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法國大作家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主人公福賴代芮克毛漏出身于法國外省家庭,在去巴黎上大學途中與畫商阿爾魯夫婦結識,對阿爾魯夫人一見傾心。到巴黎后,他想方設法接近阿爾魯夫人,但對方隱忍矜持,得到她的愛并非易事。渴望與失望之余,福賴代芮克又糾纏于交際花羅莎乃特、大投機家黨布羅斯的夫人、家鄉女子路易絲等幾個不同類型女人的懷抱。情事以外,時局動蕩,福賴代芮克與各種政治傾向的人物交往,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浪潮在小說中得到了直接的反映。
《情感教育》是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長篇小說名作,情感小說、成長小說經典,世界文學名著。
名家名譯,著名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譯本。本次新版收錄譯者一九四八年、一九八○年兩版序言,是關于福樓拜、關于李健吾譯福樓拜的珍貴研究資料。
與福樓拜其他三本小說《圣安東的誘惑》《薩郎寶》《三故事》組成李健吾譯福樓拜代表小說集,典雅精裝,是難得一見、值得收藏的外國文學經典。
初版譯者序
一八六九年五月十六日福樓拜完成了《情感教育》的五年的持續工作,就在七月十八日,他的最好的朋友詩人布耶(Louis Bouilhet)過世。然而傷痛還在心里,緊接著十月十三日,批評的權威圣佩甫(Sainte-Beuve)也死了。眼看十一月十七日,這部期待甚久的現代生活的巨著就要在書肆應世,福氏寫信給朋友道:
又是一個去了! 這一小隊人馬越來越少了!麥杜絲木筏上的難得逃出性命的幾個人也不見了!
如今和誰去談文學?他真愛文學雖說不就可以完全看做一位朋友,他的棄世讓我深深地難過。凡在法蘭西執筆為文的人們,都由他感到一種無可彌補的損失。
在文壇得到一位相知像圣佩甫那樣深澈、明凈、淵博而又公正、有分量,所以輕易也就不許給人,不是人人可以遭逢的機遇。他曾經把最高的評價許給《包法利夫人》和《薩郎寶》。對于前者,他唯一的指摘是沒有一個人物代表善良,他舉了一個他熟識的外省婦女,證明外省和田野生活之中有的是這類好人,為什么不把她們寫給大家看?這激發、這安慰,人類的形象因之而更完整。對于后者,他嫌它的背景太遠了,雖說尊重藝術家的志愿,他的一時的喜好,他要求作者回到生活,回到人人可以目擊的范疇,回到我們的時代的迫切需要,那真正能夠感動或者引誘時代的制作。所以臨到一八六四年,開始從事於《情感教育》的寫作,福氏牢牢記住前輩的指示或者熱望,回到他們共有的相關的時代,同時從自己的經驗另外發掘一個善良婦女做為參證。《情感教育》是作者虛心接受批評的出品。
但是圣佩甫偏巧早死了一步,所以福氏寫信給他的外甥女傷心道:
我寫《情感教育》一部分是為了圣佩甫。他卻一行沒有讀到就死了。布耶沒有聽到我念最后兩章。這就是我們的計劃!一八六九年對于我真夠殘忍了!
