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媽媽情商課:接納力》的續篇,是接納力研習的高級進階,包含信任、欣賞、尊重、合作等四個主題。本書旨在給予孩子豐盈的成長空間,引領孩子順暢成長,讓孩子釋放出自己獨特的生命波形,最終讓媽媽綻放出自己生命的光彩,活出完整的自己。養育孩子的過程,是重頭養育我們自己的過程。好好珍惜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是讓父母自己的生命活出完整的最好機會。養育孩子絕對不是單純地給予,更是獲得。接納力成就了孩子的幸福力,也成就了自己的幸福力。照見生命,活出完整的自己,從接納力開始!《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媽媽情商課:接納力》甫一推出,便一紙風行,備受年輕媽媽的認可與喜愛,入選國家“2016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適讀人群 :成人
★一本讓所有爸媽釋放焦慮、接納幸福的靈性成長之書
★完美融合兒童發展心理學與十年親子教育實踐經驗,再現上百家庭真實成長案例
★姊妹篇《接納力》入選2016年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自序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接納力》第一冊于2016年2月上市,當年便加印6次,并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牽頭評審推薦的“2016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可見浩途家庭俱樂部歷經十年幾千人行出來的路與萬眾的心路歷程是契合的。在各種渠道都有不少媽媽反饋:“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是啊,我們都是活在這個時代的人,身上的印記多有相似。 隨著各種講座、微課、21天接納力體驗營、拂塵拆臺進階班等活動的開展,我接觸到更多的媽媽群體。真的很想抱抱每一位媽媽,大家都太不容易了。關心則亂,當了媽媽,無論多么強悍的女子,都多多少少有過焦慮,生怕因為自己沒盡到責任,讓孩子沒養成好習慣,讓孩子沒能融入集體……從此耽誤了孩子的前程和幸福。 可是,如果媽媽的心總在慌亂的狀態,孩子能獲得幸福嗎? 說實在話,在育兒路上,我的心也慌亂過。感恩近期參訓與我結緣的媽媽們,就像一個高倍數的放大鏡一樣照見我的經歷,讓我清晰地看到,習得接納力的過程是一個讓我的心安定下來的過程。感恩這份饋贈,現在是時候將我在放大鏡里看到的一切回饋給大家了。 一、當思維發達的時候,也許心卻在悸動中 十年前,我在外企做全球商務分析師的時候,頗以自己縝密的思維為傲。我喜歡我的工作,每到一個國家,組織當地公司的各部門代表開會,我和團隊將End to End(從頭到尾的)業務串起來,利用ERP(企業資源計劃軟件)的設計將公司整體的業務效能提升。 那個時候,為設計一個滴水不漏、能容納各種場景的應用系統,我很警覺,極力捕捉哪怕一絲的邏輯漏洞。我喜歡思辨,在系統實現之前會先在腦子里盤算各種可能性。 因為這樣的職業素養,在工作中,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養育孩子,我很自然也會用到這種算無遺策的思維方式。 萬一孩子有什么待開發的興趣,我沒有及時提供條件,錯過了他最佳學習的時機怎么辦?這個念頭一起,我便盡我所能開始給他提供各種條件。 