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教育局高瞻遠矚,以境外研修為載體,促進區域優秀教師對中西教育文化比較,了解發達國家教育發展歷史、現狀與改革趨勢及中小學運行體制機制,學習和借鑒先進的教育管理、學科課程、教育教學實踐理念與方法,提升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進而促進浦東教育國際化進程,培育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教育人才,形成教師海外交流研修的“海外模式”。《汲為我用 融以化優:教師海外交流研修的“浦東模式”》為由未雨綢繆的行前“暖場”培訓、感受沒有圍墻的學校、浸潤不一般的課堂、領略耳目一新的課程、走進富含文化的社區、體驗住家生活的細節、勇探本土教改的新路等七個部分組成。
2005年,浦東新區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浦東的教育改革是在浦東綜合配套改革框架下的一個重要領域。浦東教育事業伴隨著浦東的改革開放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經歷了從1993年開始的前10年以數量擴充為基本特征的第一次跨越和延續至今的以均衡發展、內涵發展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跨越。兩次跨越,抬高了浦東基礎教育的底部,打造了一批在市內外有影響力的浦東教育品牌,整體促進了浦東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有力地推進了浦東教育大區向教育強區的轉變。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重心下移,浦東教育以項目為載體、走內涵發展之路,開創了一項符合浦東教育發展實際且具有創新意義的工作,這就是從浦東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關注區域居民的教育需求,不斷對區域基礎教育教育觀念、教育發展思路、教育辦學體制、教育運行機制、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項目活動的過程中打造具有浦東特色的優質教育品牌,從而促進浦東教育均衡發展。
多年來的浦東教育改革實踐,尤其是在通過以項目引領突破教育瓶頸、解決教育矛盾的浦東做法中,催生了一項項有價值、有影響、可推廣的實踐研究成果,涌現了一批有改革激情、教育思想和研究能力的校長和教師。為了進一步挖掘、總結、推廣浦東教育改革實踐成果和經驗,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輻射,為優秀教師的專業成長鋪路搭橋創設條件,經浦東新區教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理事全體會議討論,決定資助出版“浦東教苑書系”,并組織成立了“浦東教苑書系”編輯委員會,由焦亞蛟先生擔任主編。
入選“浦東教苑書系”的作品遵循研究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原則,注重典型性、實用性和可讀性。內容范圍涉及中小學教育、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校外教育的學校文化建設、教育教學管理、教師專業素養與專業自覺的培養、課程及課堂改革、學生個性化發展與綜合素養培養、德育實效性研究、教育綜合評價探索等各個方面。我們希望“浦東教苑書系”所反映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符合國家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教育實踐的探索具有創新意義,使“浦東教苑書系”真正成為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的良師益友。
基金會是浦東新區教育類社會公益機構,資助“浦東教苑書系”出版是體現基金會為“浦東教育發展服務、為教師專業發展服務”宗旨的又一實踐。期待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浦東教苑書系”逐步形成具有反映浦東改革開放前沿教育發展的鮮明特色,為建設一流的浦東教師隊伍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限于我們的認識和水平,“浦東教苑書系”難免疏漏和不盡人意之處,誠懇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幫助我們共同把“浦東教苑書系”編得更好。
第一章 教師海外研修浦東模式的誕生
一、浦東教育轉型中的創新之舉
二、變訓為養的“三段式”模式
三、“登高望遠”的“七支點”架構
第二章 未雨綢繆的行前“暖場”培訓
一、啟動“重放鍵”現身說法
二、專家護航導人“學習區”
三、外教陪伴“情境式操練”
第三章 感受鮮活的校園文化
一、美國學校教育關注的改革熱點
二、別開生面的學校和教室
三、另辟蹊徑的學校管理
四、見微知著的課堂內外
五、美國教師及其“教研活動”
六、活躍在校園里的家長志愿者
七、數字技術與美國學校
第四章 領略耳目一新的課程
一、充分享受自主的人本課程
二、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特色課程
三、與生活密切相關的STEAM課程群
四、富有人情味的英語課程
五、因人而設的體育和藝術課程
六、備受重視的閱讀課程
第五章 浸潤不一樣的課堂