那位善良婦女應當就是《情感教育》里的阿爾魯夫人。她代表法國中產階極大多數婦女,也象征我們三從四德的荊釵布裙。她識字,她也讀書,不曾受過高等教育;她的品德是生成的,本能的,所以深厚;她有鄉婦的健康,愿愨,和鄉婦的安天樂命、任勞任怨。一個小家碧玉,然而是良家婦女。沒有包法利夫人的浪漫情緒,也沒有那種不識世故的非常的反動,她是一個賢內助,一個良妻賢母,而她的丈夫卻是一個粗俗淺妄又極不可信賴的畫商市儈阿爾魯。她會忍受風雨的催殘,惡運的變易,和子女靜靜地相守,還要分心來慰藉男子的負疚的暴戾之氣。她是中產階級的理想,中產階級婦德的化身。
她在最后接受了一個情人,只是一個,因為她的丈夫的顢頇傷害她的信心,她的尊嚴,因為她的年輕的情人是那樣執著,那樣懦怯,那樣經久不凋,然而生性忠實,在不可能獲致物質與精神一致的時候,愛情可以析而為二,死生如一:平靜,沒有危險性,不感到矛盾,因而也就異常強韌永恒。她可以原諒丈夫有情婦,不原諒他毀壞子女的前途,她可以原諒情人有情婦,因為他們誰也不會屬于誰。男女之愛在這里具有更多的母愛、姊弟之愛和忠誠的友誼:只有靈魂在活動。物質的貪婪不息而自息,肉欲的沖動不止而自止,心在這里永久是潔凈的。
福氏用不著到遠地方尋找這樣一位善良婦女,如圣佩甫在一封給他的信里所形容,和包法利夫人同樣真實的人物,而情愫卻溫柔、純潔、深沉、蘊藉。老早,老早就有一位阿爾魯夫人密密護封在他的感情和生活之中。她的夫姓是施萊新格(Schlessinger),父姓是福茍(Foucault),名字叫做愛麗薩(Elisa)。施萊新格是一個德國人,在巴黎開了一家商店,專做音樂繪畫以及其他藝術上的交易,為人正如小說里的阿爾魯,可能比阿爾魯還要惡劣,曾經盜印羅西尼(Rossini)的《圣母痛苦曲》(Stabat Mater),福氏在上卷第五章為了點明時代(一八四二年一月)順手拾來做為一個標記。福氏和他們相識,是在一八三六年八月,不過十五歲,隨著父母在海濱的土鎮(Trouville)消夏。土鎮在當時是一個荒涼的海濱,潮退下去,你看見一片廣大的海灘,銀灰的沙子,濕濕的和浪水一樣,迎著太陽熠耀。左面有些山石,貼著一層水草,全變黑了,海水懶懶地打著;往遠看,在熾熱的日光之下,是蔚藍的海洋,沉沉地吼號,好像一個巨靈哭泣 。他在這里遇見那所謂的施萊新格夫人,所謂,因為如翟辣喀義(Gérard Gailly)所考據,她的真正的合法丈夫另有一個,不出面,也不抗辯,沒有人清楚是為了什么不得已的苦衷。直到這位姓虞代(Judée)的神秘的緘默的丈夫在一八三九年死后,施萊新格夫婦才算有了正式的名分 。
但是昧于一切,福氏陷入初戀的痛苦。他發狂地愛著這位諱莫如深的少婦。她最先走進他的情感,也最后離開他的記憶。這是純潔的:
我曾經愛過一個女人,從十四歲到二十歲,沒有同她講起,沒有碰她一碰;差不多之后有三年,我沒有覺得我是男子。
這是命:二十年以后,施萊新格在巴黎站不住腳,去了故國,福氏在信里告訴施氏夫人:
命里注定,你和我的童年的最好的回憶連在一起 。
然而這是神圣的:
我如今依然是怯怯的,如同一個少年,能夠把蔫了的花藏在抽屜里面。我曾經在年輕時候異常地愛過,沒有回應地愛過,深深地,靜靜地。夜晚消磨于望月亮,計劃誘拐和旅行意大利,為她夢想光榮,身體與靈魂的折磨,因肩膀的氣味而抽搐,于一瞥之下而忽然蒼白,我全經過,仔仔細細經過。我們每人心里有一間禁室,我把它密密封起,但是沒有加以毀壞。
這間禁室他終于換了一個藝術方式啟封,那就是他的《情感教育》。他從他的自身經驗尋求真實,并不違背他對于藝術作品的一貫的無我的主張。他拿自己做材料,然而在小說里面,并無一行字句出賣他的隱私。如若不是因為他的造詣卓越,如若不是由于后人苦心鉆研,我們止于表現本身的欣賞,這些加深了解的索引也許永遠湮滅。這里是一個青年的故事,這個青年并不等于作者,但是含有若干成分,即使清醒如福氏,往往不一定就能夠徹頭徹尾加以分析。
……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法國作家,以深刻的心理描寫、現實主義風格、對人物和社會的清醒觀察成就文學大師的地位。
一八五六至一八五七年間發表小說《包法利夫人》,引發強烈爭議,也由此獲得文學聲名。
代表作還有小說《薩郎寶》《情感教育》《圣安東的誘惑》以及短篇小說集《三故事》等,對世界文學有著持續深遠的影響。
初版譯者序…………I
再版譯者序…………XXI
上卷…………1
中卷…………141
下卷…………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