記得在龍兒三歲的時候,我連續兩個月每周六帶他去體驗一種興趣班,看看他對什么感興趣;每周日帶他去博物館或者郊外,讓他接受文化和自然的熏陶。而他卻越來越被動,每周帶他出去博他歡心的難度越來越大。 記得龍兒不到四歲的時候,有段時間特別愛玩木棒,舞起木棒來頗有密不透風、潑水不進的勁頭。難道兒子竟然是練武的奇才?于是,那個周末我馬上報名帶他去體驗一個跆拳道兒童班。我還清楚地記得跆拳道教室的一個角落里擺放了一些蒙臺梭利的木制教具。龍兒一進門就被那些木塊吸引了,直奔而去,蹲坐在那里開始玩。無論教練如何誘導,龍兒對場中央的訓練過程都視而不見,只顧全身心地擺弄著木塊。直到一個小朋友課間跑過來一腳踢翻了那些木塊,龍兒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站起身來,對我說:“媽媽,咱們走吧!焙孟衲且豢蹋呀浲胬哿,但自己尚不忍心中斷這個過程,那個小朋友的打擾恰好解放了他。我便站起身陪他走了。 在陪伴龍兒的過程中,我心里一直嘀咕著:“瞧瞧人家孩子,怎么就愿意跟著教練做動作呢?這孩子,說好了是來體驗跆拳道的,怎么這么不懂事呢?真想把他拎起來,先練了拳再玩!”但在行動上我沒有對龍兒進行干涉。這點需要感謝我的職業素養,那就是重視用戶需求。在管理界有個說法叫作“用戶的需求是可以創造出來的”。于是,我像潛伏在龍兒身邊的臥底,用心琢磨著怎樣能夠創造他內心的需求,讓他更愿意接受外界的調教。 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用心一定是被龍兒感應到了,他竟然沒有表露出對任何興趣班有興趣。 如果他表示了興趣,而我給他報了名,我肯定也會面臨很多媽媽遇到的糾結!鞍パ,最初是他同意報名的,現在他又不肯去了。難道就任由他這樣半途而廢?”幾年前,我受邀去做講座的時候,曾干脆地回答道:“興趣班是以興趣為主的,沒興趣就不去了唄!爆F在想來,是因為我在這件事上沒有遇到兩難境地,才會如此無關痛癢地解答。 最近有位媽媽問我:“孩子報了鋼琴班,卻不按照老師的要求練琴,我擔心孩子就此生疏了,上課時被老師批評再喪失了信心。我這心里百爪撓一般,真是皇上不急太監急。想催他練琴又怕他反感;說要給他停了課索性別上了,他還不同意。你說怎么辦?如果就不管不顧地給他停了課,長大后他會不會怪媽媽當年沒有逼他堅持下來,明明他是那么喜歡彈鋼琴! …… 類似的兩難境地,每個媽媽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已經在這世上行走了三四十年的我們,思維發達,孩子的一個行為剛一發生,我們的最強大腦已經能推演出各種可能的不良后果及相應的防御機制。 這個時代流行著一種觀點:孩子是沒有問題的,問題一定出在家長身上。這句話本質上沒有錯,但是這句話被我們的大腦利用來抽打我們的心。孩子的行為稍微與預期不同,心就被大腦的警報搞得無法安定,在悸動中,焦躁地尋求著解決方案。
二、心做主人,告訴自己莫慌,一切都很正常 我也曾為孩子的某些行為求教專家,惶惶然生怕是自己不當的育兒方式造成的,直到有一天…… 龍兒四歲那年上大班了,班里孩子的年齡從四歲到六歲不等。男生群體有一個領袖,是五歲半的冉冉。幼兒園老師也時常對冉冉說:“去把你的兵都叫來。”這更加確立了冉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地位。 實際上,真正被冉冉欺負狠的反而是冉冉的兵。龍兒當時智慧地保護著自己,游走在這個主流群體之外,沒怎么受到影響。 沒想到幼兒園召集班里男生家長開會,竟然將不在冉冉兵將行列的孩子們列入“弱勢群體”,然后再根據問題都出在家長身上的邏輯,要求各位家長反思。 自此以后,我的心奪回了掌控權,擺正了心和腦的關系,不再任由大腦盲從專家、謊報軍情。我擺正了家與校的關系——家校在育兒上好比董事長和總經理的關系,家長需要體貼校方的視角和努力,但方向還是需要自己把控。 