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歷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析了銀行的起源及其組織演化的本質,為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動態化監管,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相應的政策建議。首先,本書通過歷史分析的方法,歸納總結了銀行起源及其演化趨勢的關鍵性事實與特征。其次,本書通過對企業性質的進一步思考,提煉出專業化、交易成本和風險管理等探析銀行本質的關鍵性因素,從而構建起了新興古典銀行理論的分析框架以及相應的理論模型。再次,本書將基于歷史分析和理論研究的結論,應用于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實踐中,指出動態化監管是監管制度適應金融組織演化的必然選擇。*后,本書結合中國銀行業的現實情況,對進一步深化金融市場化改革,以及完善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動態化監管,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本書通過歷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析了銀行的起源及其組織演化的本質,為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動態化監管,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摘要
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暴露出傳統靜態的銀行監管框架,不僅難以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而且還強化了順周期效應,也忽略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探尋具有前瞻性的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監管框架,成為亟待研究的重大課題。與此同時,最近幾十年,隨著互聯網科技的進步和放松監管,以及衍生品定價理論和風險管理技術的突破性進展,都深刻地改變了銀行等金融組織的競爭性制度環境,使得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表現出更具動態的演化特征。
然而,傳統上基于新古典框架的金融中介理論,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從無到有的演進過程,以及制度環境變化與最優金融組織結構之間的演化關系,很難給出合理的經濟學解釋。鑒于此,本書通過歷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探析了銀行的起源及其組織演化的本質,為銀行與影子銀行體系的動態化監管,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
……
趙亞明,男,山西離石人,經濟學博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現為天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教師,主要從事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等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已在《經濟研究》《教學與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他曾供職于中國工商銀行山西省呂梁分行,還參加了中組部和團中央第16批博士服務團工作,掛職*新區貴州省貴安新區金融辦副主任。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思路與結構安排
1.4 本書的創新與不足
2 文獻綜述
2.1 銀行為什么會存在
2.2 銀行演化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2.3 探析銀行本質的新視角
3 銀行的起源及演化特征的歷史考察
4 銀行業變革與演化趨勢的現狀分析
5 探析銀行的本質與新興古典分析框架
6 專業化和風險管理視角下的理論模型
7 從銀行到影子銀行的動態化監管實踐
8 結論
參考文獻
|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