在認知活動是表層感覺的深度加工過程,是感性觀念的制造者——這里的感性觀念是區別于純數理、邏輯等理性觀念而言的。
正因為內在心理認知活動最終會形成一種感性觀念,所以它對個人行為的驅動力也是巨大的——當我們感覺一個人友善的時候,無論這個人是否真的友善,我們都可以回報以熱情;同樣,當我們感覺一個人冷淡的時候,我們會表現出同等的冷淡之情。
看看下面這個實驗:
20世紀20年代,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奧的霍桑實驗充分地證實了人們的行為并不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經過深思熟慮而做出的,相反,人們的許多行為是直接被感覺(感性觀念)所驅動的。
霍桑實驗是一組實驗,中間涉及多個實驗項目,而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訪談實驗。
梅奧和他的研究小組擬定了詳細的訪談提綱,而且工人們也并不知曉這是某種心理學實驗。此計劃的最初想法是要工人就管理當局的規劃和政策、工頭的態度和工作條件等問題做出回答。但這種規定好的訪談計劃在進行過程中卻出乎意料,工人們并不想就這些擬定好的問題深入交流。
工人想就工作提綱以外的事情進行交談,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公司或調查者認為意義重大的那些事。訪談者了解到這一點,及時把訪談計劃改為事先不規定內容,每次訪談的平均時間從30分鐘延長到1~1.5小時,多聽少說,詳細記錄工人的不滿和意見。訪談計劃持續了兩年多,而受訪談的工人的產量大幅提高。
這個實驗的結果讓人迷惑不解。實驗本身并沒有改變工人的生產條件,也沒有改變他們的福利待遇,只是簡單的傾聽,就足以使工人提高自身的生產效率。
這項研究最終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被隨機抽取而又不知情的參與者,因為“感覺”到自己被重視,所以他們愿意付出努力改善生產效率,生產的積極性大幅提高。工人們提高自身的產量的行為并不是理性思維的結果,而是感覺或者說感性觀念作用的結果。
所以,僅僅是感覺上的些許變化——無論是直觀印象式的表層感覺,還是深層的感性觀念,都能使人的行為發生巨大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