我們一家三口開始了自創的摸欄桿游戲,每天晚上必定玩得哈哈大笑。在笑聲中,孩子在外受到的壓力得到了紓解和清理,孩子的心舒展開來,愛之杯被蓄得滿滿的。 當我的心篤定時,大腦便服帖了。大腦依然會收集、整理、歸納信息,比如:“龍兒的慣用手是左手,中國漢字的筆順都是按照慣用手是右手來設計的,他這樣會吃虧的!薄叭绻麖娖葢T用手從左手改為右手,有可能會造成孩子口吃!薄安还苡媚闹皇郑瑢懗龅淖侄家每。在高考時,卷面很重要,老師可沒有這個耐心,看不懂就直接算你答錯了。”“對面有個書法班,聽說是一個書法家開的……” 我的心淡淡地說:“所有信息均已收悉。目前一切都很正常。再探再報! “很正常”從此成了我的一句口頭禪。 所以,每當我聽到家長的各種問題時,總會先說一句:“很正常!笔前,媽媽有焦慮很正常,因為愛孩子,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又不知道是不是給了孩子最好的。是啊,孩子做不到很正常,他還是個孩子嘛。是啊,老公和你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很正!且粋不同的人,想法不同才正常。 當然,提問的人并不一定認同“很正!,常常會舉證更多以說明問題確實很嚴重。這時候,我通常會說:“你是對的。”是啊,你大腦的所思所想所舉證都是對的。然后呢,你打算怎么辦?我是在問:你的心打算怎么辦?心才是主人! 我通常是這樣做的。一旦感知到心在悸動,就是說心里覺得確實有問題需要處理了,我會第一時間安撫心:“有問題很正常,咱來世上活一回,如果遇不到問題不是白活了嗎?一切來到身邊的都是來成就咱的禮物,咱們看看需要做什么,能把這禮物收到!”于是,心便安定下來了,靜定真的能生慧,處理問題的方法會從心間流出。 現在聽到問題,我更愿意邀請當事人把心安定下來,靜定生慧,答案必然在你心中。
三、心若安好,處處是晴天 得益于在浩途每周一次的沙龍,我的心越來越久地處于祥和安定的狀態。這是一種習慣。 心若安好,放眼望去,處處都是晴天。 龍兒爸要求孩子做家務,他的口氣依然有些催促和逼迫感。很正常呀,父親就該有個父親樣,他真的很棒。 學校老師依然在群里發出各種信息:孩子在校的成績和排名,家長需要督促的地方……老師把孩子在校的情況反映給家長,很正常呀。不是說老師要求什么我就要去做什么了,最根本的,我還是要當好孩子的媽媽。 孩子在玩iPad,沒去做作業。很正常呀,他需要先放松,準備好心情再去做作業,他在練習如何掌控自己的每一分鐘。這挺好的。 大腦依然在不斷地收集信息,告訴我怎樣可以更快、更多、更好地行事。這是大腦的功能使然,很正常呀,我聽著就是了。祥和安定的心自有一份清明,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卻也更為篤定。 育兒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每個與孩子的互動中完成的。每件小事可能會帶來傷害,也可以是教育的契機。 記得龍兒在小學一年級入學測試時,看到“78-1”不知道怎么答,回來告訴我說:“媽媽,有道題老師寫錯了!彼麑懡o我看。我說:“沒寫錯呀,這是七十八減一,你說等于幾呢?”龍兒說:“七十八減一等于七十七?墒瞧呤瞬皇菓撨@樣寫嗎?”他寫下了“7108”。 可見,上小學時,龍兒零基礎。同時,我看到了他獨立的思考能力。 我平和地向龍兒解釋道:“你說得很有道理,只是人們偷懶,約定俗成可以省略這個10,直接將七十八寫成78,而用7108代表七千一百零八! 我借機向龍兒傳遞了這樣的思維:知識類的學習很多是約定俗成。人掌握知識,是為了在現實世界中游刃有余,有一個與人交流合作的基礎。 而如果我因為此事貶低孩子,認為他連這么點兒小事都不懂,那便是傷害了。 