一、教師與學生是“平視“的伙伴
二、注重探究和思考的科學課堂
三、歷史課還可以這樣上
四、美國校園里的各式“作業”
五、為每一位學生做個性化設計
六、學習是一個探索思維的過程
七、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不同的學生
第六章 深入社區體驗“住家”生活的細節
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
二、目不暇接的校外課程資源
三、令人尊重的一代代移民
四、感受溫暖如“家”的關懷
五、看他們如何教育孩子
六、成為受歡迎的遠方來客
第七章 梳理加州“淘金”法則
一、以科學方法代替簡單觀察
二、借研究課題克服走馬觀花
三、能主動探索引發更多思考
四、重細節解讀而非浮光掠影
五、用深度反思引發自我突破
六、敢課堂獻教促進雙向交流
第八章 勇探本土教改的新路
一、讓課堂成為深度學習的樂園
二、開發“重生價值”的校本課程
三、嘗試無痕、內化的品格教育
后記
一、啟動“重放鍵”現法
暑期培訓的第一天,前期赴美的優秀教師啟動了“重放鍵”,為即將赴美的教師們講述他們的“美國故事”。這些“美國故事”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前期赴美研修的收獲和成果,為教師們了解和學習美國教育提供了不同觀察視角和維度,可謂“未出國門就出國”。
1.學而悟,悟而行
去美國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學以致用,2015年參加了浦東新區優秀教師赴美研修項目的邵老師用“生命的寬度——在‘學、悟、行’中得以延展”的報告生動地講述了赴美研修項目給一位一線教師的專業發展乃至性格帶來的改變。
“培訓過程中遇見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種培訓方式都是值得你細細地體味的,重要的是要有開放的心態。”邵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深深地打動了即將出發的教師。同時,她建議大家“觀察用心、學習主動、手眼勤快、沉淀及時”。正是憑著這種謙遜的精神、開放的心態和認真的態度,邵老師的美國之行,看到了許多,悟到了許多。
中美教育觀念的大不同給了她很大沖擊。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X中心,她看到學校對低收人家庭、移民家庭子女、隨班就讀孩子及語言暫時跟不上的小孩的教育傾斜。這讓她對“教育公平”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我的夢想照片墻”上學生略顯夸張的照片被美國教師采用的細節,讓她反思了中美教育對孩子天性尊重的差異。先進的縱向評估系統(計算機軟件)能夠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為其提供不同的進一步學習的選擇,讓她馬上認識到這套學習自適應系統的借鑒價值。
中美教師在教學行為上的不同給了她更大的震撼。美國教師的敬業精神讓她折服:她跟崗的美國教師雖然要每天上5節課,工作強度非常大,但是她始終面帶笑容,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只有觀點,沒有對錯”的美國課堂讓她感慨:與中國學生相比,美國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我們的學生回答錯誤常常會招致教師的訓斥,如“怎么又錯了,我剛剛講過”。而在同樣情況下,美國教師則會問“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美國課程的“生活性”和“創造性”讓她驚嘆:在6年級歷史課上,學生們如同魔術師一般,將一段歷史故事和一張8開紙變成了圖文并茂的立體小人書。“過程重于結果”的美國課堂價值觀讓她沉思:在美國課堂,教師常常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學會思考和表達自己觀點,并闡述支撐該觀點的依據,而不是下一樣的結論。一節歷史課的主題是“如何將生活的訴求變成法案”。活動形式很簡單,就是討論、分享和陳述。這樣的任務將學生的視線引向生活,并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公共社會和治理,以自己的個體行為推動法律的完善和社會的進步,這對學生成長非常有意義。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自圓其說、闡述事實,提出理由和假設的過程,能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辨能力。
美國之行讓她大開眼界,也打開了其專業發展的新思路。她在“學”和“悟”之后,將行動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校園和課堂。邵老師在擔任副校長的同時兼任有28個學困生班級的班主任。在美國教育傾斜理念的影響下,邵老師踐行了對學生的尊重,無論學生起點有多低,現狀有多差,她都努力為他們創建一個富有安全感的班級環境。她力排眾議,降低教學難度、放下教學進度,因材施教,讓學生缺什么學什么。她的耐心鼓勵與其他任課教師跟進同樣降低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的做法,讓學生們感受到了進步的快樂,一張張“榮譽證書”的頒發喚醒了少年們對生活的夢想和憧憬。學生制作的畢業相冊的意外驚喜給邵老師很多感動與回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