每個孩子都好比是不明品種的植物,不會依照某個標準來成長的。為人父母最根本需要修煉的能力就是接納力。當我們不以某一種要求和條件來理解和接受一個人的時候,心中的清明能指引我們在應對育兒中的各類事情時,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海文穎,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浩途家庭俱樂部創始人,新東方家庭教育論壇重量級嘉賓、北京衛視早教欄目特約專家。2006年起,海文穎開始積極投身家庭教育公益事業,長期致力于親子溝通的實踐,她的“接納力”教養理念,帶給了充滿焦慮與迷茫的媽媽們一股清新豐盈的教養之風,引領著萬千媽媽走上芳菲滿目的親子花徑,并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綻放。
目錄
自序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 1
寫在前面
你也可以這樣走向接納 / 8
信任 / 11
做父母的,要信任自己是自家孩子的教育專家,一切的答案在你自己心中,不懈地折騰自己才是正途。外界的一切助力都是協助你逐漸能感知到自家孩子的脈搏,成為自家孩子的教育專家的。誰都替代不了你在孩子心中的位置。你需要在育兒中獲得自我生命的成長,同樣,無以他代。
相信生命如波 / 12
相信自己是被愛的 / 20
信任是為了更大的掌控 / 27
賦予責任并協助做到 / 36
接納力修煉術:信任 / 45
欣賞 / 47
一個人活著,即使窮盡全力也沒有辦法嘗試所有的心智模式。而與這么多人結緣,每個人都像是替自己活出了一部分。所以,活出自己生命的完整性,最高效的一個途徑就是欣賞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性。
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 48
欣賞生命的獨特性 / 57
看見光明也看見黑暗 / 66
忠言順心才入耳 / 75
接納力修煉術:欣賞 / 86
尊重 / 89
當我們深深地愛上那個徹底誠實的自己,才有能力愛他人本來的樣子;當我們逐漸看見并愛上完整的自己,愛滿溢而出,超越了自己的邊界,才能真正做到一以貫之地愛別人如別人所是。這個能力是逐步培養出來的。
每個人首先要活出自由意志 / 90
做一個徹底誠實的人 / 99
老頭子總是對的 / 108
愛他如他所是 / 117
接納力修煉術:尊重 / 125
合作 / 129
父母給予溫暖的言語及略微遲緩的直接幫助,就可以支持孩子從依賴走向獨立。當孩子獨立擔當時,父母及時給予孩子信任、欣賞、尊重,就可以逐步引領孩子成長為一個社會人,而父母就可以逐漸得體地退出了。
比拼誰對孩子破壞少 / 130
支持孩子成為能做自己的社會人 / 140
勇于做孩子心目中的權威 / 148
用合作開啟無限可能 / 158
接納力修煉術:合作 / 168
活出屬于你的接納力 / 171
助人才是自己最有效的生命成長路徑。助人自助,即助人的發心是協助別人能夠自助,讓他更加相信自己內心的力量。
心安是修行的入口 / 172
助人自助是生命成長的捷徑 / 176
你需要親自活過 / 180
后記 / 185
附錄 / 188
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嗎 常有人問我:“接納力,是接納什么?是要接納孩子的一切嗎?”我會回答:“接納孩子的一切情緒和感受,就是接納了他這個人! 也有人問我:“劃界限,把領地劃給孩子后,我就不能管了嗎?是不是該做什么引導呀?”我會回答:“當然要做引導了!作為父母,你比孩子早來到這世上二三十年,你知道現實世界的各種資源、各種規則等等,孩子來到這世界,一定需要你的協助和引導! 不過,你的引導方向應該是為了成全孩子的自信心,而不是為了成全你的某個企圖心。 靜是一個單親媽媽,因為自己婚姻的失敗,她特別想讓女兒活出優雅的氣質。靜在女兒4歲時就給她報了舞蹈班,并且風雨無阻地送女兒去上課,堅持了7年。如今女兒已經長成13歲的大姑娘了,多少次抗爭都無效,靜就是堅定地要求女兒不可以放棄舞蹈課。 女兒央求道:“媽媽,一提上舞蹈課我的頭就疼,疼得厲害! 靜毫不讓步,說:“那咱們去醫院看頭疼病。” 女兒生氣道:“不去醫院! 靜馬上跟進,不容商量,說:“不去醫院那就去上課。要不然取消游戲時間!” 就因為這個舞蹈課,親子關系越來越僵。娘倆走在路上,靜想拉一下女兒的手,女兒都會像躲避蛇蝎似的立刻甩開。 靜特別傷心,又當爹又當媽地把女兒拉扯大,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女兒,怎么掏心掏肺就換不來女兒一個好臉相待呢! 孩子的心是清澈的、敏感的,孩子天生很愿意順遂父母的意愿。但如果你利用孩子的愛去成全自己的某個心愿,你的“協助做到”終將會耗盡孩子的心力。而如果你考慮的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是為了支持孩子去到他想要去但又很忐忑覺得自己夠不到的地方,你的“協助做到”則會讓孩子增強內心的力量。心念的區別會導致中間過程的不同,如果是為了支持孩子他想去的方向,你是會愿意隨時清空自己,撤回力量,靜待孩子做出繼續前行或者掉轉航向的決定的。 巧玲的兒子從澳大利亞微留學回到北京后,對攀巖有了強烈的興趣,因為在墨爾本的一個攀巖館里他小試身手,博得了小朋友們的一致贊嘆。 巧玲便給兒子報了一個周末攀巖班,沒想到兒子剛去一次就說不想去了。原因是教練教了標準的攀巖動作,而兒子下意識地用了一下自己的慣用動作。教練皺著眉頭呵斥道:“都教了你該怎樣爬了,怎么還是舊的爬法!”這么一訓斥,孩子更緊張了,錯誤頻頻。這一節課下來,孩子一點兒成就感都沒有,凈挨訓了。巧玲共情著兒子:“是啊,凈挨訓了,是挺讓人惱火的?墒,這3600元的學費已經交了……” 孩子馬上噘著嘴說:“你就是想讓我再去上唄,就是怕錢白花了唄! 瞧,孩子的心可敏感著呢,言下之意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巧玲一聽,馬上覺察了下自己:這花錢的目的是讓孩子培養一個他喜歡的興趣。如果最終讓孩子不喜歡了,這個錢也等于白扔了,和錢多錢少沒有關系。于是,她真誠地對兒子說:“在媽媽心目中,你是最重要的。當時花錢報班是因為你喜歡,如果你不喜歡了,那咱們就不去了。” 孩子一聽,緊繃的身心一下子放松了。想了一想,他小聲說:“我還是挺喜歡攀巖的,就是不喜歡教練那么說我! 巧玲很理解兒子,說:“嗯,被教練說是挺讓人不舒服的,搞得都不知道該邁哪只腳了,是吧?” 孩子長長地呼出一口氣,說:“是!我都不知道怎么是對的了! “那怎么辦呢?你又喜歡攀巖,媽媽不希望你因為不喜歡教練就不能玩自己喜歡的攀巖了。”巧玲陪著兒子一起面對這個問題:“要不然咱們就像打BOSS闖關,看看怎么能夠讓教練滿意?” 孩子眼睛一亮:“把教練當BOSS打?!” 巧玲興奮地說:“對呀。” “打不過怎么辦?”孩子說著,自己先呵呵笑了,“那咱就逃唄!打不過還不會逃嗎?” 巧玲摟了摟兒子的肩,說:“是呀,咱們打不過就逃唄。那咱們今天怎么辦?要不要去?” 孩子堅定地說:“去!我還不信我打不過這關了!”也許是心里放松了,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嘗試著小聲辯解:“這個動作我已經會了。”教練沒再說什么。 當天課程結束時,孩子對巧玲說:“媽媽,下次還來吧!”